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君
摘 要:語文課程借助文學作品中豐富的文學形象傳遞優秀的思想精神和傳統文化的精髓,承載著情感目標的教學任務。本文就文學形象對中職學生文化素養的影響進行分析,闡述了如何將語文的人文性和職業巧妙地聯系起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將文字轉化為生活和職業的需求,培養中職學生具有能夠適應職業活動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培養學生成為具有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一定文化素養的高素質勞動者。
關鍵詞:中職學生 語文課程 文學形象 文化素養
《中職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課程任務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與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和思維發展,加強語文實踐,培養語文的應用能力,為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以及繼續學習奠定基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為培養高素質勞動者服務?!?/p>
課程標準將中職學生的培養目標定位在高素質勞動者,再次強調了職業教育在注重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強化的同時,學生個體的文化素養也尤為重要?!吨械嚷殬I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指出語文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各類專業學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礎課。語文課要擔負起培養中職學生文化素養的重任,使得中職語文課程在內容的選材上更應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全國各地區中職學校選用的教材內容基本包括了古代經典文學名著、現當代名家名篇、詩歌戲劇、文言文選讀、應用文寫作和口語交際六大類,為完成課程標準任務進行了精心的甄選和編排。在實際教學中,同樣的文學作品用傳統的主要內容加中心思想的解讀方式并不適應于當今的中職學生。這一現象引起了中職教師的重視,一線教師不遺余力地改變教學方法,運用各種信息化手段調動中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尋找適應中職學生文化層次的突破點,盡其所能、竭盡全力地進行語文課程改革。因此,提高中職學生的文化素養水平,語文課任重而道遠。
一、中職生學情現狀和語文課堂教學現狀
中職學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學生群體,大多數是因為中考成績不好,沒有進入高中學習的落榜生。大多數學生存在學習態度不端正,沒有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情況,更有部分學生存在厭學情緒。學生自卑心較重,家庭教育缺失,也不是社會的寵兒。另外,因學生家長對價值觀和學習的認知水平有限,復雜的家庭情況也影響著學生成長。無論是缺乏學習意識這個影響學習成績的主觀因素,還是家庭環境影響學習成績這個客觀因素,都導致進入中職學校學習的學生文化水平整體偏低。
中職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基礎知識較差、自主學習能力較弱,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尤其明顯。學生在預習課文時敷衍了事,課上識記字詞草草應付,閱讀文章不求甚解,回答問題風馬牛不相及,課后作業抄襲照搬。講授課文、分析文本變成了教師一言堂,學生呆板做筆記、昏昏欲睡,學生分組討論時又沒有想法、無話可說,這些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根本不適應中職學生的學習現狀。中職學生喜歡生動有趣、輕松易懂和職業掛鉤的課程內容,語文課又必須忠實于文本教材內容,這就需要教師轉變觀念、更換教學方法,必須將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巧妙地和職業聯系起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將文字轉化為生活和職業需求。
二、文學形象對中職學生文化素養的積極影響
中職語文教學內容中,文學類作品按體裁分類包括散文、小說、詩歌和劇本四大類。語文課借助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中豐富的文學形象傳遞優秀的思想精神和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承載著情感目標的教學任務,培養學生不僅具有能夠適應職業需求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而且培養學生成為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高素質人才。文學形象可以幫助學生以文本的形式接觸形形色色的人物,鳥瞰壯麗山河,感受四季更迭變化,將抽象的美學理論以每位作者真實的口吻、勾勒的鮮活人物形象通過細膩的文字傳達給學生,帶領學生徜徉文學海洋。
1.文學形象的多樣性有利于幫助中職學生初窺社會
文學形象的多樣性體現在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多樣性,尤其以小說和劇本最為突出。小說注重情節的發展,以人物活動為線索,借助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渲染人物形象。劇本是戲劇創作的文本體現,通過創設舞臺環境,將來源于生活中的人物和場景經過藝術化處理,或夸張,或荒誕,或諷刺,濃縮社會剪影。處于青春期的中職學生對社會認知有限,體現在對未來的懵懂、對職業發展的迷茫和思維方式的幼稚。在這種處境下,文學作品所呈現的微型社會可以幫助學生初步了解社會。
大量的文學作品構建了千姿百態的大千世界,將惟妙惟肖的人物躍然紙上。老舍先生話劇代表作《茶館》,全本三幕三個時代的場景,近七十個人物,將從清朝末期到抗戰勝利前后五十余年的老北京的人情風貌描寫得栩栩如生,猶如畫軸徐徐展開,主次人物、三教九流在“裕泰茶館”粉墨登場,“人像展覽式”讓人置身其間。老舍先生說:“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边@樣的社會固然不同于今日之社會,但善惡分明、是非曲直等戲劇沖突,如警鐘響徹人心。學生在《茶館》中了解各種各樣的人。裕泰茶館的掌柜王利發,一個貫穿全劇的人物,一個小商人,他精明干練、謹小慎微又善于應酬,即使在動蕩不安的戰爭年代也毅然堅守祖業,若不是舊時代、舊制度的傾軋與壓迫,他將會是一個成功的生意人。和現代創業精神相仿,民族資本家秦仲義,戰亂紛飛時心系實業報國,興辦民族企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人生抱負,即使挫敗過、痛苦過、失望過,但濃重的社會責任感扎根于這個蓬勃進取、積極拼搏的人物身上。思及中職學生,中考失利而不能自暴自棄,從《茶館》中尋找榜樣,尋找職業精神,追求未來夢想。
