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 “對話”展示了課堂的靈性,反映了素質教育的發展理念,它產生于師本之間、生本之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體現了學生、教師、文本的和諧統一,是值得我們在教學中不斷研究推進的。
一、小學語文課堂對話教學相關概念
對話教學是新課程理念下富于靈性的課堂模式,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對話”是一個環節,是一個過程,更是一種理念。可以說,有效的對話能創造精彩的課堂。從概念上講,對話教學是指教學中師生間展開的平等性對話活動,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處于主體地位。在對話教學中,課堂成為情感碰撞、智慧交流、能力提升的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場所。對話教學實現的重要途徑是課堂提問,師生通過口頭問答的形式與學生實現互動交流,進而點撥難點、啟迪思維、推理新知、鞏固舊知。
二、小學語文課堂對話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對話教學實施中,如果知識的設計不合理,學生的實踐能力就不能正常發揮,教師的課堂提問缺乏新意、無層次、為提問而提問,讓小學語文課堂對話教學存在諸多問題。
1. 問題預設脫離實際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有些教師對話教學中的課堂提問未能關注全體,在對后進生和優生的問題設置上沒有分層體系。有的教師在課堂對話教學中往往存在偏激設問,成績較好的學生回答問題的幾率很高,成績較差的學生參與較少,所以問題設置在簡易度上無層次體現。比如,對《九寨溝》一課的學習,有些教師是這樣設計的: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啊?
生:《九寨溝》。
師:九寨溝在什么地方?美不美啊?學了九寨溝的什么內容?
生:九寨溝的地理位置以及優美景色。
這幾個問題的設計就存在諸多問題,脫離課堂實際,層次性太差,問題沒有思考價值,難以激發學生的思考積極性。
2. 對話中教師監管太多
小學語文課堂上,基于對學生的不信任,有些教師就越俎代庖,在課前預習環節就已經將學習內容完全限制住,使學生不得不完全按照老師的要求來完成,以此為線索主導知識的學習。從學生實踐過程看,似乎每個學生都主動參與了實踐活動,經歷了動手實踐、探索求知的過程,可是實際上,探究活動中的每一步教師都規定得太死,學生只是在教師的監管之下完成學習任務,這種學習方法雖然也能夠達到三維目標的基本要求,但是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缺失,創新性思維難以培養出來。
3. 師生互動流于形式
在小學中段語文課堂上,學生敢于思考、勇于求異的行為受到鼓勵。但有的教師在課堂上拋棄了對基礎知識的講解與識記,而只是一味地要求學生去與老師互動,并以此作為評價反饋的標準。這樣,課堂上的各種觀點、想法就會層出不窮,每個學生都會受到鼓舞,但實質上,這是一種浮躁之風,基礎的淺薄必然會導致知識大廈的傾覆。
三、小學語文課堂對話教學的實施策略
1. 讓對話貼近學生實際
對話教學的開展必須立足于本課的目標而展開,否則就會陷入“無本之木”的尷尬境地。對話教學的目標具有“貼近學生實際、操作性強”的特點。教師在備課之前首先就要深入地鉆研教材,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盡可能地避免學生感到太容易或答不出的兩個極端,讓提問更符合學生學習實際。比如,筆者曾經聽了這樣一節課,講的是《秋天》,其中有這樣一個環節:
師:下面說說你們想變成什么?
生:我想變成圖畫上的小鳥。
師:那你給自己寫兩句詩吧。(該生拿筆寫)
生:我想做野菊花。
師:XXX是怎么寫你的呢?
生:野菊花香了羊腸小路。
師:我們去羊腸小路走一走,嗅一嗅那芳香的氣息。
生:(做“嗅”的動作 )好香呀!
師:這個“香”用得真好,你能換個字寫一寫嗎?
生:野菊花“美”了羊腸小路。
師:大家都贊揚野菊花,想想野菊花怎么樣了呢?
生:驕傲了,自豪了。
師:寫成一句詩。
生:野菊花在羊腸小路上驕傲著。
這種對話設計引起了學生的思維共鳴,激發了學生深入探究的欲望,突出了教學的重難點。
2. 教師放手構建開放的課堂對話
教學對話離不開課堂,離不開具體的教學環節以及教學情境。如果缺乏相應教學情境,教師應該努力去營造這種情境。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就提到要想辦法讓學生看到、體會到他們不明白的知識,讓學生去質疑。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心理,靈活地運用創設和利用各種問題情境。
3. 讓有效對話設計促進師生互動
小學語文教材都是精心挑選的材料,由于學生自己沒有辦法完全消化和構建,必須依靠教師提供必要的指導。教師的問題提出是構建學生的學習過程,為學生學習做好鋪墊。教師的問題必須建立在精心設計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教材內容,挖掘更深層次的東西,學生才可以得到更多。這樣設計問題使教材重點得到了突出,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為達到教學高效化,教師應關注學生思維的差異性,當課堂上出現的情況與問題的預設相違背時,教師靈活應對,努力在與學生的對話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湯莊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