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蕓
摘 要: 為了探討在社會變革的新時期影響大學生職業取向的社會因素,為大學生職業指導提決策參考,采用《職業取向標準問卷》和自編問卷對湖南426名大學生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家庭類型、生活地域、家庭經濟狀況、父母文化程度、職業類型等都影響著大學生的職業取向;家庭在大學生選擇學校、專業及未來職業選擇中的影響不可低估;大學生對未來工作單位、工作崗位、地域等的期望偏向高大上。家庭仍然對大學生職業取向具有十分明顯的導向作用,職業地位仍是大學生職業取向的風向標。
關鍵詞: 新時期 職業取向 社會因素 大學生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教育體制和就業機制的變革及大學畢業生的逐年增多,一些大學生在就業競爭面前,表現出回避、退縮和拒絕成長的傾向;一些大學生求職心切,但非高薪不干,非大城市不去,盲目跟風現象嚴重,缺乏自主擇業目標。個體對職業的選擇受其職業取向的直接支配,影響個體職業取向的因素很多,國內外學者對此進行過廣泛研究,一般可歸結為個人因素與社會因素,或稱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眾多研究者比較認同家庭環境、職業地位與職業聲望等社會因素對職業取向的影響。如今,一些家庭成員關系日漸松散,家庭功能日趨弱化,家庭環境因素對個體職業取向的影響是否減弱?人們的思想認識發生的變化,對職業地位的評價是否有新的認識?我們主要探討影響大學生職業取向的社會因素,為社會和學校全面、真實地了解大學生職業取向提供實證依據,為大學生職業指導提決策參考。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我們采用了自編問卷和目前通用的《職業取向標準測試》[1],職業取向標準測試共有60道題,職業取向大致分為實際型、探索型、藝術型、社會型、常規型、事業型六種,可以幫助大學生大體確定自己的職業興趣和職業取向。我們聯系了湖南兩所本科院校、兩所高職院校,通過網絡問卷星發布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46份,其中男生247人,女生199人;獨生子女130人,非獨生子女316人;單親家庭子女51人,雙親395人;本科生344人,專科生102人;農村314人,城市132人。采用SSPS17.0統計軟件包,運用描述性統計和回歸分析等分析數據。
二、結果分析
(一)大學生職業取向與家庭因素的分析
家庭是構成社會的基本單位,是最重要、最核心的社會組織,也是最重要、最基本、最核心的經濟組織;是個體成長成才的第一驛站,也是個體最重要的社會化因素,每個個體身上無不打上家庭的烙印。我們以實際型、探索型、藝術型、社會型、常規型、事業型六種職業取向為因變量,以家庭因素為自變量,通過對大學生的六種職業取向與家庭因素的回歸分析發現,家庭的類型(獨生還是非獨生,單親還是雙親等)、家庭的生活地域、家庭的經濟狀況、父母的文化程度、職業類型等都影響著大學生的職業取向,其中家庭經濟狀況是影響大學生職業取向最大的因素,這與以前的調查研究結果是一致的[2]。由此可見,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家庭觀念雖然有所淡化,但家庭環境因素對大學生職業取向的影響還是最重要的因素。
通過描述性統計分析發現,在選擇就讀的學校和專業時,47.1%的大學生會采納父母家人意見,自己決定的占26.9%,只有15.7%的學生會聽從學校老師的意見,還有10.3%的學生跟風自己的同學朋友。在對畢業班學生的調查中發現,對未來職業的決策影響中,43%的學生自我決策,受父母家人影響的大學生有所減少,但仍然有39.5%,受學校老師的影響較小。這說明家庭在大學生選擇學校、專業及未來的職業選擇時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
(二)職業地位對大學生職業取向的影響
職業地位是人們從事的某種職業在經濟收入、社會地位和社會聲望等方面的總體狀況,往往通過職業聲望的形式表現出來。在對大學生的調查中,對未來工作單位的期望:43%的大學生希望是國營單位,24.9%的學生期望進入事業單位,只有18.4%的被調查者愿意進私有企業工作,13.7%的人愿意進三資企業,工作的穩定性、保障性仍然是大學生就業首先要考慮的因素。
在對具體工作崗位的選擇中,59.6%的人希望是行政管理崗位,21.3%的人愿意在技術崗位,7.4%的人愿意做銷售工作,11.6%的人想做其他工作,特別是藝術專業的學生。
大學生對首份工作的薪酬要求還是比較理性的,月薪兩三千的占47.1%,三五千的占30.7%,五千以上的為8.1%,對薪水沒有要求的只有6.7%,絕大多數學生知道畢業后必須經濟獨立,自己養活自己,不好意思再向家里伸手要錢生活。
對工作地域上的要求,選擇沿海、大城市的人居多,占51.8%;愿意去小城市、邊遠地區的人很少,選擇回家鄉發展的大學生占33.6%,這是一個很好的趨勢。
