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寧
摘 要: 中國古典舞以行云流水、騰挪跌宕的美在世界舞壇中占據顯赫位置。中國古典舞有其獨有的特點,首先,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傳承,中國傳統戲曲舞蹈及武術是中國古典舞的源頭;“身韻”是使戲曲、武術走向舞蹈的中介。其次,“圓”的形態,“流”的過程,“韻”的內核是它的藝術特點。
關鍵詞: 中國古典舞 戲曲舞蹈 傳統文化
當代代表中國舞蹈藝術的當推中國古典舞,這一名詞是由京劇藝術大師歐陽予倩先生于1950年首次提出的,當時主要是指京劇、昆曲中的舞蹈。因此可以這么界定它的定義:中國古典舞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以戲曲舞蹈為基礎,并融合了中國武術部分動作,借鑒和吸收西方古典芭蕾等外來藝術的某些有益成分,體現古典文化精神,具有中華民族氣質的民族舞蹈。在這一概念中,“中國”代表地域及民族特點,“古”意味著傳統,“典”解釋為經典與典范(即獨特)的含義,舞蹈是內涵和藝術本質。下面從民族傳統性、藝術性兩個方面談中國古典舞的特點。
一、中國古典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傳承。
(一)中國傳統戲曲舞蹈、中國武術是中國古典舞的源頭。
戲曲舞蹈是中國古典舞的源頭之一。歐陽予倩先生曾提出:中國的舞蹈演員應當學習戲曲的片段和戲曲的基本功,并認為應該以戲曲舞蹈為基礎建設中國古典舞。可以這么說,中國古典舞是在戲曲舞蹈的基礎上一個動作、一個動作歸納提升出來的,是一點一滴地分析積累發展起來的。中國戲曲是以動作、對話為表現特征的戲劇樣式,在戲曲中保存了豐富的傳統舞蹈藝術,比如戲曲舞蹈中的基本功:踢腿、壓腿、下腰、拿頂、翻跟頭、飛腳、旋子等,古典舞主要吸取了戲曲中的“做”與“打”,還吸取了戲曲舞蹈中的許多元素,如身段、技法、劍和水袖等。因此,中國傳統的戲曲舞蹈是當代中國古典舞的母體。
中國古典舞的當代生成,除去以中國戲曲舞蹈為母體以外,還有一個直接的源頭,便是中國武術。中國武術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家、佛家有著必然的關系。比如道家中的太極拳,佛家的南拳,少林中的達摩十八棍等。尤其是道家的太極拳,柔、緩、松是太極拳的基本要點,太極拳的動作和諧、連貫、圓轉曲折、剛柔并濟,這恰恰是中國古典舞從中吸取的神韻。再如漢代的劍舞本身就來自民間武術,是一種從實戰的劍術變成的藝術的劍術。中國武術中的“龍形”、“八卦”,無一不貫穿著人體的“擰”、“傾”“圓”“曲”之美。還有中國古典舞的云手、晃手、小五花、大刀花、風火輪、燕子穿林、青龍探爪等舞蹈動作無一不留有中國武術的痕跡。中國新舞蹈藝術的開拓者吳曉邦先生曾在一次“武術與文化藝術研討會”上深有感慨地講道:“中國的舞蹈一半是武術,研究舞蹈不研究武術是不行的。”可以這么說,中國古典舞是融合了中國傳統武術中的部分中的動態、動勢發展起來的。
(二)“身韻”是使戲曲、武術走向舞蹈的中介。
戲曲舞蹈的精華、本質和核心是身韻,80年代產生的身韻就使中國古典舞完成了從“形”到“神”的飛躍。身韻是對戲曲“身段”的再提煉,它的出現使古典舞從戲曲、武術的懷抱中脫穎而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獨立舞蹈形式。身韻包括身法與韻律。身法即外部的技法,韻律指藝術的內涵,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使中國古典舞審美上的神韻與風采得到真正體現。身韻的核心是形、神、勁、律。形指一切外在的、直觀的動作、姿態,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連接,姿態與姿態之間的過渡路線,凡是一切看得見的形態與過程都可稱為“形”。