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旭
摘要: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核心素養”成為課程改革的高頻用詞。2014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將核心素養體系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為新課程改革提供方向上的指導。而中學生核心素養的最終落實,又必須依賴于具體的學科教學。在核心素養體系下,思想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成為一線教師教學的具體指導,既是對過去的三維目標的繼承,又是超越。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四個方面:政治認同、理性思維、法治意識、公共參與,這四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的,是一個有機整體,概括的說就是培養有信仰的中國公民、有思想的中國公民、有尊嚴的中國公民和有擔當的中國公民。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學;核心素養;三維目標
一、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界定
素養一詞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而出現,有深刻的社會烙印。早在兩千多年前,學生發展評價更多注重“品德”的養成,無論是中國孔子培養健全人格的思想,還是西方亞里士多德提倡“公民德行”的素養,都把“德”的培養放在第一位。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社會分工明顯,職業多樣化,于是以能力為中心成為衡量一個人的指標,教育也相應的研究人的能力發展,比如皮亞杰在發展科學領域將能力解釋為一般智力,通過同化和順應雙向構建的過程實現個體和環境的交互作用;加納德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論等等,都體現著對能力的要求。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社會更強調全面發展的人才,傳統單一的德行、能力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催生一個新的詞匯——核心素養,于是“核心素養”成為21世紀世界范圍的教育潮流。[1]各國際組織、國家和地區都對核心素養開始了普遍關注和研究。其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核心素養指向終身學習,并提出“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發展、學會改變”五大支柱,成為一時的潮流。
我國新課改走了十幾個年頭,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為了適應國際發展和我國現階段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課程改革在進一步的探索中,黨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樹人的教育發展目標,這無疑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必須培養全面發展,能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人才,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在全國進行得如火如荼。但核心素養的實現必須依賴具體課程的實施,因此,對學科核心素養的探求成為現階段教育工作者不斷研究的新話題。所謂“學科核心素養是指學生發展素養在特定學科的表現,是學生學習一門課程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關鍵成就,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2]對于思想政治學科來說,由于其課程性質是一門德育課程,肩負著黨和國家公民教育的職能,不僅具有自己的學科體系,還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經過專家學者的商討,目前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素養基本確定為四個方面: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
二、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與三維目標的關系
新課程改革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從最開始的強調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到上一次課改的三維目標的提出,再到本次核心素養的提出,它們之間是一個不斷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新課改只有不斷深化,才能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和前進。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與三維目標之間的關系是在原有基礎上的繼承和發展。
(一)內涵上的繼承
所謂“三維目標”是一個目標的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的,即在過程中掌握方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而核心素養實際上是對三維目標的提煉和整合,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提煉為能力,把情感態度價值觀提煉為品格,能力和品格的形成即三維目標的有機統一,這是兩者在內涵上的一致性。
(二)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創新性
首先,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更體現以人為本的學生觀。素養是一種內在的要求,是從內在去培養學生具備的學科品質和社會發展必備品質,更關注是知識到素養的轉化,培養學生在未來不確定性的情境中所需要的真實問題解決能力和必備素質;三維目標更多體現對學生的外在要求和期望;其次,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從學生發展的角度來著手,這次課改的重要一點是教材的重新編排,以學生的核心素養為依據來編排教材,不同于過去三維目標是從教材標準的角度出發,編寫教材,要求學生應達到的標準。最后,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更突出綜合性,核心素養并不是不要知識和技能,它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與三維目標相比,它包括知識、能力和態度等多元層面,更強調三者的統合,進一步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作用,應該說核心素養的角度是更宏觀和全面的。
三、培養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途徑
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主要體現四個方面,即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這四個方面在內容上相互聯系、相互交融,在邏輯上相互依存。朱明光對這四個要素進行具體的概括,他認為從培養公民的角度從出發,對應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四個要素,就是要培養有信仰的中國公民、有思想的中國公民、有尊嚴的中國公民和有擔當的中國公民。[3]基于此我想談談作為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如何培養學科核心素養。
(一)在情景體驗中培養國家認同
政治認同主要是指對我國歷史、文化、政治制度、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的認同和追隨,是一個國家公民教育的主要內容。中學思想政治課是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的主要渠道,而學生對國家的政治認同光靠簡單的思想灌輸是低效且無用的。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是在已有知識基礎上自己主動去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只有這樣,真正的學習才發生。首先,要營造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現代教學提倡師生平等對話,只有營造平等的課堂氛圍,學生才敢于參與課堂互動,才能激發思維,喚醒學生的能動性;其次,教師應該精心準備教學設計,給學生激發思維的情景或問題,高中生是一群思維活躍,想法奇特的孩子,只要給他們足夠的情景或者問題,他們的積極性很容易被調動起來,這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課程,精選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和事件,在情境中培養學生的國家認同感。
(二)在問題探究中培養理性精神
高中階段是理性發展的高峰期,這時學生從感性認識逐步發展到理性認識,理性精神得到發展。而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使其成為敢于批判的理性公民。思想政治內容要想得到學生的認可,必須從實際問題中辨明思想,讓學生經歷由不疑到產生疑惑,從有疑到質疑,再從質疑到釋疑這一系列過程,這時利用問題探究能很好的達到效果。
(三)在案例分析中培養法治意識
現代社會是法制社會,法制社會關鍵就是公民的法治意識,由于受中國傳統歷史的影響,公民的法制意識比較淡薄。思想政治課要培養公民的法制意識必須要在思想上觸動學生,從思想層面去培養法治意識。案例的選擇和呈現是思想政治教學的重要方式。首先,精心選擇案例,選擇熱點案例,并且讓學生真實可感;其次,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合作探究等方式分析案例,解構案例,讓學生寫自己的感悟和體會,交流分享。
(四)在社會實踐中培養公共參與
引導學生了解社會,參與社會公共生活,服務社會,是政治課的必然要求,是學生未來發展的必備素質。思想政治課程定位是活動型學科課程,從定位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活動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的重要性。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師必須要組織學生進行社會活動,在活動中促進學生的思想轉化。
【參考文獻】
[1]辛濤,姜宇,林崇德等.論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內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國教育學刊,2016(06):3-7.
[2]朱光明.關于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思考[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01):4-7.
[3]張志紅.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途徑——以高中政治教學為例[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5(12):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