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嚴燕



【摘要】本研究從多模態視角出發,探索了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交互式教學模式,并研究總結了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交互式活動設計,對提高二語學習者語言學習效率的教學有正面作用。
【關鍵詞】多模態 教學活動 大學英語
【Abstract】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of College English from the multi-modal angel, studies and concludes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in the teaching mode, which is of significance to improving the ESL teaching.
【Key Words】Multi-modal; Teaching Activity; College English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6-0110-02
一、交互式聽力教學模式
傳統聽力課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是任務型教學理論,教學過程更多程度上是在進行聽力測試,通過“聽-對答案-聽”的方法,塑造了以教師為中心的、由教師來評估的學習環境;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的交互式聽力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是人本主義、社會交互、建構主義,教學過程中切實提高著學生的聽說、交際能力,教學方法多元化,圍繞學生為中心、各維度評價相結合的教學環境氣氛更輕松活躍。
比較而言,傳統聽力教學模式下單向的課堂信息流挫傷了學生者的積極能動性,使得生生間、師生間沒有交流溝通的機會,導致學習者只會usage和hearing而不習慣去use和listen(即使用語言知識、技能和思想去解碼)。
現代教育技術背景下的交互式聽力教學模式強調教師不應該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多地應該是課堂上的組織者和協調者,知識可以通過人機互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等多種途徑獲得。這種教學模式正如Brown在其《交互式語言教學原理》中所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對知識需要的豐富多彩性,給學生創造一種輕松、自由、愉快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的興趣,拓展個性的空間,有利于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
二、多模態交互式聽力教學模式教學活動設計研究
(一)多模態交互式語言聽力教學模式
Halliday認為:在具體的社會交互中,參與者會用各種各樣的符號資源來構建意義,各種不同的符號資源就構成了多模態。對于學習過程而言,多模態的認知、感知手段包括聽覺學習(auditory learning)、視覺學習(visual learning)和觸覺學習(haptics learning),后者又分為體驗學習(kinesthetic learning)和動手操作學習(tactile learning)。
也就是說,在學習過程中,應該多感覺并行使用提高學習效率。如聽到“sour”可聯系味覺感知,產生酸的味覺體驗;學習“table”則需要激發視覺感知,在大腦中聯系桌子的圖像;而“cry”則要調動聽覺和視覺感知,產生難過的表情和哭泣的聲音等等。可以這樣認為,聽力理解過程是多模態的認知過程。此外,在各個感官交互作用下,抽象的聽覺模態最終轉變成由圖像、動作、聲音等所構建的多模態場景。因此,聽力理解結果也是多模態的。
基于以上認知,我們在多模態聽力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不同媒體和不同模態的特點促進學習者的語言習得進度,重點通過輸入模態(視覺學習)輸出模態(動手操作學習)的轉化提高學生英語語言固化的效率,發展學生包括語言識讀、媒體識讀和批評性識讀能力在內的多元讀寫能力。
(二)多模態交互式視角的教學活動類型
二語教學活動設計應該考慮其功能性:導向功能、激勵功能、聚合功能,并具有活動目標的主體性、可行性、完整性,并力爭做到其真實性。由于領域、對象、目標、形式等方面的不同,教學活動具有多種多樣的類型,并呈現出層次和水平上的差異性特征。本研究通過全面分析和把握教學活動的多樣化類型及其差異性特征,為有利于教師為學習者設計出豐富、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從多模態交互式視角重新架構了教學活動類型。
(三)多模態交互式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活動研究
需要注意的是,Harmer(1998)已經認識到:在任務型語言教學的過程中,多樣性任務比單一性任務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性,提高語言教學的效率。并且,任務或活動涉及的模態多寡也會對語言教學的效果產生影響。本次研究通過文獻研究以及近兩年來的教學實踐活動,總結歸納了多模態交互式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環境中的教學活動及其性質。
三、研究結論及進一步研究方向
本研究表明,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通過現代教育技術選擇多模態的教學活動,對學生的多感覺進行多方面多層次的刺激,促進學習者對輸入的語言和文化信息進行感知、理解、編碼和儲存,為有意識地、自動化地產出做好語言和認知的準備。
在選擇聽力教學中的教學活動或任務時,教師應多利用模態間的轉換活動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意義建構,從而提高他們對所學內容的內化速度及其記憶的持久,強化學習的效果和提高學習的效率。
當然,教學活動的整體設計和使用還需要考慮教學活動的模態間配合、教學活動間的銜接以及輸入輸出模態轉換對二語教學效果的實際影響等,本次研究在階段主要以辨析性和歸納描述性研究為主,將來還需要進行更多的量化準實驗研究和質性研究來進行補充和證實。
參考文獻:
[1]Brown H D. 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Prentice Hall:Regents.1994.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85.
[3]Reid,J.Learning Styles in ESL/EFL[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Thomson Learning Asia,2002:36.
[4]Harmer, J.(1998).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鄄ing[M].New York:Longman.
[5]韓穎.英語視聽說課的多模態教學活動設計[J].College Eng?鄄lish(Academic Edition).2014(11):16-22
[6]李松林.教學活動設計的理論框架——一個活動理論的分析視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1):54-57
作者簡介:
劉忠(1969.1-),男,漢族,重慶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
嚴燕(1975.9-),女,漢族,重慶人,講師,碩研,研究方向:教育政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