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和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鴻圖中學
【摘要】結合仁愛版初中英語教學的實際,本文提出了以下觀點:從語法的角度優化教材,使語法學習能前后銜接,重點突出;從學生心理需求的角度優化教材,使所學內容更被學生熟悉與喜歡,增加英語學習的情趣性;從學法指導的角度優化教材,使讀與寫之間的遷移更加自然。
【關鍵詞】初中英語 教材 二次開發 有效教學
目前的初中英語有統一的課程標準,但是各地又沿用了不同版本的教材,即使這些教材教材是基于各地學校的普遍性需求進行編制,但也會存在不適合部分地區、部分學校學生特點的情況。我省使用的是仁愛版英語教材,雖然這套教材內容豐富,但也發現難度不太適合學生等情況。如何根據當前學生的實際情況重新對教材進行補充、取舍與調整,使教學內容更契合學生的發展需求與課程目標,實現教材的重組開發,是初中英語教師必須關注的話題。以下結合本人教學實際探討如何靈活使用教材的問題。
一、靈活使用教材,使語法顯現清晰化
語法是語言元素架構成規范語言的約定規范,是學生學習英語的準繩。教學設計之初我們就應該對教材的語法進行系統研究,以有利語法訓練為目的進行教材重組。
1.及時總結,承前啟后。教材呈現語法知識往往是結合不同的單元、不同的課文進行的,這種零散呈現的方式有助于學生從個別到一般逐漸積累經驗,但也會使語法知識支離破碎。當學習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有必要把本課時中重點語法相關的所有內容進行一個系統的整理,促進學生對語法的綜合運用。
比如到了九年級上學期被動語態學習開始的時候,由于教材呈現的例子不可能涵蓋所有不同時態的情況,教師需要及時引導學生對以往常見的主動語態語句進行嘗試性的更換成被動語態,并總結列出七種常見時態下的被動語態表現形式,讓學生形成規律。這種提煉有助學生在完整的框架中對類似知識進行比較、綜合,形成語法知識的系統性。這樣既能加深對以前不理解的語法現象的學習,也能為后邊的語法學習打下基礎。
2.任務引路,鞏固語法。由于每一單元教材的訓練點眾多,難免會分散學生對重點語法的學習。比如八年級上Unit3 Topic 3 What were you doing at this time yesterday?的訓練重點是學習過去進行時,訓練難點在于掌握短暫性與持續性動詞,但由于課文中有大量的新詞匯產生,學生易忽視對語法的學習。通過設計特定的語言情境,并把交際任務交給學生,則可以突出這些訓練重點。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我就讓學生在熟悉這一部分內容的基礎上,希望學生也去看一部自己喜歡的電影如《冰雪奇緣Frozen》等,然后寫與課文類似的影評,并盡量運用過去進行時來表達。由于任務的介入,學生的英語學習與課外娛樂與生活結合在一起,不但使原本固定的教學內容變得更生動,還有助于重點語法的鞏固。
3.橫向拓展,觸類旁通。教材內容往往經過編者周密考慮,有的老師隨意插入不必要的高難度內容,這樣效果會適得其反。筆者認為,教師最適宜的做法是適當對教學內容進行橫向拓展與補充。比如教材中出現了“Whats your name?”,教師就可以拓展出“Whats her name?”與“Whats his name?”。這種拓展對學生來說可望也可及,很快就能達到學習目標,對學生的語言能力培養可謂及時雨。
4.重點突出,防止越位。在目前的教材中,為了課文表達的需要,會提前出現學生不熟悉的語法形式,此時教師需要在課前對本課時的重點語法進行定位,防止個別生僻詞句對整體教學的干擾。比如八年級Unit 2 Section B中有一句“How long have you been like this”,涉及到現在完成時的內容,但本課教學重點是一般現在時,所以教師不必對這句話作過多展開,只要告訴學生這句話的意思,并提醒學生這是今后要學的時態就可以了。如果非得講個明白,不但會干擾主體知識的學習,還會造成學生學習上的困難。
二、靈活使用教材,使學習過程激情化
由于班級的基礎有好壞,學生的成長環境與興趣愛好等因素也存在區別,提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并把內容相近的材料放在一起,讓學生在閱讀中發現、探究與比較,有助于滿足他們的求知欲。
1.增加生活情趣。教材中不少內容可能并不是學生熟悉的生活內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感到陌生,提不起興趣。必要的時候,我們可以將學生曾經產生強烈愉悅感的生活情境搬入課堂,此時就必須對原有的教材進行調整與增刪。比如在七年級Unit4 Topic 1 Section C 教學中,筆者大膽地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張購物清單,通過分組訓練,使教學內容更富于生活情趣。
