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珍

摘 要 澳門在學前教育供給體制、財政投入、師資培育和質量保障等公共服務措施方面獨具特色,突出表現為學前教育免費性和小班額化。參考澳門經驗,大陸應依靠適宜的財政手段逐步實現有質量的免費學前教育,依靠科學統一的“監測標準”實施綜合評鑒,落實學前教育質量公平。
關鍵詞 澳門 學前教育 公共服務
1 澳門學前教育公共服務概況
1.1 公共服務機構及管理
澳門學前教育屬于基礎教育部分,公共服務范圍明確為幼兒三年,且入園幼兒均需提供澳門居民身份證或有效留澳身份證明,幼兒教育一年級入學時應年滿三歲。澳門學前服務機構包括幼稚園、小學和中學附屬幼稚班,所有機構均分為公立和私立兩大類,公立性質僅占10%。所有幼稚園班都由教育暨青年局轄下的學前暨小學教育處負責指導并協調運作,其中公立幼稚園直接由學前暨小學教育處監管,私立幼稚園則由教會、社團或其他組織管辦,附設在學校內的私立幼稚班之行政體制與中小學同屬一體系。公、私立學前機構均享有教學自主,私立還享有行政和財政自主。
1.2 經費投入項目及措施
澳門學前教育公共服務經費投入項目主要體現為免費教育計劃。澳門免費學前教育學校系統包括6所公立機構和55所非營利性本地學制的私立機構。免費學前教育指“免除學前兒童的學費、補充服務費和其他與報名、就讀及證書等有關的費用”,僅可酌情收取留位費(入讀全額返還)、選擇性服務費和代收項目費用。[1]該政策對學前機構采用包班津貼的方式進行資助,參考政府財政狀況,逐年提高津貼標準。為配合免費教育政策,澳門還推出了“學校發展計劃”專項基金,設置了固定和非固定兩類資助項目。此外,特區政府向在未提供免費教育機構就讀的幼兒發放學費補助,符合條件者每人可申請獲得最高18400澳元/年的學費津貼和2200澳元/年的書簿費。[2]為加強澳粵教育合作,澳門政府自2013年推行“在粵就讀澳門居民學生學費津貼計劃”,陸續向在珠海、中山、江門三個試點城市就讀的澳門籍幼兒提供最高6000澳元/人/學年的學費津貼。[3]
1.3 師資培育
澳門學前教育教師培育任務主要由4個機構承擔,設置了5種類型的課程模式以供選擇(見表1)。[4]修讀相關教育課程及師范培訓課程的在職教學人員或一年內擬成為幼兒園教師的,若擁有澳門永久性居民身份,還有機會申請獲得學費資助。澳門規定學前教育教師專業發展,和服務時間、工作表現一同,成為人員晉升和薪資提升的三大考察要素。[5]因此,為配合澳門本地課程改革,加深教師對《本地學制正軌教育課程框架》和《幼兒教育基本學力要求》的認識, 2011年起教育暨青年局先后推出了“幼兒教育課程先導計劃”、“幼兒教育骨干教師研習計劃”和“幼兒教育課程研習班”, 不斷提升幼兒園教師師資水平,參與計劃的機構均可獲得政府專項資金資助。
1.4 質量評鑒
澳門采用“綜合評鑒”的方式對學前教育公共服務機構進行整體質量監控,即透過系統的方法收集、分析及解釋學校各項資料,借助內、外部評鑒的聯結和多元參與,以多角度審視并進行價值判斷的歷程。[6]評鑒小組由督導員、資深教育者、學者專家等人員組成,依據“學校表現指標”對學前教育機構教育質量進行全面評估。學校表現指標包括學校領導、校務管理和學生素質發展三大范疇,下分14 個項目和 66 個標準。評鑒工作按照評鑒準備、駐校評鑒和評鑒結果報告三個階段進行。評鑒小組駐校評鑒工作持續3~5天,內容包括設施設備、教學、幼兒生活觀察、文件和相關資料。評鑒工作結束后,評鑒小組口頭報告評鑒初步結果,學前機構根據結果制定和落實“跟進計劃”。
2 澳門學前教育公共服務的特點
2.1 免費性
澳門為充分保障學前兒童,尤其是低收入家庭幼兒的平等受教育權,自1995年開始嘗試小學教育預備班免費計劃,到2006年逐漸擴展至幼兒三年級,全面推行學前教育免費政策。免費教育范圍由“學費”拓展到“相關費用”,實現從“傾向性免費”到“完全免費”的轉變。在推行免費學前教育政策的過程中,為促使更多學前教育機構加入免費教育體系,保障學前兒童的平等受教育權利從而普及學前教育,特區政府制定并實施了免費學前教育的過渡政策,向暫未加入免費教育體系的學前教育機構之幼兒提供學費津貼和文教具津貼的資助。雖然免費學前教育并非面向所有適齡兒童,但已有82%的幼兒參與了免費計劃,絕大部分澳門籍學前兒童均接受了政府不同形式的財政資助,澳門幼兒毛入園率已達100%。[7]
