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華維
摘 要:科學素質的形成是長期的。而科學素養的培養不能簡單采用課堂知識傳授的方法,更需要優化學生的探究活動。通過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讓學生掌握科學概念,學會科學方法,培養科學態度,從而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依據當前的教學現狀,就小學教學階段如何構建有效科學課堂做了簡單策略分析。
關鍵詞:小學科學; 探究活動 ; 優化
小學階段,正是一個人好奇心和求知欲濃烈的階段,而科學課程的開設,能起到積極引導的作用。它可以培養學生運用學到的知識技能和科學思維去觀察了解周圍事物,更好地去探究、認識世界。然而,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有賴于有效科學課堂的構建,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優化學生探究活動,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一、小學科學開展探究教學的內涵和意義
“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其重要性可以與“語數外”這些向來被視做主學科的課程相媲美。所謂“科學素質”,一般包含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運用基本的科學知識和技能認識自己和周圍世界的能力,具備進行科學探究所必需的科學思維和方法,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的生活態度等。科學素質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對科學素質形成起到決定性作用的便是早期的科學教育。而早期科學教育,大部分來自“小學科學”。
小學科學是一門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知識的綜合性課程,有效地綜合了自然科學各個領域最基礎的知識與技能。同時,小學科學作為一門極具活動性質的課程,能夠最大限度地將科學探究活動過程在課程教學內容中呈現出來。小學科學與小學階段的其他課程,一并為小學生的知識體系構建了完整的框架。它不僅為今后的科學課程儲備知識、奠定基礎,同時也為其他學科的知識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優化學生探究活動,構建有效科學課堂的策略
1.創設合理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探究氛圍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具有情境性的。在進行科學探究的時候,教師要想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中,積極地進行科學探究,就必須以科學概念、原理為核心,以生活世界的真實問題為背景,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探究氛圍。
例如,在講授“熱脹冷縮”的知識時,教師在開展探究活動之前可以先提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問題,如“室外的電線在夏天的時候會下垂,但是到了冬天為什么就神奇地繃緊了?”“踩癟的乒乓球用熱水燙燙就能鼓起來恢復原狀是為什么呢?”“水泥路面為什么每隔一段距離就會留有一條空隙?”此后,教師再引導學生探究這些現象背后所蘊含的科學原理和規律。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需要教師在教學時選取與當前學習有關的真實性問題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線索,再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交流討論等,營造良好的探究氛圍,以加深對當前探究問題的理解,更好地吸收消化所學知識。
2.抓住問題的興奮點,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如果對一門課程具有較強的興趣,他們會更加容易融入課堂中,學習的積極性也會更高。小學生的年紀比較小,思想還不成熟,他們做事的時候,往往只是憑自己的一時興趣,但是他們的興趣來得快去得也快。所以在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時候,教師必須抓住問題的興奮點,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把握好問題的難度點,就像“嗑瓜子原理”一樣,讓學生在解決問題后,掌握了技巧并不斷改進探究方法,在潛意識中期待并享受解決問題的過程,始終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磁鐵的奧秘”這一節內容教學,并不是說教師要求學生動手做幾個實驗,讓學生被動式地知道了哪些物體能被磁鐵吸引,就是一次成功的教學。真正精彩成功的教學,應該抓住學生的興奮點,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究興趣,“磁鐵的奧秘”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磁鐵能隔著紙、布吸引物體嗎?”“一根磁鐵斷開后有幾個磁極?”“兩塊磁鐵接在一起,又會有什么情況發生呢?”等這類既具有引導性且又能輕易地抓住小學生好奇心和興趣點的問題,以此來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究激情,與此同時,學生也能意識到:科學探究是可以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來進行的。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方法和科學態度。
3.注重自主探究,充分體驗探究樂趣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時候,教師更應該認識到這一點。將課堂交給學生,設置的探究活動也應該以學生為主體,這樣潛藏在小學生體內的探究欲望才能更好地被激發出來。
例如在講解“鐵生銹了”的時候,鐵生銹可以說是生活中人們十分容易見到的一個現象,但是教師如果反問學生鐵為什么會生銹,可能許多學生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這個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將一塊沒有銹的鐵變成有銹的鐵。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不能過多地干涉學生,而是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和習慣。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知識,能使他們獲得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感,體驗到了探究的樂趣,這對于學生探究欲望的激發也有一定的作用。
4.讓家庭成為科學的第二課堂
科學學習活動應該是連續的。學校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在學校每周兩、三節課,每節課有限的40分鐘要完成三維的教學目標,尤其是科學探究目標是不現實的。小學科學課應該實現課前和課上的延伸、課上和課后的延伸,家庭應該成為科學探究和教學資源拓展的第二課堂。學生家庭豐富的教學資源能不能被有效利用并獲得家長的大力支持,關鍵在于教師和學生家長的溝通是否得法。小學科學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家長會、家長開放日、給家長的一封公開信、家訪和科學學習簡報等形式,讓學生家長了解科學教育對學生科學素養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有了家長的支持、看護和參與,也可將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可能存在的困難和危險降到最低。教師必須經常與家長保持良好的溝通和聯系,通過給家長的一封信的方式,把活動的目的、實驗的各項指標要求寫清楚,以獲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一些需要長期觀察實驗的內容,如家庭飼養、觀察植物的生長周期、觀察月相的變化、觀察種子的萌發實驗、觀察各種植物的形態、水域污染和空氣污染的考察等許多活動都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總之,教師在教授科學知識的時候,必須要明確“探究”是科學教學的核心。在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明確適于探究的問題,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采用適當的方法,組織學生動手實驗、用心觀察、積極思考,開展討論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和獨立思考獲取科學知識。教學實踐證明,只有通過自己親手動手去探索,才能夠真正地理解掌握科學課本上的知識和原理。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得到更好的激發,學習的熱情積極性才能長久的保持,有效的科學課堂自然也能夠得到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