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偉
[摘要]隨著國內外對外漢語教學的逐步推廣,在進行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應注重采取合適的方法和策略,融入我國的傳統文化,以提高漢語語言教育和傳統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作用。在幫助漢語學習者們掌握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可以提高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基于此,在本文的研究過程中,結合一些實際案例,論述了一些合適的文化傳播策略,希望可以對相關的漢語教學活動,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中華傳統文化;傳播策略;課堂滲透;文化魅力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5918(2017)07-0097-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45
[本刊網址] http://www.hbxb.net
引言
隨著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發揮的影響力越來越重要,漢語也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關注,漢語學習人群不斷擴大。如今在國內很多高校都開設了對外漢語教學課程,在國外,有孔子學院。總之,對外漢語教學,已經發展到一個新的時期,吸引了眾多學習者。對外漢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幫助漢語學習者掌握漢語的交流方法,能夠讀懂中國字,說清中國話。語言本身作為文化的一種載體,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除了要教授基本的漢語知識之外,還需要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通過采用有效的傳播策略,讓更多的漢語學習者,了解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價值。
一、常用的傳播策略方法
(一)課堂滲透法
對外漢語作為一門課程,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有限的課堂時間,合理的運用策略,巧妙地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在課堂上,教師要適當的“見縫插針”地導入中國傳統文化。
例如,授課中出現的“你好”日常問候語句時,教師可以對其進行深入的闡述講解:與同齡人、平輩份的人打招呼、問候是用你好即可,但是,在遇到老年人、長輩等,打招呼問候時,就要用“您好”這一詞語。在這其中,教師可以接著向學生們講述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長幼尊卑,以及敬老愛老的儒家思想。
又如,講授“帽子”這一詞匯時,教師可以對學生們說明,中國人不喜歡戴綠顏色的帽子,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綠帽子”是一種非常不好的代稱,可以告訴學生們關于“綠帽子”背后的故事。這種方式,既能夠讓學生們學習到地道的漢語知識,也能了解中國的文化,同時,還可以活躍課程氛圍。
再如,教師在運用PPT授課,展示婚禮中的祝福語、紅包等,漢語知識時,學生們會說出自己對新人的結婚祝福賀詞,“祝你們幸福!”。在展示的中國式婚禮中,新娘都用蓋頭蓋著,這種情況,會引起學生們好奇心,所以,教師可以摻入一些關于中國婚禮的傳統文化習俗,例如,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結婚之前新郎新娘不見面等,雖然是一種舊式的文化,在今天已經不流行了,但是,其中一些合理的成分,還是可以和學生們講述一下的。
(二)文化專題展示方法
對外漢語教學,語言知識的教授,不是單調的進行。在不影響整體課程教學進度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與教材內容接近的文化進行專題展示。集成一些傳統文化資料,巧妙合理的嵌入到漢語教學中去。
例如,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材中出現的一些詩歌,教師可以專門收集一些代表性強的詩歌作品,來給學生們進行講解分析,并調動學生們對詩歌背后的文化思考。讓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中華傳統詩歌文化的深厚底蘊。從先秦的詩經、禮樂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及近現代詩歌等。每一時期的經典代表作品、時代背景等,教師要有選擇性的向學生們進行介紹。這種專題性的傳統文化傳播教育方法,會大大加深學生們學習印象,從而逐漸了解我國豐富多彩的古代詩詞歌賦。
(三)課外活動實踐傳播法
有條件的學校,在開展對外漢語教學時,除了要利用好課堂時間外,還可以通過設計一些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們主動研究學習中華傳統文化。
例如,學校可以利用某些文化性較強的傳統節日,開展相應的活動。對于在我國北方地區的學校,在端午節期間,鼓勵學生們到食堂觀看包粽子,學生們在觀看并品嘗粽子的同時,一定會思考,這種做法特別的事食物,到底是怎么來的。在這時,教師可以為同學們講解清楚,粽子的故事。北方人,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這種經典的歷史故事,會大大增強學生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
又如,在重陽節期間,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們去登山。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九九重陽,登高望遠。重陽節亦稱“登高節”,秋高氣爽、遍地黃花時節,登山游覽,欣賞深秋美景,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受,重陽節登高,除了避禍消災之外,還有步步高升的含意,“高”又有高壽含義,人們認為“登高”可以長壽。學生們在登山過程中,可以加寄托自己的思鄉之情,還可以抒懷胸臆。教師通過對學生們進行詳細的講解,讓學生們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
二、傳播策略
(一)在傳播內容方面,要專注異同,循序漸進。
對外漢語教學,教師在傳授漢語知識的同時,要注意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由于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十分復雜龐雜。對于一般的外國學生,如果不加選擇的進行傳播教育,不僅會給學生們造成較大的學習壓力,還會引起學生們抵觸心理。從這個角度分析,在傳播傳統文化上,一定要掌握一定的策略。在內容層面,要專注異同,遵循循序漸進的順序。例如,在學生所在國家與我國歷史背景方面的相似,這就是一個較好的文化傳播切入點。這種準確的切入,能夠有效避免學生在接觸新文化時產生的抵觸心理。在基于相同的文化基礎上進行介紹講解后,教師就可以把我恰當的時機,講述一些我國特色的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們對中華特色傳統文化的興趣。一般來說,教師要按照先物質文化,再抽象文化的順序進行介紹。因為,物質類的文化,具有可感可知,具有實物形態,能夠幫助學生們更好的接觸和掌握,而抽象文化,大多是一些人文精神,需要學生們在掌握一定中華傳統文化基礎之上,才能理解。教師在選擇講述一些物質類文化時,還需要注意,要盡量回避一些比較敏感的政治、軍事話題,這樣有利于集中學生們注意力,能夠讓學生們在學習漢語基礎知識的同時,去用心思考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物質類的文化,如飲食、武術、剪紙等,這些具體的東西,本身也承載著一定的精神類文化,教師要善于引導并進行合理的解釋。讓學生們在理解物質文化背后的人文故事后,可以向學生們講解一些古代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等。通過這些深刻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們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在傳播方式上,要多元展開,零距接觸。
