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錕

摘要:目的 分析“五區十三穴”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意義。方法 選取80例2013年1月~2014年9月來我科治療的患者隨機分為“五區十三穴”治療組(A組)和“普通針刺”治療組(B組)各40例。對A組采取“五區十三穴”治療方法,B組采取“普通針刺”治療方法,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A組與B組患者治療滿意度分別為95.00%及80.00%,比較數據差異顯著(P<0.05)。結論 采用“五區十三穴”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滿意度高,療效顯著。
關鍵詞:“五區十三穴”;椎動脈型頸椎病;治療效果
頸椎病,即頸椎椎間盤組織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病理改變累及周圍組織結構(神經根、脊髓、椎動脈、交感神經等)并出現相應臨床表現者。隨著人類平均壽命的延長,社會老齡化及勞動方式的改變,曲頸機會的增加,加之交通事故的增多等,頸椎病發病率較前有明顯的提高,已成為影響人們身體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椎動脈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的一大類,約占頸椎病患者的20%~25%。由于該病屬于退行性病變,患者多為中年人,工作負擔重,生活壓力大,給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很大影響。椎動脈型頸椎病主要是由于頸椎間盤退行性變,頸椎失穩,連接韌帶變性,使頸椎曲度變形,造成椎動脈受壓而產生的臨床癥狀和體征。發病因素有:①長時間伏案工作肌肉處于緊張狀態使頸椎周圍的韌帶、血管得不到充足的氣血供應,造成椎動脈缺血;②工作環境:工作環境潮濕比較嚴重比如在地下室或空調下工作,都會造成環境中的寒濕進入體內,形成了潛在影響,加重了病變部位的病情;③飲食:過度吸煙、飲酒、過食碳酸飲料會導致體內脫鈣,久而久之造成骨質疏松,頸椎結構變形加重,進一步加重椎動脈供血不足。目前針對椎動脈型頸椎病,雖然醫學界采用了各種保守治療方法,但療效大多欠佳。“五區十三穴”推拿手法是經多年臨床經驗總結由多種手法組合、相對固定的套路式手法,尤其對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80例患者為2013年1月~2014年9月來我科治療的患者,隨機分為“五區十三穴”治療組(A組)和針刺組(B組)各40例。A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齡35~58歲,病程3個月~5年,平均病程2年;B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齡31~56歲,病程3個月~5年,平均病程2年。
1.2診斷標準 依據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推拿學(范炳華主編)提供的診斷標準[1]:①與病變節段相一致的癥狀與體征;②旋頸試驗陽性;③影像學所見與臨床表現一致;④除外頸椎外病變。
1.3治療方法
1.3.1“五區十三穴”推拿治療 ①局部放松:拿揉肩頸部5 min;痛區施以滾法,手法深透有力,以深層病位溫熱、疼痛及僵硬感緩解為標準(加快血液循環,促進炎癥反應物加快吸收),溫經散寒、活血通絡。②沿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雙側頭部行經區及督脈(五區)進行點按、抓捏、揉拿,手法輕柔和緩用力由輕到重10 min左右。③點按雙側頸夾脊、頸臂穴、頸根穴、風池穴、肩井穴、天宗穴及風府穴(十三穴)進行點按、彈撥手法由輕到重患者有酸脹感為度,每穴1~3 min左右。④掌揉法及散法按摩肩胛區3 min,患者有溫熱感為度。⑤輕柔叩擊頭頂、頸部、雙顳部,拍打肩背部放松結束治療。
1.3.2針刺治療 選穴:風池、風府、風門、肩井為主穴,臨癥加減阿是穴。操作:選用30號1~1.5寸毫針,按針刺常規進行操作,平補平泄法。留針25 min,期間行針1次。
1.4療效標準 療效判定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頸椎病的療效標準。優:癥狀體征完全消失,恢復正常工作和活動;良:主要癥狀和體征消失,能勝任原工作;可:個別癥狀消失或改善,影響工作和生活;差:癥狀和體征較術前無改善或加重。差以外均為有效。
2 結果
兩種治療方法均對椎動脈型頸椎病有效,經統計學處理,優良率A組與B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3 討論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眩暈癥狀是椎動脈病的一個主要臨床表現。頸椎屈伸時對椎動脈張力影響不大,不會引起供血障礙,但在向一側椎動脈行程及分布旋轉或側屈時,因供給大腦的血流量減少,此時,正常人往往可有另一側椎動脈保證大腦、脊髓、脊神經根等正常血液供應。而在椎動脈病患者,早期由于椎間盤退變及上位頸椎錯位,橫突孔骨性非連續管道扭轉而引起椎動脈扭曲,或因椎體后外緣、鉤椎關節的骨質增生而導致椎動脈受壓,造成一側或雙側的椎動脈供血不足,或因椎動脈交感神經叢受刺激而導致基底動脈痙攣等[3]。中晚期由于鉤椎骨質增生、髓核脫出等直接壓迫椎動脈而產生眩暈癥狀。另外中年之后,動脈硬化血管彈性回縮力減弱也是一個原因[4]。西醫過去治療本病采取口服或靜脈滴注擴血管藥物治療,療效往往欠佳,本病中醫辨證為氣血兩虛夾瘀型,患者頭昏,眩暈,視物模糊或目痛,身軟乏力,納差,頸部酸痛。舌淡紅或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而潤,脈沉細無力[5]。《靈樞》有“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上虛則眩”等記載。“氣為血之帥”,氣虛則鼓動脈道無力,則血行不暢,中醫治療原則“益氣活血,醒腦寧神,活血通絡”,通過手法按摩雙側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尤其是督脈,為一身陽氣之主,可鼓動五條陽經的陽氣,即可調節督脈經氣,又可調節六陽經經氣來起到“補氣行血,醒腦安神”的作用既可增加椎動脈供血,又可增加頭部外周毛細血管循環,提高供血機能[6-7]。配合對雙側頸夾脊、頸臂穴、頸根穴、天宗穴、肩井穴及風府穴運用手法點、按、指揉、彈撥施術可增強行氣活血的作用,又能舒經活絡,溫經通痹,有效改善肩頸疼痛、活動受限等癥狀。本套推拿手法對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顯著。
參考文獻:
[1]范炳華.推拿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130-134.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485.
[3]劉焰剛.臨床筋傷推拿學[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4:12-16.
[4]石學敏.針灸推拿學高級教程[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4:376-377.
[5]范炳華,王新華,王鵬,等.三部推拿法治療頸性眩暈120例臨床療效觀察[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5(4):581-583.
[6]王鵬,范炳華,叢德毓,等.五線五區十三穴推拿法治療頸僵型項痹病105例臨床療效驗證觀察[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11):1275-1278.
[7]舒劍鋒.范炳華運用三部推拿法治療頸性眩暈經驗[J].浙江中醫雜志,2013,48(2):81-82.編輯/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