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萬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之余,還應針對如何建立初中數學高效課堂展開研究,在幫助學生減輕學習壓力與負擔的同時,提升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通過具體論述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創建策略,以此來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標。
關鍵詞:初中數學;高效課堂;以學定教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教學形式與思想已越來越無法滿足現代學生的發展需求,改革之勢刻不容緩。對此,作為初中數學教師,應致力于高效課堂的研究,掌握創建高效課堂的基本條件,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各方面能力。
一、以生為本。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創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首先需要老師以先進的教學思想與教學理念為指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堅持以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為重點,有效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教學策略。同時,老師也需要重新審視自身,端正自身在教學中的地位,秉持以學生為本的指導思想,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其次,將學生對學生思維能力以及逆向思維能力的培養放到首位,關注學生已掌握的基本數學技能和數學思維能力,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從而為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奠定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初中數學“分式方程”的相關內容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不斷創新自身的教學思想與教學理念,將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學方式轉變為一種體驗教學的形式,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參與買賣的過程中學習到相關的數學知識。首先,為學生準備相應的教學道具,如牙膏、牙刷等日常用品等,讓學生在買賣這些物品過程中去感受方程是如何建立的,這樣的教學方式更容易引發學生內心更深入思考。此外,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應給予及時正確的引導,以提升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題型轉換,從而加深學生對該知識的吸收與理解。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豐富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經驗,還有效提升了初中數學的教學效果。
二、優化教學。以學定教
為達到高效課堂的有效創建,教師便需做好課堂各教學環節的優化工作。教學的優化主要包含如下五個環節:(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環節;(2)領悟知識環節;(3)知識的鞏固環節;(4)知識的實際運用環節;(5)針對學生所學的檢驗環節。
針對上述五環節的優化,本文就以知識領會環節的優化為例展開了如下探討:首先,教師可圍繞教學內容設計有趣的教學情境,將原本抽象的數學知識具象化,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學習“空間里的‘平行關系”時,教師便可將教室中的粉筆盒、課桌等長方體作為實物模型,引導學生就這些長方體的棱與面、面與面之間的位置關系進行觀察,通過發揮自身想象力,將之想象為空間中的線與平面,從而論證空間中線與面、面與面之間的平行關系。其次,教師可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表達機會,這樣不僅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最后,作為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引導者的作用,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積極將教學內容與來源于生活中的實例相結合,不僅能保證教學的實效性,還能幫助學生鞏固自身所學。
例如,在進行“利用代入法解決二元一次方程組”的相關內容教學時,教師便可通過引進生活中的實例,如蘋果、梨子等實物分配應用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回顧之前所學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組的相關內容,通過比較法嘗試,探索關于如何將二元方程化為一元方程的方法。
三、優化環境。活躍氛圍
通過課堂氣氛與課堂環境的優化,有利于讓學生更加主動地投身于課堂學習過程中。其主要表現在下列兩個方面:一是學生在積極、和諧的課堂氛圍中,更能集中自身注意力,并讓自身思維始終保持在活躍狀態,使師生雙方都能有飽滿的熱情來面對接下來的學習。例如,在學習“圓形、扇形的面積”等內容時,只有讓師生雙方都擁有飽滿的情緒,才能達到最高的課堂效率。二是和諧的課堂氛圍與環境,能讓師生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配合也更加默契,從而保證了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進行“圓形、扇形面積”的相關內容教學時,在充滿激情的課堂氣氛中,學生能更快地掌握并理解相應的數學公式,并能還原公式的推導過程,將學生的學習與記憶效率提升到最高點,從根本上提升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作為初中數學教師,針對不同學生對相同知識的不同疑問與想法,均應給予充分的尊重,鼓勵學生勇于提問并敢于發表自身不同的觀點與見解,以激發學生的探索求知欲。此外,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注重學生多方面個性的培養,以保證學生綜合能力均衡發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夠讓課堂教學更好地滿足新課程深化改革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