面對初次接觸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外國學生,在傳播過程中一定要開展形式豐富的活動,將文化融入到零距離接觸活動中,這樣才能顯得的更加生動有趣。單靠教師在課堂上講述,不能真正影響學生們的內心,尤其是對于國外留學生,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較少,需要通過切身的體驗才能感受到。所以,對于教師來說,要在傳播方式上,進行豐富和創新,開展面對面的交流活動,或者其他課外實踐活動,例如折紙文化,告訴學生們古代中國的剪窗花、皮影、戲曲等文化,其實是有一定聯系的,讓學生們在折紙游戲、玩耍皮影游戲過程中,領悟到這種文化的藝術魅力,通過學生們的切身體驗,才能真正明白傳統文化的價值。對外漢語教學背景下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應盡多可能的以文化活動展開,讓每一位漢語學習者都成為活動的參與者。例如:中國書畫、太極拳、剪紙的親身學習等;觀看中國電影,學唱中國戲劇等,讓學生置身于中華傳統文化,保持一種零距離的親近感。又如,在一節特別的文化課上,教師可以帶領外國留學生在學校教室里體驗中國茶文化。學生們和教師圍坐一起,學習中國茶道禮儀,品味親手泡好的香茗,直接地感受著中國文化的魅力。像這樣的活動,可以讓學生了解、喜愛中國文化,提升他們學習漢語的興趣。這也是我在海外當漢語教師志愿者時所收獲的重要經驗。還有葡萄牙米尼奧大學孔子學院舉辦的“當中國茶邂逅葡萄酒”為主題的中葡文化交流活動,活動場地設在葡萄牙的一家著名酒莊內,現場很有歐洲風情,葡萄牙學生表演了古箏演奏和舞蹈,現場同時提供中國淡雅清香的茶葉和葡萄牙清爽獨特的葡萄酒,中外文化地融合在活動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這些精心設計的文化傳播活動,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值得我們深入的研究借鑒。
三、外漢語教學中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播的一些建議思考
(一)提高對外漢語教師的文化素養和專業知識水平
中華傳統文化在對外傳播過程中,作為對外漢語教學教師們來說,負有十分重要的責任。漢語文化知識內涵豐富,其中包含的優秀文化知識和精神價值,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通過自身的言傳身教,傳播給學生。教師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水平,要能夠將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融入學生們的精神世界。同時,教師要注重將傳統優秀文化同當前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比照,弘揚現代經典人文精神文化。作為新時期的對外漢語教學教師,除了應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和職業道德素養外,還要具備深厚的中國文化知識,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文人師表,精神引導的作用。教師可以通過閱讀經典文化著作,參加傳統文化研究班,聽取專家講座等方式,提升自身的傳統文化知識素養。在工作中,邊學邊用,注重將中國的傳統文化知識,同對外漢語教學的相關知識點進行有效結合,實現文化價值精神的有效弘揚傳播。
(二)精選獨具中國特質的文化進行傳播,提高傳播的穿透力
中華傳統文化系統非常龐大,在實際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如果不能對經典的傳統文化的進行有效篩選凝練,其傳播效果必然不會太理想。從這個角度來講,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將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出去,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凝練和篩選,在分門別類后精選一些領域影響力大的文化進行精準傳播,例如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其影響力非常大,幾乎在世界各地都有儒家文化的傳播者,對這種文化,要凝練其核心精神內涵,制作符合受教者的傳播內容,融合漢語教學的相關知識,對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進行有針對性的傳播。像對方方言文化、中華美食文化、經典文學文化等,在每一個細分領域的代表作品,都是非常好的傳播素材,要運用這樣的傳播素材,提高傳統文化的輻射力和穿透力。
(三)鼓勵和支持民間組織的文化傳播,深化立體的多層次的推廣和交流
要使中國文化取得更為深遠的影響,還應當發揮和加強民間組織的作用。民間組織能以更靈活的傳播方法和更多樣的合作方式吸引更多的受眾。民間組織更多參與,能使中華文化在國際范圍內傳播更廣、影響更深;同時也可以避免文化傳播由于意識形態的差別而受到質疑,進而阻礙受眾對中國文化的接受和認同。因此,有必要對從事中華文化國際傳播事業的民間組織從政策、資金、人員、資訊等各個方面給予鼓勵和支持。
四、結束語
隨著漢語在世界語言舞臺上的影響力不斷提高,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更需要進行有效的創新,以適應快速變化發展的文化潮流。在本文研究過程中,我們論述了一些常用的傳播方法和策略,并提出了些建議,希望可以對提升對外漢語教學中,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水平和質量,起到一定的積極思考作用。
參考文獻:
[1]盧江琳.試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D].蘇州:蘇州大學,2015.
[2]王謨勇.對外漢語教學中利用影視作品傳播中華文化的原則和策略[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
[3]金偉,傅贏.關于對外漢語專業本科課程設置改革之探討[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mmunication Strategy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QI We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4,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popularization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dopt the appropriat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integrat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our countr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nd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promote each other. To help Chinese learners to master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we can improve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our country.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ome suitable culture dissemination strategy, we can hope to be related Chinese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play a certain reference function.
Key words: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mmunication strategy; class infiltration; cultural charm
(責任編輯:封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