就“形”而言,我們早已不滿足那種直接從生活中,經過美化、藝術化后說明生活具體事物的,如開門、關門、梳頭、整鬢等,而代之以經過高度提煉、集中和藝術化了的舞蹈動作,如姿態中的探海、臥魚、老鷹展翅,技巧中的翻身、蹦子、旋轉等,在體態上既要體現擰、傾、圓、曲,仰、俯、翻、卷的曲線美,又要體現剛勁挺拔、含蓄、柔韌的內在氣質。舞蹈真正的生命力不只是靜止的“形”更在于運動的過程,人們對中國古典舞常用“行云流水”、“龍飛鳳舞”、“閃轉騰挪”等詞語形容這一形象化的描述實際上將古典舞定位為“圓”的藝術。“神”泛指神采、韻律、氣質,它是舞蹈的靈魂,是“形”的生命力所在,是一種藝術心理的體現。“神”比單純的外部動作要難掌握得多,需經過潛心的體會和揣摩,它要求舞蹈者通過自覺的意識、意念和感覺支配動作,而不是盲目地機械地完成動作。“心、意、氣”是“神”的具體化,要求舞蹈者在表演舞蹈動作的過程中特別重視“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形合”,遵循“形未動、神先領、形已止、神不止”的形神結合規律。通過動作表達神韻,通過身韻帶動動作。“勁”指內在的節奏處理和有層次、有對比的力度處理,中國古典舞肢體運動的節奏規律是變速“彈性”式的動作節奏,是在“慢而不斷、快而不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自由而又有變化規律的節奏中進行的。在力度處理上,力度的大小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有著輕重、緩急、強弱、快慢、長短、頓挫、符點、切分、延伸的區別,這些符號不是用樂器表達出來的,而是用人體動作表現出來的,這就是懂得了運用“勁”頭。“律”包含動作自身的律動性和運動中遵循的規律這兩重意義。動作接動作必須連貫、通順,給人以行云流水、一氣呵成之感。“反律”是身韻律動中十分重要的特點,如雙晃手,當手臂向左晃時,身要向右拉之勢,才能顯示動作的圓潤與韻味。中國古典舞的審美規律要求“逢沉必提、逢沖必靠、逢開必合、逢前必后、逢左必右”等,這些都體現了“反律”的規律。正是以上這兩種又順有逆的特殊規律,才使中國古典舞產生了動作強烈的對比性和起伏感。
總之,中國古典舞是在吸收中國戲曲舞蹈、中國武術的基礎上,變其形、留其韻、揚其神,并以其濃郁鮮明的民族風格、特色秀立于世界民族舞蹈之林,成為當代中國舞蹈教育體系中的重點學科。
二、中國古典舞的藝術特點是“圓”的形態、“流”的過程、“韻”的內核。
舞蹈是經過選擇、加工、組織、美化了的人體動作藝術,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反映,是表現人的思想情感和體現人的精神力量的視聽覺藝術種類,中國古典舞既具有舞蹈的共性,比如抒情性、節奏感和韻律感,又具有經典獨特的個性,即“圓”的形態、“流”的過程和“韻”的內核這三個相互獨立又交相融合、貫通的方面。
(一)“圓”的動作形態。
中國古典舞的動作形態具有“擰、傾、圓、曲”的形態特征,其中“圓”是中國古典舞動作形態中最根本、最顯著的特征。現代戲劇家歐陽予倩曾說:“京劇的全部舞蹈可以說無一不是圓的,京劇中的舞蹈是畫圓圈的藝術。”“圓”的特點呈現,是幾千年來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鑄造的民族性格的心理外化。圓形給人造成的視覺形象是無殘缺、無始終,是團聚、美滿、和諧。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圓形總是同天理、物象、人事聯系起來,積淀著歷史、心理的內容,體現出一種符號化了的詩性美。在“2007年中國古典舞高峰論壇”上,與會者曾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什么是貫穿通古達今的中國古典精神?