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晴晴
安徽省臨泉第一中學
【摘要】所謂“教學”,已不是傳統的老師滿堂教,學生飛速記。隨著新課改的實行,師生角色已變為“教師是教學過程的引導者,學生是主體。”“以學為本”是教學最本質的特征,也是教學系統科學發展觀的必然結果,也是教學功能的集中體現。2012年走上工作崗位的筆者,備課時參考資料各種,教案上,書上寫的密密麻麻,上課滿堂講,生怕自己有哪個知識點沒講到。發現自己很累,學生很煩;后來,逐漸摸索,現在筆者自己很“懶”,學生很主動。本文就針對英語學科,筆者的幾次印象深刻的教學過程,論述使學生“動起來”的重要性。
【關鍵詞】教師 學生 引導 主體 動
一、動
在張雄飛老師的《誘思探究學科教學論》一課中,筆者學習到探究學習方式中的行為子過程是檢驗學生是否真正處于主體地位的明顯標志,是完成體驗性課程的必由之路,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外顯載體。而行為子過程則具體表現為反映學生學習活動的“七動”,具體為動手做,動眼看,動耳聽,動情讀,動口議,動筆寫,動腦思。這七動的本質則是老師用各種方式誘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有所收獲。
筆者所教的英語學科屬于語言學科,主要包括聽說讀寫譯幾大塊。在這七動中用的較多的則是除了動手做外的六動。之后則具體結合教學案例闡述閱讀課和語法課中“六動”的成功運用。
二、“動”在語法課上的應用
很多同學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談語法色變。眾所周知,英語有五大句式。接下來便是令很多學生頭大的各種從句,各種時態,主被動關系。現在在進行高三一輪復習,上課時復習到這個結構引導的定語從句。基礎較差的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存在問題,如何讓每個同學都理解并會應用這一語言點。我的教學過程如下:
Ⅰ.例句
請學生來翻譯。“我們班有91名學生,全部都努力學習。”
There are 91 students in our class and all of them work hard.
(板書)
Ⅱ. 變化
①There are 91 students in our class,all of ______ work hard.
(讓學生去發現與上一句哪點不同)
學生都能看出來,and 變為逗號,也就是無連詞。教師引導他們去看后一句話保留了謂語動詞,所以主語不能再是them,又指代的是前面的 students,人,因而用 whom 代替 them
There are 91 students in our class,all of them ______ hard.
依然讓學生去發現與例句的不同。
這個時候,學生自己不僅能發現沒有連詞,而且能自己說出保留了主語。因而謂語要變成非謂語。并且學生與學習構成主謂關系,因此用working。
在看完這兩個變化后,讓學生分小組去歸納規律。再讓小組代表分享其結果,基本學生都能說出大概意思,但不夠精煉。最后一起想了個招,“若無連詞,主謂水火不相容”。簡單明了,還有利于記憶。
Ⅲ.練習
There are 5 girls over there and 3 of them are seated reading books.
(讓學生自己寫可以怎么變化)
·There are 5 girls over there,3 of them _____ reading books.
·There are 5 girls over there,3 of _____ are seated reading books.
Ⅳ.拓展
例句,我有兩個哥哥,較高的那個是個醫生。
I have two brothers,the taller of whom is a doctor.
中國有很多河流,最長的是長江。
There are many rivers in China,the longest one of which is called Yangtze River.
所有房子被破壞的村民都得到了紅十字會的援助。
The villagers,all of whose house were damaged,were provided with help by the Red Cross.
在這個知識點的講解中,對問題的設置需要有梯度,從學生最熟悉的最基本的并列句開始入手,然后讓其參與到教學中,去發現不同,小組合作討論得出規律,并且教師要去引導其用最輕松的方式去記憶這個規律。然而,單單的得到理論是不夠的,因為要學以致用,活學活用。所以緊跟著練習。并且選出最具代表性的易錯的 sb. be seated句式。學生很容易就進行知識的遷移,并且做對題后成就感,能很大程度上給學生帶來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筆者發現,其實一個知識點的講解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難,從學生最熟悉的入手,一步一步的引導。讓學生充分參與,讓他們動眼看,動筆寫,動口議,動腦思,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和積極性。
三、“動”在閱讀課上的應用
對于教師來說,一堂課上的效果如何,不是說教師有沒有完成一堂課的教學任務或者教得是否認真,我們要看到的是在這堂課中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知識或者學到了多少。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要想讓學生在一堂課中學到教師期待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較高的教學水平,需要有效的課堂教學。下面就筆者在Unit4 Getting the scoop 這一閱讀課上談下如何讓學生動起來。
首先,我認為要想進行好這一堂課,前提是要充分備好這一課。備課并不是簡單的把教學內容準備好就行了。第一,考慮到這篇文章是一片新聞類的文章,內容涉及到關于一份報紙的完成需要經過的各個環節,里面涉及到各種新聞類的專業名詞,例如International News Department,Senior editor,Copy-editor,Main headline,Smaller heading,Front page article,Chief editor,News desk editor,Film negatives 對于我來說這些也都是一些新詞,因為這并不是我們日常接觸的詞匯。對此我要做的是多看看這些新聞類方面的資料,使自己了解更多,同時要想到學生對這方面并不了解。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看到這些新詞不影響這篇文章的閱讀,就要求老師在備課時多下功夫,比如把中文意思放到上面,但同時打亂順序,通過讓學生猜詞意思的過程讓學生記住這些新詞匯。
其次,如何讓學生對這一堂課感興趣并認真的聽下去呢?所以在導入新課時盡量找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我通過在網上搜索相關資料,以一次911事件進入話題。首先準備一個兩分鐘的911事件的視頻,通過這個環節我想學生應該就能了解本課所講的Scoop這個詞的意思了,對此學生進入閱讀狀態,好奇本片文章的Scoop是怎樣的,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另外,在學生進行careful reading 時,給出三個問題。前兩個是相對來說比較容易的。我考慮到自己班級學生情況把難度降低,本來讓學生自己總結出一句話的,我以填空的形式來進行。比如第一個問題 What is a scoop?A scoop is an important _____ which you gets ________all the other media. 讓學生在文章中找出重要的詞匯。然后就第三個問題,就是在制作一份報紙時,需要哪些人來參與一份報紙的制作。這個并不是很難,但容易出問題的是學生可能找不全所有的人。這時候我讓學生對這個話題進行兩分鐘的討論。雖然只有兩分鐘,但能讓學生們更好地全面了解這些問題。通過group work得出的結論比起老師直接給出答案效果要好得多,同時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這次閱讀課上,通過對問題的設計,整個流程貫穿學生為主體的主線,充分讓學生動耳聽,動眼看,動情讀,動腦思,動口議。學生對文章的把握也較好,有效的實現了課前目標。
四、總結
因為應試教育,很多學生對英語的觀念就只是為了高考的高分,做題,而忘掉英語本身是一門語言,具有交際的功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在現狀下,尤須進行六大解放把學生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學生:1.解放他的頭腦,使他能想;2.解放他的雙手,使他能干;3.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4.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說;5.解放他的空間,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會里取得更豐富的學問;6.解放他的時間,不要把他的功課表填滿,不逼迫他趕考,不和家長聯合起來在功課上夾攻,要給他一些空間消化所學,并且學一點他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干一點他自己高興干的事情,……”,所以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筆者認為一定不能是教師的滿堂灌,而是充分讓學生有目的的動起來,真正的“說”好英語,愛上英語。
參考文獻:
[1]黎國林.“廣告”讓化學課堂更精彩[J].新課程導學,2014(14).
[2]王建珍.構建“生活化”的化學課堂[J].化學教與學,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