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蘇開放大學是一所以終身教育理念為先導,以服務全民終身學習和學習型社會建設為宗旨的新型高等學校。學校主動承擔全省社會教育的龍頭和領軍責任,依托系統資源與網絡平臺,構建了覆蓋全省的支持服務體系;堅持深入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創設了過程性、個性化的支持服務模式;承建江蘇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利用遠程開放教育建設地方特色學院,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江蘇終身教育體系的完善和學習型社會建設進行了系統性、體系化的實踐探索。
【關鍵詞】終身教育;學習型社會;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G728.8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18-0045-03
【作者簡介】崔新有,江蘇開放大學(南京,210036)校長,教授,法學博士。
這是一所“人人可學”的大學,不設入學門檻,不受年齡限制;這是一所“處處能學”的大學,不論身處何時何地,只要能上網,就能進行課程學習;這是一所各種教育無縫銜接的大學,不同類型教育間的學習成果可以進行積累、認證和轉換;這是一所充滿人情味的大學,殘疾人、農村婦女、老年人、高考落榜生等社會弱勢群體,都是其關注的對象……
這就是江蘇開放大學,一所“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高等學府,以終身教育理念為先導,以服務全民終身學習和學習型社會建設為宗旨,以其獨具特色的“開放教育”在江蘇社會教育領域獨樹一幟,真正實現了“有教無類”,詮釋了高等教育的最美境界。
人人皆學,不斷滿足終身發展需求
教育是對人的關懷,是成就人之為人的終身歷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2016年10月,88歲高齡的張國煥在江蘇開放大學拿到了本科學歷和學士學位證書,成為中國最年長的本科生。“在江蘇開放大學我不僅學會了使用智能手機,還學會了線上學習與線下交流結合的學習方法”,張國煥介紹說。每天在學習平臺上讀文章、看視頻已經成為他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2016年9月,張煥國還被遴選為全國十大全民終身學習“事跡特別感人的百姓學習之星”及江蘇省全民終身學習“百姓學習之星”。
這是江蘇開放大學在全國率先實現老年本科學歷繼續教育零的突破,也實現了江蘇終身教育面向所有人群的全覆蓋。
來自蘇北自幼患有小兒麻痹癥的殘疾女孩榮靜,怎么也沒想到自己有一天能成為一名大學生,擔任里約殘奧會中國代表團旗手,成為世界冠軍,還站在2016年CCTV體壇風云人物的頒獎臺,榮獲了“殘疾人體育精神獎”。2014年榮靜被江蘇開放大學連云港學院錄取為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圓了其大學夢想。2016年,該院15名同學出征里約殘奧會,最終取得15金6銀4銅的驕人成績,撐起江蘇代表團獎牌的半壁江山。《中國教育報》《新華日報》等眾多權威媒體對此進行了重點報道,并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贊譽。
近年來,江蘇開放大學大力發展特色教育,分別在連云港、鹽城、昆山分院開設三所殘疾人教育學院,至今已招收200名學生。一批批畢業生活躍在各級殘聯和社區組織中,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學校在為他們提供學歷提升機會的同時,也幫助他們更好地實現個人職業的發展和良性的社會互動。
除了老人、殘疾人,江蘇開放大學的在讀學生中,更有數以萬計的來自各行業的城鎮從業青年、企業生產一線工人。他們當中大部分因為高考失利、家庭經濟困難等原因過早地走上工作崗位,而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江蘇開放大學向他們敞開熱情的懷抱,為這些原本沒有機會上大學的年輕人通過“邊工作邊讀書”的方式圓了大學夢。
從在職成人到退休后的老年人,從社會主流人群到弱勢群體,江蘇開放大學教育的視角不僅在于個體的成長,更是社會對教育公平的期盼與實現。
處處能學,創建覆蓋全社會的教育體系
山西大同的陶大爺和李大媽四年前隨女兒來南京定居。一時無法適應南方生活的二老經鄰居介紹,報名參加了居民學校。如今,他們已經成為丁山社區有名的“夫妻檔”文藝骨干,多次代表丁山社區的居民學校參加區里的文藝演出。
這種居民學校目前在江蘇共有5389所。2013年1月,江蘇省政府召開專題推進會,標志著江蘇開放大學正式成立。作為國家開放大學“社區教育實驗中心”,江蘇開放大學成立四年多來,主動承擔著社會教育的龍頭和領軍責任,依托系統資源與網絡平臺,將社區教育體系延伸到企業、行業等領域,建成了覆蓋全省的五級辦學體系。目前,在全省已建有全國社區教育示范區12個,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16個,江蘇省社區教育實驗區75個,標準化社區大學、社區學院108所,社區教育中心684個。