哲學家張法作了如下的回答:“中國古典舞精神可以通過三種東西體會,一是我們中國哲學的最高概念的‘道字;第二個是太極圖,古典舞蹈的精神可以說是根據太極圖式‘圓的起點返歸終點之曲線來的,它白的里面有個黑點,而黑的里面又有個白點。矛盾雙方不是對立面抗爭,而是對立面的相互化入。通過太極圖可以看出,它是無盡的,使對立而又不相抗的思想達到精致。因此,太極圖是中國古典精神的主要體現方面。最后一個是龍的圖像,你發現中國畫的和西方畫的龍不一樣,我們一定要畫彎曲的。簡言之,形象上從龍體會,圖案上從太極體會。”由這段話我們可以推知:“中庸”之道,“太極”之理,“龍形”之曲態,是構成中國古典舞終極追求的主要內容,中國古典舞講究與追求“圓”的動態形成和動的過程。“圓”在古典舞中有多層含義,如一個靜態的造型是“圓”的;一個動作的整個運動過程是“圓”的;動作的運行路線及動作間的連接路線,都要求呈現“圓”形。在中國古典舞的動作姿態中,“山膀”時雙臂呈弧形線,“托”、“按”掌是圓弧形的,“臥魚”是圓弧的動態過程,“云手”、“大刀花”更是從形態到運行路線都是圓弧形的,舞蹈的人體動態過程呈平圓、立圓、八字圓的交叉分布,運動路線呈圓線、曲線或弧線;中國舞蹈身法有口訣:“身要擰傾而動,臂要轉肘而行,步要匯絞而走,翻轉留身而做。”這實際上就是“畫圓”規則的具體化。當代舞蹈中的舞綢、舞劍、舞袖等動作,都是運用各種大小不一的圓形軌跡,表現出“大圓套小圓”的無窮變化。因此,中國古典舞被稱為“畫圓的藝術”,離開了“圓”的活動、“圓”的造型、“圓”的動作,就不能稱為中國古典舞。
(二)“流”的過程。
舞蹈是在一定的時空過程中流動展開的藝術。中國古典舞注重“流”的游動美,這更多地表現在動態運行路線上。可以這么說,“圓”構成中國古典舞的動作形態的基本特征,而“流”則突出地反映了中國古典舞所具有的中國藝術的“線的藝術”特征。舞蹈在空間中的流動本身,也就是線的運動、線的韻律、線的藝術。中國舞蹈“線”的藝術和“流”的過程,同樣源于中國人對宇宙“周而復始”地運動的認識,人們總習慣于把一個事物放在過程中來觀察,同時注重事物在過程中的表現,中國舞蹈在“流”的過程中表現出的時間上的序列性,構圖上對色、形、點、線、面等各個方面關系的合理布局及人體動作連貫性的流動線條,成為富有詩意的載體,流瀉出舞蹈藝術的生命情調,從而給人以行云流水、一氣呵成、騰挪跌宕的美感。我曾看過在全國第二屆舞蹈比賽中榮獲二等獎的《小溪·江河·大海》(編導:房進激、黃少淑。作曲:焦鵐。表演:張小慶等。解放軍藝術學院1986年首演)的視頻,整個舞蹈就是“流”的過程的具體體現。舒緩、柔曼的音樂聲起,一群身著水色長裙、身披透明薄紗的少女,好似一滴滴晶瑩剔透的“水珠”。以纖細、流暢的舞步不斷地運動著,她們舒而不緩、慢而不斷、緊而不亂,好似水在緩緩流淌,徐徐而至。水姑娘逐漸遞增,一個兩個,一行兩行,一排兩排,成群結隊,似水繞山而行,似水順澗而下,她們的舞步隨著旋律在跳躍,好似泉水叮咚,又似小溪在耳語述說,給人帶來無窮的遐想。緊接著水姑娘揮舞著裙、紗,以圓場步快速疾走,強化動作的動態美、流暢美,以大幅度的奔騰跳躍,不斷變化的舞姿,不斷調整的隊形,不斷重組的畫面,形象地表現奔流不息的江河形象,體現了小溪匯聚成江河,又匯入大海的壯觀景象。最后,部分水姑娘提裙向上伸臂,昂首挺胸向前狂跑,部分水姑娘提裙左右擺動,此起彼伏,動作大幅度加強,宛如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在這個舞蹈作品中,將小溪、江河、大海三者由小到大地遞進排列,將他們之間的關系,以富有表現力的舞蹈動作即“圓場步”,通過折、轉、變、回的隊形變化,流暢的舞臺調度,紗裙的巧妙利用,藝術表現準確到位,生動逼真地描繪了一幅潺潺小溪、奔騰江河、翻滾大海的壯麗畫卷,賦予溪、河、海生命,從而呈現出一種靈動之美。因此,“流”的過程,給舞蹈作品帶來了活力,帶來了舞蹈藝術的境界,欣賞者正是在時間的序列結構里連綿起伏的流動中獲得了逐層深入的更高層次的情感體驗。
(三)“韻”的內核。
