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黃華

摘 要:對于我國農產品市場而言,銷售途徑和不健全的基礎設施問題已成為影響農民增收的障礙。通過建設以“廣西土野網”為核心的“互聯網+生態農業”精準扶貧電子商務平臺,依托“高校-政府-企業-合作社”合作模式開展運營,通過資源統籌利用,將優質農產品更大范圍地投入市場中,解決農戶銷售難、產品滯銷等問題,提高農民收入,實現創收。
關鍵詞:電子商務;精準扶貧;平臺建設;農產品
一、信息化精準扶貧電子商務平臺建設的重要性
(一)可以切實提高農民收入,實現創收
目前,農產品銷售途徑和方法問題已成為影響農民增收的瓶頸,觀念陳舊、手段單一的農產品營銷方式,銷售渠道不暢,造成了農產品生產與需求的嚴重脫節,難以保證高品質農產品可以獲得高價格銷售。建設電子商務信息平臺可以有效的為農民開展農產品銷售提供有利途徑,從而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民的創收,為農民謀福謀利。
(二)避免農產品滯銷、農民盲目跟風物價
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著:生產環節盲目生產;銷售環節道路不暢;農產品標準化、品牌化程度低等系列問題。此外農民大多所處偏遠地方,缺乏一定有效而快捷的途徑了解到農產品的市場信息。因此在采購商品的過程中存在著很大的盲目性和跟風性,就算他們到農副產品產地去了解、跟蹤產品的價格但是農產品的市場價格是多變的。因此,建設集產地、倉儲、物流、銷售于一體的信息化精準扶貧電子商務平臺,不僅可以減低農產品的銷售、物流成本,為農民增加收入而且還可以減少農民在銷售或采購時不了解行情的額外費用??梢姡ㄔO農產品信息化管理平臺對避免農產品滯銷、農民盲目物價的重要性。
(三)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良性循環
通過“互聯網+生態農業”的模式,將農產品結合電子商務的形式進行銷售,科學而又合理的利用這龐大而又散亂的農村資源,同時結合高校、政府、企業和合作社資源,將銷售市場網絡化,可以避免農產品滯銷,高品質產品獲得高回報。農民在家務工與外出務工經濟收入相當,這樣即可有效地減少地方勞動力的輸出,使勞動力在當地發揮作用,這不僅可以減少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還可以減輕政府的負擔。
二、信息化精準扶貧電子商務平臺建設研究方案及實踐
(一)研究方案
1、通過“校政企社”合作新模式,將貧困戶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精準管理、投放、物流、營銷等要素融入到互聯網技術服務和電商化運營中,建設原生態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和線下展銷店,制定農產品生產標準,通過管理系統將農產品種養和訂單關聯,推動農產品生產標準化和信息化。
2、電子商務平臺建設主要內容是做好各信息系統的銜接,處理好業務過程中產生的大量人工數據的采集。做好平臺數據的共享、分析與價值挖掘的重要功能,并預留好各系統數據相互交換共享的接口,特別是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和物流平臺的數據接口,要在供應商選擇時應明確要求。
3、通過多屏互動瀏覽技術,實現各分辨率各平臺端進行數據瀏覽,統一數據庫,同一后臺,方便統一更新數據。并通過各大數據平臺接口配置實現,以確保數據不丟失和數據的安全可靠。
(二)建設實踐
重點建設以“廣西土野網”為核心的“互聯網+生態農業”精準電商扶貧體系,依托“高校-政府-企業-合作社”合作模式開展運營(運營模式圖見圖1),合作四方相互協調、配合,充分利用各方資源,推動當地形成具有可持續發展性質的“互聯網+生態農業”。
信息化精準扶貧電子商務平臺建設運營模式實踐:
1、目標消費者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進行網絡下單,或者線下展銷店進行線下采購,訂單數量將會由電子商務平臺匯總,結合廣西當地農產品銷售情況,形成“種養導向”數據,并反饋到各生產基地。
2、同時,由基地所在地的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與農戶進行種養簽約,依托“精準種養和供應信息化系統”根據種養導向數據來指導農戶(特別是困貧戶)進行定向精準生產,過程實施科學統一的生產管理,貧困戶根據統一的生產標準進行農產品種養,最后生產的產品由合作社定價收購,經過食品檢測后,經企業銷售分揀配至目標消費者。
