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修簪
【摘要】新課程改革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教學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能夠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解放學生的天性,運用文字表達出自己的所思所見,引導學生寫作敘事清楚、條理清晰、言之有物。本文結合相關實際教學經驗,提出了提高小學中段學生作文水平的相關理論措施。
【關鍵詞】小學段 作文教學 言之有物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6-0105-01
小學中年級語文中習作教學是一個難點,許多小學生在寫作文時脫離現實生活,泛泛而談,不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真實情感。《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段目標中指出:“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其中最重要就是“言之有物”,加強學生習作時“言之有物”的訓練,能夠使作文內容形象具體,具有感染力。
一、培養學生習作興趣,豐富寫作教學活動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想要提高小學中年級學生習作的水平,首先就要激發小學生對習作的興趣,一旦學生對習作產生興趣,就會積極主動進行習作訓練,將習作看作是一件快樂的事。作文的定義就是將自己的想法和感情真實的記錄下來,教師可以從這點出發,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以培養學生習作的樂趣,作文的題材大多來源于現實生活,教師可以圍繞現實生活進行習作教學,讓學生有事可寫,有話可說。比如在教學寫自然景物時,可以組織學生走進自然,觀察大自然里的花草樹木、山河湖泊、閑云野鶴等等,貼近自然近距離的觀察景物的特征,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習寫的樂趣,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有內容可寫,而不是憑空想象,脫離實際生活;在習作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每天寫日記,不限制日記內容和格式,堅持不懈地進行練習,可以鍛煉小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還培養學生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品德。
二、鼓勵學生多讀書,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作文的構成基礎離不開語言的支持,學生在習作時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困境:選擇了作文素材之后,想要動筆寫的時候,卻無從下手,這就是語言匱乏的表現。因此,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溝通和表達能力,“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這都說明了多讀書,讀好書對于習作的重要性,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摘錄書本中出現的妙詞佳句,并學會造詞潛句,形成自己的習作風格。那么提高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1.選擇優秀的文學作品,仔細研讀,認真品味書中的優美語言。古人曾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百遍,而義自見”,在現今的課程標準中也十分重視閱讀的訓練。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可以抽出額外的課堂學生引導學生進行美文欣賞,通過朗讀、背誦、默寫等形式,加深學生對精彩段落和優美詞句的印象,同時在進行文章欣賞時,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結構,條理紋路,以及文章中所用的表現手法等等,將文章分解剖析,讓學生體會經典文章的魅力所在,并為己所用。
2.加強學生間的溝通交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在小學生眼里,家長是較為嚴厲的,他們對長者存在畏懼心理,許多小學生抗拒和教師家長進行交流溝通。而在同齡學生間則沒有這種顧慮,因此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讓學生選擇自己的“小老師”,對自己的習作內容進行評價和修改,這種做法不僅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還可以培養學生的鑒定審美能力。
三、立足于實際,使作文“言之有物”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內容,要求中年級的學生能夠通過觀察身邊的環境、發生的事件,運用文字將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記錄下來;要求學生用于習作,敢于大聲朗讀個人作品;要求學生的習作內容基本能達到“言之有物,言而有序”。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鼓勵學生多觀察、多讀書、多記錄,形成良好的寫習作習慣。想要達到“言之有物,言而有序”的習作境界,可以從這幾點引導學生進行練習:首先是從做到說,從說到寫,任何習作的素材都不是依靠天馬行空想象出來的,而是來源于現實生活的。比如說學校組織學生進行春游等活動時,教師就應該抓住機會,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春游活動中的景物、活動和事件,在活動結束后,可以讓學生先口頭講述春游活動中發生的趣事或印象深刻的事(做到時間、地點、人物、時間的清晰明了),然后再進行習作練習,使習作內容真實豐富,貼近生活,言之有物,能夠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其次可以加強學生觀察力的培養,良好的洞察力能夠為學生在習作時提供更多的素材。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對學生觀察力進行培養:引導學生積極觀察、仔細觀察、動腦觀察,并要求學生將觀察的結果有條理地寫出來,借此來訓練學生的語言邏輯思維。最后注意學生寫作技巧的培養,在擁有了習作素材和語言邏輯后,如何使習作內容結構合理,譴詞造句優美,就需要注重對學生語言技巧和修辭手法的訓練。可以通過對文章中的某句話、某個段落進行模仿習作來達到語言技巧的訓練效果,比如說在學習課文《石榴》時,可以結合文章內容讓學生進行擬人、排比等修辭的訓練,寫一篇景物文,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了解,還能提到學生語言技巧的熟練掌握程度。
在對小學中年級學生進行習作教學時,要積極引導學生培養“多讀書,多觀察,多思考,多練筆”的學習方式,立足于實際生活,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豐富學生的習作素材,開拓習作思維,訓練寫作技巧,使每個學生的習作內容都能達到“言之有物,言而有序”,“寫真事,敘真情”,切實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發揮習作教學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中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樹平.讓心靈飛翔——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反思[J]. 情感讀本. 2016(36)
[2]段淑君.小學三年級語文作文指導的有效方法[J]. 中華少年. 2017(09)
[3]張寶紅.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創新淺探[J]. 文教資料. 2016(31)
[4]張賽琴.真語文:教什么,怎么教——以小學作文教學為例[J]. 語文建設. 2015(04)
[5]牟艷敏.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談作文教學中觀察和積累素材的方法[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