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萍
蓋州市榜式堡學校
【摘 要】新課程理念要求小學數學將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教育的中心,關注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淡化教師權威;通過數學學習,將數學與現實世界聯系起來,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以人為本;小學數學;觀念創新
新課程、新理念時時刻刻沖擊著小學數學課堂,這要求創造性地學習和實踐數學課程標準,轉變學生觀、教師觀、教學觀,并將其運用到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將知識學習、能力培養、情感教育等有機結合起來,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教育的中心
數學教師關注數學知識點,關注學習的效果,忽視學習過程與方法,忽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教師的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以教師、課本為中心,過度練習,學生很少有機會通過自己的活動與實踐獲得知識與發展,很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見解。在這樣的數學課程下,學生的情感是被動的、缺乏自信的,不是自主探索的,也談不上合作學習。學習的數學知識更多的是結論的知識,更多的是數學的技能和技巧,缺乏應用價值。
數學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的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得到發展。新課程注重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意味著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是學生身體、智慧、態度情感、價值觀和社會適應性的全面提高與和諧發展。
是學生而不是傳統的學科內容和價值觀決定學校的課程和活動,強調學生的自由,強調學生的創造性,重視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就是要培養“軀體、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匯一體”的人,也就是既用情感的方式也用認知的方式行事的情知合一的人。要把學生作為一個活生生的完整的人進行全面的培養。人的學習不同于一般動物學習,不僅要重視人類認知結構,而且要關注人類情感、價值觀、態度等最能體現人類特性的因素對學習的影響。要理解學生的行為,必須理解他所知覺的世界,即必須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待事物。要改變學生的行為,首先必須改變其信念和知覺。因而更應該關注學生的高級心理活動,如熱情、信念、生命、尊嚴等內容。從全面發展的視角關注學習者整個人的成長歷程,以發展人性;注重啟發學習者的經驗和創造潛能,引導其結合認知和經驗,肯定自我,進而自我實現。
二、淡化教師的權威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教師的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別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以人為本強調小學數學以學生為中心,要求發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育應該與學生的興趣相聯系。強調教育要以學生為中心,自然就要淡化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權威意識。反對傳統教育中教師所具有的那種專斷性的主導作用,由上級的權威者把所必須接受的東西傳給下級的接受者形成的教育體制,不是教育,而是灌輸、宣傳。
囿于客觀條件和諸多因素,傳統數學教學的掌控者主要是教師,他們牢牢把持著教學話語權。這種教師主宰教學的狀況,在文化反哺時代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教學成為一種交流與分享,可以而且應該實現師生共同參與。文化反哺增強了當代學生的平等意識、主體意識,他們渴望與教師或其他學生互相溝通、探討,渴望教師換位思考,理解學生的難處,彼此間建立起信任、平等的朋友關系。教育過程的開放性、共享性、交互性,打破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固定地位,教師與學生都是教育的主體,他們之間地位平等,當然也就不存在教師的權威。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師生是平等的。
三、小學數學生活化
小學數學應樹立解決問題的教學觀。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人們對數學產生枯燥無味、神秘難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脫離實際。”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的形成,首先必須依賴于學生的實踐活動,也就是使數學知識產生的背景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使數學抽象知識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從而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數學概念。我們在教學中,把那些枯燥的、脫離學生實際的應用題還原為取之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并具有一定真實意義的數學問題,以此來溝通“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始終提倡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將解決實際問題作為數學學習的自然組成部分;提倡選擇有現實意義的、學生感興趣的、具有一定數學價值的、具備一定探索性的問題;提倡選擇圖畫、表格、文字等多種形式的呈現問題情境;使學生在對問題情境的探索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和實際的聯系,形成數學應用的意識,初步掌握一些應用數學的技能,加強了數學的應用。
在學生的生活世界中,充滿著許多學生熟悉的自然事物、社會事物、人的生活行為事件,從學生的生活中尋找原型,巧妙地把數學知識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起來。正如前蘇聯教育家魯賓斯坦所說:“教育的主要任務恰恰在于通過各種途徑把人們和生活聯系起來,要從各個方面向他提出使他感到有意義,有吸引力的任務,使他把這些任務當作自己的任務去解決。”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緊密聯系生活的“源頭性”的數學問題既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更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興趣而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教師首先自身要關注社會,關注學生生活,這樣才能提出、提供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并引導學生去觀察、解釋、探究。
參考文獻:
[1] 張尚山.如何推動數學教學的改革[J].中國科教導刊,2001.03.
[2] 王立偉.數學教學如何貫徹新課程標準 [J].教育探索,2007.1.
[3] 張偉琴.小學數學教學形成性評價初探[J].中小學數學教學與研究,2002,8.
[4] 張自力.數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新課程,2000.6.
[5] 趙滿山.數學教學的特殊性及教學方法改革[J].中國科教導刊,1999.6.
[6] 韓立紅.數學教學的特點及現狀分析[J].職業教育,2011.12.
[7] 李美蓮.新形勢下數學教學的改革 [J].教學探索,2011.2.
[8] 王建海.淺談數學教學的特點與策略[J].職教論壇,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