社會性是人的群體屬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交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職業發展方向。現代散文作家楊絳借助《老王》一文闡釋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觀念和人道主義精神。老王孤苦伶仃、眼睛殘疾,住在荒僻的胡同、塌敗的小屋,靠蹬三輪勉強維持生計。老王一生凄涼艱難,需要錢,卻沒有多收一分錢,他老實厚道、重情義、知恩圖報。作者夫婦被認作“反動學術權威”,人們唯恐避之不及,老王不思其他,尊重作者夫婦;作者也沒有因為自己是知識分子自顧清高、頤指氣使,尊重老王、關心老王。人生而平等,不自卑、不放棄,不輕視、不鄙薄,從老王和楊絳身上,學生可以看到平凡而光輝的人性,可以學到自強自立、平等互助的正能量,這是走入社會、進入職場后不忘初心的真誠。
2.文學形象的先進性有利于優化中職學生性格品質
在古代文學、近代文學、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浩如煙海的作品中,入選教材的文章可謂是精挑細選。作品中的文學形象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文學形象的先進性體現在作者借助事物、意象進行感情的抒發。名家大家積淀下來的高尚的精神內涵化為文字,傳遞給學生,形成優秀的性格品質,將語文的人文性特點落到實處。處于青春期的中職學生任性、沖動、懶散、缺乏行動力,語文課程肩負著優化中職學生性格品質的重要使命。
處于陽光朝氣蓬勃的年紀,度過花季雨季般的青春,中職學生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要有對于真、善和美的追求。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一篇散文《幽徑悲劇》,于1992年感悟一株藤蘿被毀,引發思考,藤蘿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提出對真善美的追求。2006年感動中國對季羨林評價道:“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曾經的紅衣少年,如今的白發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雜憶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币恢辍安o害人意”的藤蘿“毀于愚氓之手”,一位81歲高齡的老人,走過藤蘿樹下,用“達則兼濟天下”之精神喚起美,表現了季羨林先生矢志不渝的追求真善美的決心。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要轉變咬文嚼字傳統的教學方法,回歸文本,轉述、解讀作者之真情實感,讓中職學生從中得到感悟、形成共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時代在發展,00后中職學生喜好新鮮、有趣的事物,快餐文化導致中職學生文化素養普遍較低的現象,傳統文化的傳承迫在眉睫。西晉李密的《陳情表》,用詞懇切,言辭婉曲動人,將“孝”與“情”訴說給世人?!俺紵o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烏鳥私情,愿乞終養”,字字含淚,字字真心。李密從不幸多舛、坎坷曲折的命運談起,字字衷腸的肺腑之言,再談到孝之大義、國之根基,流露出濃濃的孝順祖母的哀哀衷情。宋代學者趙與時評論道:“讀李密《陳情表》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也”。在語文課程教學中,用文字所蘊藏的濃濃深情感染學生,思己及人,許多學生是單親家庭、留守兒童,同李密一樣伶仃孤苦,但是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千年前的李密,自強自立、堅守孝道,成長為有用之才。
3.文學形象的時代性有利于培養中職學生職業精神
文如其人,文道其聲。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識之士和思想的先行者用文字記載著自己的理想,對社會的抱負,對國家的宏愿。文學作品的文學形象透露出每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和社會風尚,更反映出作者對國家、民族、時代的發展、進步的意志和追求。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梁啟超文章《敬業與樂業》,引用孔子和唐朝百丈禪師的話語,“證明人人都要有正當職業,人人都要不斷地勞作”的道理。演講詞中大談敬業與樂業、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性,有業之必要,敬業之重要,樂業之重要。在封建社會變革和動蕩的年代,在歷史交錯更替的特定背景之下,讓學生們領會到梁啟超提倡“敬業與樂業”的良苦用心,他是中國早期倡導職業精神的先驅者。
具有時代意義的《我的信念》是居里夫人的自白,憑借她崇高的人生信念和高潔的人格魅力提出“生活對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們必須有堅忍不拔的精神”。中職學生在職業選擇和發展中要用怎樣的信念引導自己人生之路,可以從此得到一些啟發。選自《姚明自傳》的《運用腦力以彌補體力的不足》全文真摯地談了如何看待自己,如何成為職業籃球手,如何在美職籃立足,這些都對中職學生今后的職業生涯有指導性意義。《山永遠在》一篇隨筆,教人要有遠大理想,要腳踏實地,要有堅韌和沉著冷靜的精神。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發掘他們喜愛的人物,依次展開,設身處地類比聯想,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解讀文本,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
職業精神也因時代的發展而與時俱進,“工匠精神”高度概括了新時代中職學生的努力和奮斗目標。語文課程也要緊隨時代步伐,培養專注堅持、精益求精、嚴謹專業的職業精神。在教學中,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尋找與職業有聯系的突破點,引導學生們靜下心來,愿意跟隨教師走入文學作品,欣賞文學形象。
三、中職語文課堂教學與職業融合的意義
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在職業教育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工具性指向的是職業生涯中的言語談吐、人際交往、公文來往等語言運用能力培養,人文性是指中職學生的文化素養的培養。中職語文課堂教學,尤其是文學作品文學形象教學,要與職業相融合。中職語文課程在學生職業理想的樹立、職業態度的確立、職業責任和使命感的養成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中職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趙大鵬.語文(修訂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 2013.
[3]陳齊友.論老舍《茶館》的人物形象塑造[J].孝感學院學報,2009(10).
[4]戴麗琴.語文教材的時效性問題[J].語文教育與研究,2005(2).
[5]錢夢龍.我和語文導讀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唐建新.今天怎樣教語文[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7]李啟榮.寓思想教育于語文教學之中——古典詩詞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J].中學語文,2008(7).
[8]唐凱麟.職業道德與職業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天津市第一商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