林小云
摘要:核心素養培養,說到底就是培養學生的素養,我們既要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培養,更要關注學生情感價值觀的培養。《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中明確提出了數學教育的核心素養,“數感”是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為此,我在數學教學中,通過培養學生數感的素養策略分析,逐步幫助學生形成數感,并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健康品質,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數感;策略;數學素養
核心素養作為促進學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長、全面素質和諧發展的一種跨學科素養,在各階段教育目標制訂中占據了一席之地。數感是一種促使人對數及數的運用產生主動、自覺、自動化理解的感悟意識,在數學活動中發揮著聯系數學概念與現實問題的重要作用,因而也可視為一種基本的數學素養。在《2011版數學素質教育課程標準》中,數感被列入數學教育核心素養關鍵詞。作為學生激發學習意識、形成核心素養的重要階段,階段對培養學生數感有著較為直接的影響。本文基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認知基礎,針對如何培養小學學生數感提出建議。
一、培養小學學生數感的實際意義
學生們在接受小學數學教育前,經啟蒙教育與學前教育的影響一般會對數學有了基本的認識,并獲得了一定的數感。但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可能會因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方式等影響,而教師過于重視指導學生掌握運算知識,提升運算能力,而不重視引導學生形成數感、發展數感,以此雖能培養學生對數學的精算能力,但無法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形成對數的感悟能力,無法培養其靈活運用數學的能力,從而不僅會對數學教學的開展形成一定的負面影響,還會導致學生數學能力水平因缺乏良好數感而難以提高與發展。因此,教師應重視通過培養小學學生數感,幫助其正確認識到數學的實際應用意義、促使學生感悟到數學的魅力,培養其良好的創新意識,引導其形成可受益終身的良好學習意識。
二、核心素養對培養學生數感的影響作用
核心素養對于學生而言,是一種可受用于其終身發展,并促使其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品格與能力。詳細說來,核心素養要求學生擁有完善的知識基本技能、積極的情感態度、正面的價值觀念,而其素養又屬于可影響學生各個學科學習質量、學習思維、學習態度的跨學科素養,由此得知,核心素養的培養與完善對學生來說具備較為關鍵的影響作用。而在基于核心素養的認知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數感,則意味著應培養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正確意識,使其具備數學學習的必備品格,掌握感知數學的能力。并需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正確思考,確保能真正提升其數學思考能力與學習能力,繼而有效地優化學生的數學思維,強化其數學實際運用能力,全面完善其數學素養。
三、基于核心素養培養學生數感的應用策略
(一)結合生活實例引導學生感知數學,幫助學生形成數感
現階段對于培養小學生的數感首先要求引導學生進行“數學的思考”,所謂“數學的思考”主要是要求學生感悟到數是通過對數量抽象轉換得來,且明確數與其實施抽象的數量對象之間的關聯性。在“數學的思考”中,則要求教師應重視結合生活實例,使學生能夠將自身經歷過的生活現象抽象成數學模型,并借助對應的數學模型來進行生活問題的思考與解決。在此過程中,能夠使學生形成對生活事物中包含數與數量關系的感悟能力,繼而有助于學生在面對生活現象中自覺地形成數與數量抽象轉換的數學思想,并由此形成基本的數感。在感知數學、思考數學的過程中,讓學生真正地培養起自身的數學意識,并在解決生活實例問題的基礎上地鍛煉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此可見對核心素養的培養也可起良好的促進作用。
例如,在進行1~5的認識和加減法這一課教學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們學習減法這一知識點時,可在黑板上畫出5個糖果,首先請學生們數出現有糖果數,然后擦去一個糖果,詢問學生們現在黑板上的糖果數可用幾個來表示,當學生們紛紛說出4個以后,教師可再擦去一個,再詢問學生現有糖果數。在此過程中,可讓學生們理解到減法便是在原有物品基礎上去掉相應物品數量,以此可促使學生學會用數來表示數量。在《克和千克》教學中,教師可為學生準備1分硬幣、一袋糖、一些豆子等,指導學生掂量看哪個物體較重,學生們便指出一袋糖重,教師便可告訴學生硬幣和糖均可用“1”來表示,但硬幣是1“克”,而糖是1“千克”,讓學生形成數與數量關系的正確把握意識,幫助其對生活實際數的感悟形成基本的數感。
(二)利用數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幫助學生培養數感
