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琳
【摘要】近些年來,游戲化概念逐漸受到產業界和學術界的關注,眾多實踐者積極探索起游戲化的應用有效性,并開展了一定量的理論研究。在教育領域中游戲化也是越發矚目的研究和實踐前沿。從教育游戲、嚴肅游戲到如今的游戲化,契合了受教育群體的特點,更符合互聯網時代下未來教育發展的趨勢。本文主要選取了平行實境的游戲形式,借鑒其游戲化設計特點,并將其與學習環境設計相結合,提出了基于平行實境的游戲化學習環境設計模型。本文將對游戲化教育的實踐者提供可參考范式,促進游戲化在教育領域的擴大應用。
【關鍵詞】游戲化 平行實境 學習環境
2010年DICE(Design、Innovate、 Communicate、Entertain)峰會以來,游戲化開始流行起來,并逐漸向各個領域滲透。國際市場研究機構AmbientInsight研究顯示,2016年全球游戲化學習產品市場總額達26億元。該機構將游戲化學習定義為通過“玩游戲”實現知識傳遞的方式,包括對抗、升級、獎懲等幾個部分。這種學習模式往往和教育建構理論密切相連,主張通過體驗式學習、發現性學習以及情境學習獲取知識。近幾年,游戲化不僅在商業管理、營銷領域被廣為應用,更引起教育領域的濃厚興趣,從幼兒教育、中小學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在探索游戲化的應用可能。但對游戲化設計方法,尤其在教育領域的設計方法的理論性梳理較為有限。本文擬從平行實境游戲化學習環境著手,探索游戲化教育教學設計的方法論。
一、游戲化、平行實境與學習環境
關于游戲化的定義,有各種版本,Deterding將游戲化定義為“在非游戲環境下,使用游戲化設計元素”,De-Marcoe進一步定義游戲化為“在非游戲的情境下,使用游戲元素和游戲設計技術,吸引用戶和解決問題”。
其中,Simoes將教育游戲化定義為,“在學習情境下,使用游戲元素”。Lapp認為在學習情境下游戲化的目的主要有三個:吸引他人、鼓勵行為和解決問題。因此我們將學習情境下的游戲化定義為“使用游戲元素吸引學生,鼓勵學生解決問題”。
平行實境的前身,“另類現實游戲“(Alternate Reality Game,簡稱ARG)是一種以現實世界為平臺,具有交互性敘事結構,玩家借助多種媒介獲取游戲劇情的多人互動游戲。設計者希望通過游戲來改變玩家的現實行為,并希望借助玩家的集體智慧幫助相關的決策者解決現實問題。而平行實境的側重點在于通過平行實境理論進行課程設計,完成課程目標,對學生數據進行分析,為老師建立學生模型,在拓展知識中融合現有的課程大綱,以便有效的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減少教師的工作量。
二、基于平行實境的游戲化學習環境
1. ARG游戲形態與學習環境的結合
在平行世界游戲(ARG)中,游戲世界不僅只在線上,現實中的某項活動也是游戲世界的一部分。游戲情節的推進不再只局限在電腦端,而是可以通過多種媒介獲取,因此ARG游戲不需要傳統電子游戲的存在,而僅需依托于暢通的線上、線下信息渠道。因此此類游戲有較強的可實現性,而且可根據推進情況靈活調整。周榮庭等人將ARG游戲形態描述為個體、團體、線上和線下活動四維度的組合,并以線上線下的互動結合為顯著特征。該游戲形態描述與楊進中等人提出的“虛實融合的研究性學習環境”有較高的重合度,因為虛實融合的研究性學習環境正處于以“個體、群體、虛擬情境、現實情境”為坐標指向的研究性學習環境分類框架的中心位置,其涵蓋內容與ARG游戲形態的特征分布重疊。為此我們嘗試構建基于探究式學習的游戲化學習環境,以實現游戲環境與學習環境的高度匹配。
2.游戲化與學習環境的結合
