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中職學生學習不理想大多是由學生自身、社會、家庭、學校四方面因素造成,針對這種學習困難成因,進一步分析心理障礙,積極找出應對這些問題的方法,是促進農村中職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的客觀依據,更是促進其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重要方面。
【關鍵詞】農村;中職生;學習困難;應對方法
農村中職學生學習困難是一個比較常見的現象,而且這種學習困難制約了學生的健康發展,也為學校的全面發展提出了挑戰,再此基礎上則衍生出一系列的其他教育和心理問題。因此解決這個問題就成為擺在從事農村中職教育的教育工作者面前一個現實而又急迫的問題。所以分析農村中職學生學習困難形成的原因,并且找出對策就成為了促進中職學生健康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從中職生學習困難的各個方面探討應對方法,進一步對產生的原因進行教育和心理學方面的干預。達到最終轉化學習困難學生的目的。
一、職業學校學習困難學生的特征和界定因素
職業學校的學習困難生通常情況下就是指在學習方面存在困難或者障礙,達不到國家在學業方面規定的基本要求,單一的 憑借自身的能力難以順利的完成相關學習任務的學生。在實際的學習中,思維模式、學習興趣以及學習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問題,需要在實際的教學中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對其的學習方式等各方面進行矯正,主要的特征表現在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兩個方面。學困生在智力方面的因素主要表現為學習反應遲鈍、抗干擾能力差,在上課的時候容易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對問題的觀察速度比較慢,看待問題的廣度和深度達不到一般學生的水準,在實際的學習中,學習和記憶的方式不夠多樣化,記憶力不夠好,思維方式僵化。學習中不能抓住問題的本質等,這些問題都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的效果。另外,非智力因素主要體現在學生的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比較差,存在厭學的情緒,失去學習動力和自覺性,自知力不足,對學習失去興趣,不能積極的動腦思考相關的問題,存在比較嚴重的惰性心理,上課的時候容易出現的心不在焉的情況,教師布置的作業不能獨立完成,學習方式不科學,同時在實際進行學習的時候,也不夠認真扎實,對問題分析以及解決能力相對較差,這些因素都直接導致了學困生的形成。
二、從學校的角度講,要調整教育方式,讓他們會學
任何一個學習困難學生問題的產生是由于種種因素導致的,并不代表他就是問題學生或者是失敗者,教育工作者所要做的就是科學分析、轉變觀念,改變認知,以欣賞的眼光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教會他們學習的方法,讓他知道怎么學習是正確的,是高效的。轉變他們一直以來形成的錯誤觀念,努力樹立學習困難學生的自信心。他們對學習存在一種“畏懼”心理,而且有一種自卑感,覺得自己很“笨”。針對這些特點,幫助他們消除自卑感,樹立自信心,讓他們覺得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積極進取,提高興趣。
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尊重每一個學生,尤其對學習困難學生多鼓勵,產生師生情感共鳴,改變他們被動、消極、抵抗、反叛的心理狀態。以此成為轉變其學習態度的內驅力。
在轉化學習困難學生時,教師要有一個簡單可行的計劃,努力使其變得愛學習,激發他們的滿足感和自豪感。設計的任務要分層次,降低目標,讓他有收獲感。這就要求老師在言語、肢體語言、情感交流、活動設計等方面多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如果單一的想要改變一個人的行為難度是相當大的,這種情況下就可以從改變一個集體入手,不斷的對班級規范進行完善,使學生對班級產生歸屬感,這樣學生就會產生為班級貢獻的需求和愿望,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合作學習,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實現對學生更好的教育,使得學生能夠互相鼓勵和提升,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也有重要的意義,最終就可以實現對學困生的轉化。
三、從家庭的角度講,要轉變家庭教育方式,讓他們健康成長
學生的教育不單純是學校的責任,更重要的是家庭的配合,尤其學習困難學生的教育中家庭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第一、改變農村父母對學習困難孩子教育不夠重視的現狀,那種覺得自己沒文化,不會教,就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全部推給學校和老師的錯誤觀念務必改變。牢固樹立家校溝通,良性互動才是學習困難學生開始轉變的重要一步。
第二、父母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有些農村父母的不良家庭習慣成了孩子的負面示范,嚴重影響孩子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的家庭教育方法不當,不是過分溺愛、百般呵護,就是嚴加管教,大聲訓斥,稍有過錯,便是責罵甚至體罰,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所以改變農村家庭的教育方式和氛圍就顯得特別重要,甚至可以說是關鍵的一步。
第三、對于個別品行不端,父母沾有酗酒、賭博等惡習的家長,或夫妻不和鬧離婚,致使孩子得不到正常的教育和應有的家庭溫暖的現象,就要積極求助社會的和政府的力量,還孩子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四、從社會的角度講,要保證學習困難學生應有的基本權益
急劇發展的現代社會,物質生活極大地豐富,在農村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具有農村特色”的各種誘惑。中職學生由于處于青春期,思想活躍,最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所以各種不良社會風氣極其容易誘惑學習困難學生轉移注意力。甚至有的學生以追求所謂的“時髦”和“現代”來感受城市生活,樂此不疲。
因此,如何樹立學習困難學生良好的社會價值觀不僅僅是教育者的責任,也是社會和政府需要深刻思考的問題,尤其是針對農村中職生這個特殊的群體,社會各方面力量要配合學校及教育部門消除不良交際和不良環境的土壤,為學習困難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積極健康的氛圍。
而對于農村家庭經濟困難造成學習困難的現象,則是需要社會關注的另一個獨特現象,這部分孩子不多,但對一個個體來說需要關注的不僅僅是物質,更重要的是關注其心理的健康成長。要想使這個別的孩子在學業上不掉隊,學校、家庭、社會、政府、自身缺一不可。
五、從學生自身來講,要積極配合,樹立信心
“讀書無用論”是農村中職學生普遍的觀點,大部分學生都覺得普通高中沒有希望了,讀書就沒有任何意義,得過且過,消極厭學。因此,改變這種觀念,樹立良好的信心就顯得特別重要。
(1)經常關注自己的優點和成就,在從事各項活動時,想想自己取得過哪些成就,這叫做“自信的蔓延效應”。這樣就會慢慢樹立自己的自信心,一步一步樹立成就感,更好的為后期學習的有效進行奠定基礎。
(2)多與自信的人交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與自信、樂觀、心胸寬廣的人交往就會影響自己的心態,這樣就能使學生看到更廣闊的天空,走出自我設限,從而就可以更好的實現自我的提升,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有效的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興趣。
(3)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多進行正面的心理暗示,消除負面的心理暗示,要堅持說“我能行!”、“我是最棒的!”。保持一定的自豪感,學會微笑,懂得揚長避短,保持一定的外表形象,通過這種方式就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的良好的狀態,提升學生的自我認識,通過不斷的肯定自我,才能發現更多科學的學習方式,促使自身學習能力不斷的得到提升,從而也能促使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提升,對促進學困生的轉型有著積極的意義。
總之,農村中職學校學習困難學生的轉化和應對,不是輕而易舉的就能達到的。他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教育過程,不僅涉及學校教育的全面、均衡發展,更是一個孩子人格及能力提升的重要方面。要想有效的促使農村中職學校學困生成功轉型,這就要求我們社會、學校、家庭、及學生自身相互配合,科學合理制策略,一步一個腳印扎實推進。
作者簡介:
王國祥,甘肅省古浪縣人,1964年9月12日;漢語言文學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現任教于古浪縣黃羊川職業技術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