中國文化傳統的流程,實際上也是意韻的流程。中國古典舞就是凸顯意韻的動態藝術。中國古典舞強調“手到、眼到、步到、身到”,要求表演者以手、眼、身、法、步互相配合,連貫一氣,做到“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形合”。它既包括人類對宇宙萬物的本體和生命的體悟,又包括藝術家的內在精神氣質、格調、風度、生命態度和情感特征,使藝術真正走上通過有限的外在藝術語言或形象,傳達和表現出無限的人格理想和風姿神韻的道路。美國現代舞的先驅鄧肯認為:“真正具有創造性的舞蹈家,自然不是模仿,而是用自己創造的,比其他任何東西都更偉大的動作來表達情感。”成功的舞蹈作品總是抓住表現情感最濃烈、最沖動的瞬間,將無形的情化為可視的“形”,情動于中而形于外,從而撥動觀眾情感的琴弦。我曾看過由鄧林編導、黃豆豆表演的男子獨舞《醉鼓》,它塑造了一個醉酒的民間藝人。由于是在醉的狀態下,因此,他完全解除了清醒意識下的各種約束,從而使他的舞姿、舞藝舞中寄托的感情更率真、單純、奔放。首先,由于醉中舞鼓,簡單的舞蹈工具被醉酒之人看作一件有生命力的、可與之對話的事物,小小的腰鼓化為有靈魂的對象,人與鼓之間的交流轉換為舞者與所舞之鼓的情感交流。鼓舞的藝術在舞中被巧妙地轉化成靈魂之間的對話,這就是舞蹈所表現的“韻味”。其次,《醉鼓》的舞蹈主要集中在八仙桌上展開,帶有某種驚險性,然而,如果僅僅把作品的生命力體現在雜技性的動作上,那么它只能給人以感嘆而缺少感動,但《醉鼓》動作密度大,節奏迅疾,表演連貫流暢,所有的技巧動作又與特定的人物塑造結合在一起,從而自然地將高難度動作與技巧、人性、情感完美體現,這就是舞蹈“韻味”的體現。再次,陰柔之美與陽剛之氣奇妙融合。鼓舞者在醉中釋放了自己的感情,把心愛的腰鼓當作夢中的情人,模仿著那心中女子的忸怩含羞之態,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對比之后,舞者又以狂放之舞盡情揮灑硬朗、豪放之氣。醉鼓的藝人“本我”表現得恰到好處,充分表現舞蹈“韻”的內核。中國古典舞“韻”的內核既意味著以神領形、以形傳神、形神兼備、身心并用、內外統一的風格韻味和疏密有度、強弱對比、快慢相間的節奏韻律,又意味著精神氣質、風采神韻;它既是內在氣韻的外化,又是生命力的表現。中國古典舞追求“以氣御動”,即要求用“氣”來駕馭動作、動態,進而駕馭和把控舞蹈的整個過程,直至作品意象的全部完成。在這里,“氣”除了以人生理之氣為基礎之外,更重要的是指中國古典舞在舞動時的勁力層次的把握和節奏的掌控。在完成動作時,力度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有著輕重、緩急、強弱、快慢、長短、頓挫、切分、延伸的區別,如何用力是由“氣”駕馭的。“以氣御動”是中國古典舞者較高的修行。此外,“以氣御動”還應講究與追求人的精神、道德、生命層面上的完善,駕馭和把控整個舞蹈作品及其所透現出來的思想、情感意韻。在文學中,有“氣度不凡”、“氣韻生動”等詞語,中國古典舞蹈與文學一樣,也需要將這種對道德、生命層面的追求化為舞動中的具體藝術行為,從而使舞蹈具有長久的生命力。
總之,中國古典舞蹈是通過“圓”的形態和“流”的過程呈現內在的情感和精神特質的,表現出生命本質之美的動態藝術。
參考文獻:
[1]李煒,任芳.中國古典舞的當代建構[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
[2]楊力,黃小明.肢體的重生——古典舞[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鄧佑玲,仝妍副.試論當代中國古典舞的審美文化特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1.
[4]唐滿成,金浩.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5]張捷.淺談中國古典舞[J].文藝生活,2014(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