隨著游戲產業的發展,教育游戲(嚴肅游戲)逐漸成為學習環境的載體,眾多學者開展了嚴肅游戲的實踐和研究,并將游戲本身作為學習環境進行研究。在韓慶等人的研究中分析了游戲元素和學習環境元素的高度對應;宋敏珠等人的研究中,基于Norman提出的有效學習環境七個必備條件和流體驗、 動機理論,提出了EFM教育游戲設計模型,并認為“教育游戲這樣一種‘寓教于樂的學習環境包含許多有效學習環境的必備條件”但由于嚴肅游戲需要一定的完整性,開發難度和修改靈活性限制了教育游戲的廣泛普及,而且由于游戲環境與現實環境間存在的知識遷移屏障以及游戲與教育間的平衡難度,使得真正效果顯著的游戲學習環境也鳳毛麟角。
“游戲化學習環境”有別與“游戲學習環境”,游戲學習環境是以游戲為主體,將學習隱藏在游戲中。而前者則是將游戲的元素應用到實體活動中,以實體學習活動為主體,通過游戲元素和游戲機制的引入增強學習體驗,正如《游戲化革命》中的比喻,游戲化是蛋糕上的裱花;Deterding等人對游戲化的界定可以幫助我們更直觀的理解游戲化學習環境的獨特性。如圖?,它通常并非構建一個完整的游戲,而僅僅是帶有游戲有效元素的產品,從而使產品更具吸引力,并帶來更活躍和積極的用戶群體。而平行現實游戲(ARG)的概念框架的引入,使得游戲化更有布局,并與虛實結合的學習環境現狀有了完美的契合。
三、游戲體驗設計和學習環境設計方法論
Hunicke等三位資深游戲設計師人提出的MDA游戲體驗設計模型在游戲設計領域和學術領域都廣受關注,MDA分別代表機制(Mechanics)、動態(Dynamics)和審美(Aesthetics),是一個體驗導向的設計方法論。游戲者設計者設定M游戲機制(算法、規則、數據表現形式等),通過玩家的參與和機制的運行形成D游戲動態,再從動態中傳遞A審美給玩家。此處的審美并非指傳統意義上的設計品的美感,而是玩家在于游戲系統交互時產生的感受,如情緒、思想等。雖然游戲化設計并非創設完整的游戲系統,但仍需要借鑒此游戲體驗設計框架。
同樣在教育領域,Qinyun Wang提出了能有效整合ICT(信息和通信技術)的學習環境設計通用模型(簡稱PST),基本元素包括教學法(Pedagogy)、社交互動(Social interaction)、技術(Technology)三方面,而這三方面實現的功能分別是:學習者與內容、學習者與人、學習者與界面的交互;基于此設計出的學習環境的有效性評價則基于其效用和用戶可用性兩方面。如果按照Hunicke等人的MDA來審視PST,發現其結構是一一對應的。因此在進行游戲化學習環境設計時,學習與游戲兩個設計維度有望實現更密切的融合。
四、平行實境游戲化學習環境設計流程
我們選用Thomas Lockwood提出的用戶體驗要素模型(The elements of user experience)作為設計流程的參考,它將設計過程分為由抽象到具體逐層展開的五個層面,且每個層次內又包含功能導向和信息導向的雙重設計維度。在本研究中,教師應用此方法進行游戲化學習環境的設計,并對設計元素進行了教育化改進,得出了表2所示的設計流程。可以發現,整個設計過程分為學習環境設計、游戲化設計和用戶體驗設計三大部分,各部分層層遞進,將前文水波模型中的各層次元素逐一涵蓋,設計過程思路清晰且內涵完整。
Step1:設定“ 能力素質模型”。分析群體需求,尋找教與學雙方的平衡點,提出基于“知識”、“能力”、“素養”的三層次能力素質模型。
Step2:依據模型,設計與之匹配的教學內容、學習資源;在學習方式上設計與學習內容相輔相成的學習策略(如協作探究)、認知工具(如APP)、協作方式等,促進有效學習;同時對于預期效果,評估方式做出簡略設計;
Step3:借助游戲化設計理念,進行交互設計,即實現人與課程、人與人、人與游戲元素間互動的機制。學習共同體形成方式、學習支持系統的內容及呈現方式、學習方式等。
Step4:將前三步內容進行邏輯整合,確保各部分元素間、學習者與學習環境間的運行暢通:
Step5:可視化呈現,輔助平臺的技術實現。使最終作品的風格統一,且具有用戶友好性。
五、結論與啟示
本文所述基于平行實境的游戲化學習環境設計結構及流程方法,相較于基于電子游戲系統的游戲化學習情境更有靈活性,減小更新成本,便于設計者推廣使用。但仍需注意,此方法過程雖然全面但略顯繁瑣,給傳播、執行帶來挑戰。因此研究團隊將繼續探索更加簡介適用的開發設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