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琨
摘要:在升入初中之后,學生對英語的學習更需注重科學化、合理化、邏輯化。相對于小學階段英語學習而言,部分學生會開始認為英語難度明顯提升,尤其在學習詞匯及語法時無法抓住重點,提升英語成績。首先分析了思維導圖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優勢,并從詞匯教學、寫作教學以及閱讀教學三個方面對思維導圖的應用展開研究。
關鍵詞:思維導圖;英語教學;應用
早在20世紀60年代,思維導圖這一概念便已經出現并運用于教學之中。這一概念實際上是將思維發散性思考的一種具象化模式,例如,在黑板或紙上以一個詞匯為起點,通過發散性思維創造出具有層次性的分支詞匯,通過發散性的想象讓學生聯想與之相關的內容,從而讓學習內容更具條理化、層次化,利用思維導圖讓思維更具可視性。本文以思維導圖為主線,研究了其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優勢及應用方法。
一、初中英語教學中思維導圖的應用優勢
(一)有利于鍛煉學生思維
初中生的年齡處于12~15歲之間,這一階段正是青少年邏輯思維發展的飛躍階段,從形象化思維向抽象化思維過度過程中,初中生學習難度較大的文章可能在短時間內無法理解文章含義或無法分析出文章層次,造成閱讀理解困難。或在學習語法邏輯時無法分清復雜句式結構的特點,造成英語學習難度提升。思維導圖的應用可通過關鍵詞和圖片等方式讓學生快速將一篇文章的流程脈絡清晰梳理,提升文章理解速度。將語法分類畫出,找到不同語法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提升復雜句式判斷理解能力。
(二)有利于改善學習習慣
作為一名初中英語教師,在多年教學經驗下不難發現,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尤其在學習短文閱讀過程中會陷入兩種牛角尖境地。第一種是能夠背誦全文,甚至默寫全文,強調文章的完整性閱讀,但卻無法理解文章詳盡意義,在做閱讀理解時無法忽略任一詞句,導致閱讀理解解題時間過長,屬于囫圇吞棗型學習。另一種則為更重視閱讀中的短句以及生詞,將重點放在細致末節上而忽略了文章的整體內涵與整體結構,在全局觀念上有所缺乏。這兩種學習形式均不利于閱讀理解的學習與解題。思維導圖的應用下,通過對關鍵詞的確定,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便能夠將關鍵詞按照層次寫出來,在了解文章細致意思的前提下掌握文章整體結構,不僅將整篇文章的框架與結構展現出來,還能夠展現語言知識點。
(三)有利于提升閱讀速度
相對于小學階段的文章而言,初中階段英語課文通常接近千字,此時需要應用思維導圖來幫助理解文章大意。通常初中階段英語閱讀更具層次性,會采用分段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文章。思維導圖的應用正符合其條件,以高效、簡潔的方式將文章大意串聯,提升學生閱讀速度。
二、初中英語教學中思維導圖的具體應用
(一)在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學習英語時詞匯是關鍵元素以及基礎性元素,決定了學生能否理解句子及文章含義,對于知識的擴展重要性較強。初中生由于學習水平學習能力以及學習基礎等方面的差異性,在展開詞匯教學時,教師不難發現一個班的學生中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性,若采用統一性教學方式很可能造成詞匯量豐富的學生無法學到有效知識,而詞匯量較差的學生無法跟上教學進度。在思維導圖的應用下,通過連接元素以及中心發散的思維方式,可將新詞匯加以串聯,讓詞匯與詞匯之間建立聯系,形成一個整體狀態。例如,將名詞轉化為形容詞,名詞轉化為復數詞,這些轉化均可通過思維導圖加以連接,讓學生了解兩個詞匯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拓展詞匯方向。以“child”這一單詞為例,其可轉化為“children”,在意思上也從單數變為了復數。在思維導圖上,可將“child”作為中心點與出發點,“children”為第一層次發散,再從“children”發散其他詞匯,讓學生逐漸擴展詞匯量。除了詞匯量得到加強外,學生也可從導圖中發現詞匯轉化規律。
(二)在寫作教學中的應用
除了讓學生在日常背誦典型句式、優美段落以及重點文章外,還可應用思維導圖提升學生的詞組運用能力以及詞匯運用能力,彌補日常缺乏寫作鍛煉的劣勢。具體而言,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思維導圖讓學生想象一篇文章中應有哪些具體結構,讓學生在紙上將自己想要寫的文章的結構段落以樹狀形式表達出來。通常初中文章寫作難度并不高,更注重于文章層次的清晰化與脈絡的條理化。因此,學生在寫作前若能夠通過思維導圖將文章主要內容標記出來,在具體寫作過程中便可實現思維的連續性。在連詞成句、連句成段下逐漸梳理文章結構,連段成篇,在長期訓練下學生的寫作能力必然能夠明顯提升。
(三)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初中階段的閱讀文章通常接近千字,因此,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快地了解文章大意是閱讀的關鍵。初中階段文章多以敘事性文章為主,學生要想了解事件的情節發展,首先可利用思維導圖找出事件發展的原因、主要人物、時間等重要元素,根據文章的深入閱讀將文章脈絡主要內容在紙上寫出,并注重文章內容的轉折位置。教學中發現,不少學生在進行閱讀練習時通常將文中遇到的每一個生詞用字典查出,意圖是了解文章的具體含義,這會極大浪費時間。雖說可積累詞匯,但在具體考試時弊大于利。思維導圖教學下,教師應通過圖表方式讓學生自主概括作者寫作順序以及文章中心思想,梳理文章觀點,將文字信息轉化為圖表,強調對文章材料的把握與理解、判斷與比較。
部分教師可能將思維導圖與教學中常用到的概念圖相混淆,雖然兩種教學方式均屬于發散性思維,在原主題上“開枝散葉”地想象,但相對而言概念圖更偏向于網狀結構,重視思維的多方向發散;而思維導圖則更偏向于樹狀結構,重視思維的層次化遞進。教師應不斷積累經驗,提升思維導圖應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