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
【摘要】檔案機構根據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或公民個人的詢問和請求,通過查驗檔案,向咨詢者出具某種事實在檔案中有無記載和如何記載情況的書面材料,是檔案館提供利用工作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文就檔案的證據能力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 檔案;證據;客觀性;關聯性;合法性
檔案館所提供的書面材料,通常叫作“檔案證明”。但是很多人把這種書面材料就等同于證據,如劉家真認為電子文件同其它證據一樣具有證明力,即法律效力。對于這種觀點,筆者持不同意見。我國《刑事訴訟法》第42條第1款規定:“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事實,都是證據。”根據這條規定,可以認為證據是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是訴訟的核心問題,法官在司法裁判中認定過去發生事實存在的重要依據,在任何一起案件的審判過程中,都需要通過證據和證據形成的證據鏈再現還原事件的本來面目。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客觀性、合法性和相關性是證據的三大特性,一件檔案材料要稱之為證據,必須具備這三個特征。
一、客觀性是成為證據的前提條件
證據的客觀性也叫做證據的真實性或者確實性。它是指證據所體現出的內容應當是真實的、客觀存在的。所有的案件事實都發生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案件事實發生之后,必然會在客觀外界遺留下某些物品或痕跡。證據的真實性是證據最本質的特征,但這不意味著有關人員收集到的證據一定是客觀真實的,從認識論上講,一個案件發生后,它在客觀外界的遺留物,必須被反映出來。但一切所觀察到的,反映在主體中的通過語言、文字陳述出來的事實,都屬于經驗事實。由于反映過程的復雜性,人們的認識不能完全反映客觀存在。因此,《刑事訴訟法》第42條第1款規定:“一切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
檔案材料是人在活動中通過語言、文字或物品產生痕跡,雖然留下檔案材料的初衷是不偏不倚地反映某一事實過程,但是檔案材料的出現離不開人類的活動,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地受人主觀認識的影響。因此,檔案材料中沒有經過證實的屬實內容,不能成為證據。比如,檔案材料中的口述檔案,講述者在回憶過程中會出現記憶的偏差,或者其講述的內容也是經過口口相傳流傳下來,這樣,口述的內容無法證明其真實性,就不能成為證據。檔案材料中紅頭文件、會議紀要等文檔,經過審核、領導簽字等正式程序印發,具有公信力、權威性,因此可以作為證據使用。
二、合法性是成為證據的必要條件
證據的合法性是指證明案件事實真實情況的證據,必須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要求。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證據必須是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和方法去收集的。通過違法侵犯人的身體、住所、函件或者其他通信方式所獲得的證據不能采用。二是證據必須具備合法的形式,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了八種證據形式:當事人的陳述、書證、物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證人證言、鑒定意見、勘驗筆錄。三是必須有合法的來源。
大部分的檔案材料都是通過正當的程序和方法獲得,有正規的來源渠道。但是,在一些檔案材料中,比如視聽資料可能為了某種需要,未征得相關人同意,而進行的暗中拍攝,這種材料只有獲得相關人同意后,才能成為證據。再或者一些電子數據,目前互聯網技術發達,一些企業、公司采用黑客技術獲得競爭對手的商業秘密,成為本單位的核心檔案材料,這種通過非法手段、非正規渠道獲得的材料,也不能成為證據。
三、相關性是成為證據的重要條件
證據的相關性又稱證據的關聯性,是指證據與案件事實之間存在客觀聯系。客觀性雖然是證據的基本特征,但一些事實內容僅有客觀性、真實性還不能成為證據。證據是證明案件事實的,要想起到證明作用必須與所證明事實之間存在客觀聯系。證據與案件事實的聯系有很多種類。例如,因果聯系、條件聯系、時間聯系、空間聯系、必然聯系和偶然聯系等。
檔案庫房里存放有很多檔案材料,但是證據是相對于某一案件事實來說,只有能證明某個案件事實的相關檔案材料才能稱為證據。比如,在勞動糾紛中,只有能證明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存在雇傭事實的人事檔案才能稱為本案的證據。其他無關人員與用人單位產生的人事檔案是本案的無關事實,不是證據。
司法訴訟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檔案材料必須經過嚴格的甄選,才能作為證據,如果列舉出一大堆的檔案材料,讓法院鑒別甄選,是對訴訟資源的一種浪費。《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七十七條規定:“(一)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依職權制作的公文書證的證明力一般大于其他書證。(二)物證、檔案、鑒定結論、勘驗筆錄或者經過公證、登記的書證,其證明力一般大于其他書證、視聽資料和證人證言……”根據本條規定,當事人在檔案館查閱到相關檔案材料后,應當請檔案館蓋上公章,以保證檔案材料的真實可靠,也便于法庭采納作為證據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