在2011版數學素質教育課程標準中表明,數學教學應重視引導學生通過自主觀察、思考、操作來解決實際問題,由此令學生感受到數應用的真正意義,引導學生在自主思考、感受當中切實地了解數學知識的應用方式,并通過思考以尋找探究答案的不同方式,以此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形成同樣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還能讓學生在真正地參與至數學活動過程中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在切實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活動問題的過程中,令其逐漸增強自身數感。且在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操作過程中,可顯著地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促使學生挖掘不同問題解決方式,使其與培養學生實踐創新的核心素養有著高度的契合感。
例如,在完成《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教學后,教師可為學生組織“設計師”的活動,要求學生們回到家中在家長的幫助下測量自己房間地板的面積,并為學生提供40×60cm、60×60cm、80×80cm等尺寸不同、花色不同的瓷磚,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瓷磚,然后計算出鋪設自己房間地板的面積,需要多少塊相應的瓷磚。學生在活動中通過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激發起探究興趣,還在親手測量、計算的過程中鍛煉了數學知識應用能力,增強了自身數感。
(三)利用課堂討論引導學生表達交流,幫助學生強化數感
由于年齡特點的影響,在對相關知識學習中通常不會深入進行學習,而僅是通過表面信息進行理解,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常需要引導學生們以課堂討論等方式來。而在課堂討論實施過程中,可通過討論了解到學生的對同一知識點中的不同理解角度,有效地激發學生發散性思維,并促使學生從數的交流中得以真正地強化自身數感。還能讓學生在課堂討論過程中增加了與人交流的機會,學會正確表達自身想法,逐漸提升自身人際交往能力,并能促使學生在交流信息、相互借鑒過程中得以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從而對其溝通與合作的核心素養可起到良好的完善促進作用。
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時,教師先讓學生們完成一個實驗:用24個1厘米的正方體拼出長方體,表明拼出長方體的體積均為24cm3然后記錄各自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并與同桌的進行對比。學生們會拼出長、寬、高分別為8、1、3,或4、2、3等尺寸的長方體,且發現自己的長方體與同學的呈不同的形態。教師便要求學生與同桌從自己長方體的長、寬、高中通過相加、相減或是相乘來探究為何形狀不同的長方體其體積相同。學生與同桌將各自長方體的長寬高相乘后發現得數一致,從而得出V=abh的結論。學生在討論、計算、對比中切實地提升了對數學的感悟能力,以此對強化其數感起良好的促進作用,使學生在相互交流中顯著地提升了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與表達能力。
(四)轉換數字關系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幫助學生發展數感
由于數學知識具備一定的靈活性與邏輯性,因而其知識教學對學生的數學思維存在著較高的要求。在小學教學中,教師還應重視幫助學生理解數學中的數字關系,使學生在學習當中對數感差異形成較強的感悟能力。這就要求教師需引導學生認識到倍數、和、差等數字間可等值轉化的靈活性,指導學生學會通過估算、簡算、轉化、聯想等方式尋找適合自身的解決問題方法,使其在實踐當中提升自身思維敏捷性,強化自身推理能力,激發自身創造性思維。由此可幫助學生發展自身數感,優化自身數學思維,同時實現培養學生創造性與解決問題核心素養的教育目標。
例如,在進行《分數除法》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學會轉換數字關系,可提問學生:用包裝1個禮盒需要米的彩帶,那么3米的彩帶能夠包裝幾個禮盒。首先引導學生們回憶“1”可以分成若干份,然后形成分數的知識點,學生們便會想到將1米轉換成,再由++=,然后以÷的算式通過分子相除后得出結果。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思考以推理出將整數化成分數來求出結果,以此不僅有效地強化了學生對數字轉化關系的應用能力,還通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以激發其發散性思維,發展其數字感悟能力。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中培養學生數感真正實現了全面完善自身數學素養,形成良好學習意識,真正實現數學素質教育的開展目標。而在此基礎上,則要求相關教師應從發展核心素養的認知角度來進行數感培養,并積極通過結合生活實例、利用教學活動、利用課堂討論、轉換數字關系等教學策略來引導學生感知數學、自主思考、表達交流、解決問題,從而可幫助學生逐漸形成數感,并在此過程中形成積極、正面、健康的學習意識,發展良好的核心素養,全面提升其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李登竹.培養好學生的數感,數學教、學皆輕松[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14).
[2]郭民,史寧中.小學生數感發展規律與特征的實證研究及其啟示[J]. 數學教育學報,2011,(01).
[3]朱立明,馬云鵬. 聚焦數學核心內容 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數學教學關鍵問題研究的思考[J].基礎教育課程,2016,(13).
編輯/呂秀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