2.設計表演情境。平時生活中的有些情境,學生雖然見過,但并不一定有真切的感受,在英語教學中,結合教材目標,適當地把原有的教材安排的內容替換成讓學生真實扮演角色的內容,將大大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如七年級Unit3 Topic 3 Section C Eating out教學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四人一組,分別扮演售貨員、顧客等角色,進行交流并使用禮貌用語,學生就會倍感新鮮。
3.插圖配合學習。插圖的設計并不是為了好看,往往有其設計中配合教學的意圖,對于學生理解上存在困難的時候,插圖往往能幫上忙。比如七年級Unit 2 Topic 2中的問衣服顏色與句子單復數,課本上有各類服飾的展示,教師就可以借助這些插圖進行提問:What colour is /are…It is/They are…在訓練鞋子與褲子的時候,教師重點強調了英語中必須是復數形式,因為西方人是從兩個鞋子與褲管來看問題的,事后教師再要求學生結合同學們的服飾進行提問,學生對鞋子與褲子的提問就沒有出現單復數使用上的錯誤了。
三、靈活使用教材,遷移讀寫思維
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要形成學生對于英語進行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從讀到寫,是語言輸入與產出的相反過程。以往我們對于一套教材總是漫無目的地讓學生去閱讀,等學到了一些東西再讓學生去寫時,卻發現他寫不出來,而這主要是因為閱讀時對相應語段沒有進行充分訓練,這樣勢必需要教師補充怎么寫,于是讀寫銜接搞得雜亂無章。
在教材分析的時候,我們可以逆向思維——打破從讀到寫的思路,從寫中發現讀的要求:首先,教師可以設想學生在完成本課閱讀后完成的一篇完美的作文會是什么樣子,此時就需要有一篇下水作文。然后分析這篇下水作文中涉及到了哪些時態、短語與句式。再進一步思考:學會這些時態、短語與句式,教材所提供的素材是否能起到作用?哪些內容在寫作中并不非常需要,可以不做重點?哪些內容在寫作中必然要用到,需要反復訓練?哪些內容教材中沒有提到,是否可以適當補充?然后就可以對教材進行調整與重組。這樣的教材開發能讓學生順利達成寫作目標,實現,順利讀寫遷移。具體閱讀指導過程中,我們還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及時總結,嘗試變化。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不同類型文章的基本格式、寫作特點等,引領學生進行總結歸納,并及時應用到寫作中。平時教學中,我就要求學生找出主題句,總結段落大意,通過剖析閱讀文本的結構讓學生歸納出本文的篇章結構。筆者讓學生閱讀后用一個詞歸納每段的大意。事實上,這幾個詞也正是寫相關話題作文的提綱。然后對于這段內容在表達上是否可以做改變呢?教師也引導學生進行嘗試。比如把“總、分”結構變化成“分、總”或者“總、分、總”的結構,這樣就可以實現對學生寫作中立提綱與布局段落方面能力的遷移。
2.搜集詞匯句式。教師要及時地對學生進行詞匯和句型的輸入練習,建立語料庫,適時補充一些教材中沒有,但在寫作中需要的詞匯句式,以幫助學生提高選取和組織詞句的能力。八年級Unit3的閱讀內容是關于朋友的描述,筆者將此前所出現過的有關人物外貌描寫和性格描寫的詞匯進行回顧、歸納與補充,為寫作積累豐富的詞匯和句型。
3.注意句段間的銜接。英語表達并非單獨成句段,通過讓學生在閱讀中品味這些連接詞和短語所起的“起、承、轉、合”的作用。比如:for example,for one thing,that is
(提出一個例子);whats more,besides,also(引出另外一個想法);so,as a result(引出某種結果);in a word,all in all(給出某個結論)……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寫作中注意語句連貫的意識。具體語境中某一詞匯是否可以以替換,替換后如果影響了表達,是否有需要修改的方法,這也需要在閱讀中提醒學生。
總之,從語言、內容與學法三個角度入手,可以使教材的重組顯得目標明確,易于為學生所接受,增加學生的主體參與積極性。只要我們融入新課程理念,融入教師對教學的獨特感悟,把預設的、靜態的、共性化的教材內容轉換成靈活的、動態的、個性化的內容,初中英語教學一定能實現生本化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俞紅珍.教材“二次開發”含義與本質[J].課程·教材·教法,2005(12).
[2]李秋穎.從理想的教材到現實的教學[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