3、此外,生產基地處將落實溯源機制,安置攝像頭實時監控基地處農作物、牲畜的生長情況,消費者可以隨時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點擊查看農產品的生長過程,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打造原生態農產品品牌概念。
4、各項工程在高校的智力技術支持以及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建設,由企業和合作社面向客戶和面向農民的多樣性和針對性不斷完善和補充,協同打造出完整的“互聯網+生態農業”產業鏈。
三、信息化精準扶貧電子商務平臺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電子商務基礎設施不健全,發展水平仍亟待提高
我國農村網絡基礎設施發展相對滯后,農村電腦普及率仍然很低 ,對電腦及互聯網知識的掌握還十分缺乏。據《中國電子商務年鑒(2016年)》數據顯示:我國農村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東西部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西部地區發展水平遠低于東部地區。目前我們電商平臺運營區域的電子商務基礎設施仍難以支撐起電子商務的大力發展。
(二)廣大農戶缺乏系統化的電商培養,農村電商文化得不到普及推廣
在我們電商平臺運營期間,發現目前我區缺乏系統化培養電子商務人才的平臺,廣大農民朋友在使用網絡的時候大多偏向于網絡游戲以及娛樂,在自我學習意識和電子商務培養方面很少涉及,在農村地區培養電商人才的時候也主要是面向農村文化程度較高的信息員和先進的知識分子隊伍進行培養,廣大農戶都沒有得到系統化的電商培養,故而農村的電子商務文化得不到相應普及推廣。
(三)農產品種養缺乏生產標準,農產品質量缺乏有效保證
由于電商平臺對接的是廣大農戶,為廣大農戶以及貧困戶提供種養指導和農產品銷售支持,但因為是散戶種植,無法實現規模化和標準化的生產,因而生產的產品難以保證到達質量要求。
四、預期取得成效
(一)預期達到的技術
建立農村電子商務服務與管理平臺,主要包含物流配送平臺、商品交易(農產品交易、工業品、快消品等)平臺、農村綜合服務平臺三方面信息管理平臺,以滿足農村電子商務的基礎發展要求。
通過綜合管理信息平臺信息系統,將產品經營合作組織、農產品品控溯源體系、三級電商服務體系、物流配送體系互聯互通、信息共享,搭建完整的農產品上行信息鏈和信息化生態體系。實現全區農產品上行信息統一管理;通過與國內主流電商平臺、行業內知名垂直平臺、線下商業銷售渠道的高效對接,實現我區農產品網銷全國。
(二)預期經濟指標以及成果的經濟
通過百濟鎮的精準扶貧模式結合現國際流行成熟的開發技術,預期平臺技術在安全性、穩定性和實用性上會比較好,經濟指標以及成果的經濟都能達到百濟鎮精準扶貧所要所想搭建的平臺模式,同時平臺對社會效益也是非常明顯的,通過農村電商讓農民產品走出去,讓技術走進來,讓市場擴大化,作為農村經濟產品銷售渠道的主要窗口。
(三)預期社會效益分析
預期把百濟鎮電子商務平臺打造成電商進農村示范鎮,爭取在2-3年內建設完善好全鎮各村集服務點、配送和服務中心的電子商務平臺,全鎮電商覆蓋率達到85%以上,創建具有社會影響力和實際起到扶貧工作的電商平臺。在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政策和體制機制方面有所突破。積極推廣農產品流通領域電子商務應用,結合新農村建設,實施“電子商務進萬村工程”,建設具有可持續發展性質的“互聯網+生態農業”流通體系,給農民科普網商知識,共建農產品網上購銷渠道,推動農產品網上交易,促進產銷對接。農村示范鎮電子商務農產品的網上交易和產銷得到快速發展,農村商品物流配送體系越加完善,基本實現快遞到鄉鎮、配送到村屯的快遞配送方式。各種銷售農村特色商品的網商或網店得到較快發展,鄉鎮的流通現代化水平、網絡電子信息化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實現構建“互聯網+生態農業”的精準電商扶貧新體系。
研究成果:本調查報告系2016年廣西區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互聯網+生態農業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