三、討論
(一)家庭仍然對大學生職業取向具有十分明顯的導向作用
從上述的調查分析中,我們發現家庭對大學生選擇學校、專業及職業取向時的影響仍然很大。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社會如何發展,家庭對大學生的影響是根深蒂固、不可磨滅的。大學生了解最多的往往還是父母家人的職業及其工作環境,父母的職業、崗位往往決定了一個家庭的經濟狀況;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及能力發揮離不開家庭的教育、支持和幫助,家庭近二十年潛移默化的教育熏陶對大學生職業取向的形成具有十分明顯的導向作用,父母家人對于大學生個體職業的期望、父母自身職業的影響及父母對子女從業的看法都對大學生職業取向產生巨大的影響。
回歸分析發現,家庭經濟狀況是影響大學生職業取向最大的因素。這是因為家庭經濟狀況的差異,決定了不同家庭之間社會交際的范圍,決定了不同家庭環境下大學生成長方式、思維方式和實踐方式的不同,使得家庭在孩子興趣培養、技能培訓、社會交際、工作實踐等領域都會存在明顯的差異。大學生生活圈的差異,往往在大學生擇業就業時產生重要的輔助作用,幫助大學生無形中獲得更多的就業渠道,掌握更寬泛的擇業機會,從而影響大學生個體職業取向的形成和發展。
學校及老師的影響一直不大且呈下降趨勢,我認為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大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問題,大學老師不像中學老師,跟學生的交往不多,平時聯系不緊密。二是各個高校的職業指導工作目的不明確、手段落后、方法單一,留于形式的多,雖然從大一就教學生做職業規劃書,還專門開設了就業指導課,但各學校缺少專業師資,沒有全面地對大學生的職業心理、職業技能、職業傾向進行專門塑造的機會;任課老師的實踐經驗少,更多的是從理論上講些大道理,難以作為榜樣具有說服力;大班教學,無法具體、詳細地針對不同專業、不同特點的學生開展有效的就業指導和心理輔導,教學效果難以保證。三是社會等級階層的存在及人們對某些職業行業的偏見。
(二)職業地位仍是大學生職業取向的風向標
大學生對職業地位的期望,總的來說,還是有點高大上,喜歡收入高、待遇好、工作穩定、有保障的單位;想做行政管理工作走管理路線的大學生居多,愿意到邊遠地區從基層做起的大學生少;想做輕松享受性工作的大學生多,愿意做有苦又累工作的大學生不多。隨著高校擴招,高等教育大眾化,不再是精英教育,但是在許多大學生的心目中,大學生的優越意識依然存在。現在的大學生成長在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年代,沒有吃過多少苦,對社會的激烈競爭及獨立生活后的艱辛缺乏深刻認識,或者說是對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缺乏基本了解,一旦碰壁就出現退縮、回避。有些大學生選擇專業、職業盲目跟風,以致某些專業嚴重超計劃招生,尤其是一些高職院校,學生進校后改選專業的較多,如我校的會計專業,由原來的每年6個~8個班級,2016年擴展到11個班級,500至600人,本學期開學還有想轉進來的。現在大學生中不了解自己職業取向的人較多,缺乏自主擇業目標的人較多,有奉獻精神、能吃苦耐勞、愿意腳踏實地的人較少。
大學生職業取向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與從小就接受的家庭環境影響有很大關系,與學校教育有關,與社會無形的影響也有關,家庭、學校、社會要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職業觀。家庭、學校、社會只是影響大學生職業取向的外部因素,大學生更應該全面地認知自己,認知所處的社會環境,選好自己的人生目標和職業目標,腳踏實地,努力提升自己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專業素質、職業素質,為未來幾十年的職業生涯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職業取向標準測試[J/OL].成才與就業,2006(3).
[2]楊萬江.論家庭環境對大學生成才的影響及其引導對策[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1(2):100.
[3]陳曉峰.職業地位及聲望與當代大學生就業選擇[J].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90-93.
基金項目:2015年湖南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大學生職業取向影響因素研究》(15C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