2.2 小班額化
為保障幼兒教師的教育教學條件,提高學前教育質量,特區政府實行小班制改革,即在實施免費學前教育政策時通過包班津貼的方式對學前教育機構進行資助,促使學前教育機構減小班額。《免費教育津貼制度》(2006年)對包班津貼的計算方式和標準進行了規定,每班平均不少于 1.5 位教師或 1 名教師教授每班不多于 25 名學生的非營利私立學校才符合資助條件,促使幼稚園班級人數上限下調至 35人。隨著就學兒童年齡結構的改變以及增加學位措施的成功,澳門推進小班教學具備了有利條件,澳門政府行政會多次討論修改津貼制度,逐年調升包班津貼至91.36萬澳元/班。[8]澳門特區政府通過一系列小班化改革措施,為幼兒教師的在職培訓創造條件,促進澳門幼兒師資專業水平的同時,提升學前教育的整體質量。
3 對我國大陸地區學前教育公共服務的啟示
3.1 依靠適宜的財政手段,逐步實現優質免費學前教育
近年來,我國大陸地區立足非牟利目標大力推進“普惠性”幼兒園建設工作。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認定、扶持和管理實行“屬地管理”,中央通過設立專項資金,依靠以獎代補方式扶持民辦幼兒園的非牟利性轉向,同時各省市根據各地實際情況,主要采用保證用地、減免租金、經費補貼、派駐公辦教師與分配教師培訓專項計劃名額等辦法,其中經費補貼主要采用生均補貼和評級獎補方式。[9]但是無論何種方式,雖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入園難、貴問題,但卻無法避免“低質量”的免費現象。相較之下,澳門所采用包班津貼方式,逐年遞增補助額度,并明確輔以小班制的規定,這樣不僅在生均經費上強調免費教育的質量,更從整個學前教育政策制定上,著力降低師幼比,確保有質量的免費學前教育。啟示大陸不僅應制定普惠性學前教育引領的方向性政策,關于具體財政資助標準、資助內容和監管方式都應予以設計。
3.2 開展以“監測標準”為依據的綜合評鑒,落實學前教育質量公平
學前教育公共服務應當首先體現公平性,公平不僅包括教育機會均等,更強調教育質量均衡。教育質量的高低與否,需要借助科學合理的工具和方式進行評鑒。目前我國大陸各省均有優質幼兒園評估體系,但缺乏全國性一致的常規評價系統,許多私立幼稚園并不接受評估監督。特區政府制定了一套切合澳門環境并以發展性為導向的“學校表現指標”作為綜合評鑒的工具,依靠幼兒園自身、社會、家長多元參與實現內外部監評。這啟示大陸首先應關注評鑒的科學性,研制全國范圍內統一且適宜的學前教育質量監測標準,對評估內容和方法都應作出明確規定,既應當重視結果性評價指標,更應關注過程性指標。其次,應考慮評鑒主體的多元化,評估過程既要有行政管理人員,又要有學前教育專業人員,還應有幼兒、家長和社會相關人員共同參與,堅持機構內部評價與教育部門、社會的外部評價相結合,以便對學前教育機構具有全方位的認識,落實學前教育質量公平。
參考文獻
[1] 教育暨青年局.免費教育學校系統收費指引(2014/2015學年修訂)[R].2014.
[2][8]教育暨青年局.2016/2017年非高等教育和青年事務重點工作[EB/OL].2017-1-12.
[3] 教育暨青年局.2015年澳門教育年鑒[EB/OL].2016-2-5.
[4] 教育暨青年局.修讀教育課程及師范培訓課程學費資助章程[EB/OL].2017 -1-2.
[5] 政府立法會.非高等教育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R].2012.
[6] 教育暨青年局.2016/2017年度學校運作指南[EB/OL].2017-1-12.
[7] 教育暨青年局.非高等教育統計數據概覽——正規教育數字[EB/OL].2016 -12-22.
[9] 財政部教育部.中央財政扶持民辦幼兒園發展獎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R].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