“原本我是個‘電腦盲,現在工資明細之類的表格我都能用電腦操作”,江蘇省如東縣岔河鎮村民周福梅通過江蘇開放大學的“農村婦女網上行”項目拿到了“現代女性網絡技能初級證書”。該項目自2014年開展至今,已有4.3萬人參與注冊,共發放3.2萬余張。“我從原來的體力勞動者一下子變成了腦力勞動者”,嘗到“甜頭”的周福梅,準備今年春天在江蘇開放大學注冊學籍,進行學歷深造,用知識再次改變命運。
在江蘇開放大學的帶領下,此類惠民項目在江蘇遍地開花。各級開放大學廣泛開展豐富多樣的素質教育、技能培訓項目。在南京、常州等地打造的“母親課堂”項目,為女性教育與學習提供支持;在江陰、南通等地開展的新市民教育,幫助外來人員在當地尋找到“家”的感覺;在江蘇省張家港市楊舍鎮開展的“四點半課堂”項目,為適齡走讀兒童充實課后時光;面向江蘇全省打造的“夕陽紅·扶老上網”項目,為老年人掌握網絡技能提供指導……
時時可學,搭建“互聯網+教育”的現代窗口
隨著“互聯網+”被納入國家戰略,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激情”改變著傳統生態:人們隨時隨地都能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傳統因地域和師資差別導致的教育鴻溝逐步縮小。教育4.0時代,教育真正從封閉走向了開放。
2017年年底,家住江蘇省海門市悅來鎮的31歲村民王圣杰像往常一樣打開電腦,熟練地登錄了“江蘇開放大學”在線學習平臺,準備完成本學期的最后一次作業。作為江蘇開放大學2016級行政管理專業的學生,近一年來,王圣杰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夜生活”。
作為鎮上服裝廠的業務員,王圣杰需要經常出差。他在手機里安裝了“江蘇開放大學移動學習系統”客戶端,只要手機連上網,他就能隨時隨地登錄學習平臺,將學習時間化整為零,真正做到“處處能學、時時可學”。
王圣杰所享受的便捷學習方式,是江蘇開放大學始終堅持深入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結果。學校開發了集教、學、做、評、測、管等功能于一體的、可支持200萬用戶的“教學教務綜合平臺”,實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并配套建設了基于微信和手機APP的移動學習系統,受到學生的歡迎。江蘇開放大學的數字圖書館按“公共館”概念設計,可以進行不受校園限制的開放式訪問,學生可以在任意地點利用公網訪問館內數字圖書資源。“登錄學校數字圖書館查閱期刊論文非常方便,所以每次課后作業,大家都愿意上專業的網站去查閱資料,而不是百度”,王圣杰的言語中帶著自豪。
在這種開放的學習模式下,人們形成不同的學習共同體,開展研究性學習,支持在線學習,推動深度學習。更多的學生走入社會大課堂,學校與家庭、社會結合,學段銜接,學科統籌,活動相連,實現知識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
打造平臺,拓寬終身學習成長成才通道
如果說“互聯網+”催生的在線學習創造了靈活、便捷的學習方式,那么,學分銀行則進一步依托信息技術,為不同類型學習成果之間的溝通互認提供紐帶,從而架設終身學習立交橋。
面對“開放共享、教育公平”的目標,根據省教育廳的部署和安排,江蘇開放大學積極探索建立多種形式學習成果的認定轉換制度。2016年底,江蘇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信息平臺正式上線,面向全省各類人群接受學習成果業務。這為江蘇完善終身教育體系、搭建終身教育“立交橋”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目前,江蘇開放大學出臺了學歷教育成績合格證明、畢業證書、職業資格證書、非學歷培訓證書等以往學習成果與學歷課程學分之間的轉換規則179條,為995名學習者提供了2583門次的學習成果認證和轉換服務,涉及755名學習者,累計轉換6352學分。
從事會計工作的李俊紅在2015年春入學后,通過注冊學分銀行,把入學前所獲得的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證書等“存入”學分銀行,一開學就獲得了18個學分,“學分銀行讓我有效避免了重復學習,這樣學習起來更有針對性,學習的勁頭也足了”。
2016年3月,江蘇開放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簽署“大規模在線教育”戰略合作協議,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受益面,提升江蘇終身教育資源質量。2015年末,江蘇開放大學與宿遷市政府、京東集團合作共建第一個地方特色學院——江蘇開放大學·京東電商學院,依托江蘇開放大學的教育優勢,為江蘇千千萬萬農村電商從業人員走專業道路、圓大學夢想提供平臺。
2016年12月,基于“大開放、大職教”的理念,江蘇開放大學職教集團正式揭牌成立。這一全國首個開放式職教集團將致力于實現從中職、高職到應用型本科的全程對接。依托省江蘇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在學習成果累計和學分互認方面的功能,職教集團將有力推動職業教育與開放教育、學歷教育與職業技能培養之間的互通、融合。
“十三五”期間,江蘇開放大學還將努力實現一百萬用戶學習賬號開戶,構建一個符合江蘇實際、具有江蘇特色的“資歷框架+標準”學習成果認證體系,創設一套促進各類學習成果相互溝通、銜接和轉換的機制。從學校教育單行道擴展到上下銜接、左右貫通的教育“立交橋”,江蘇開放大學將不斷促進體系開放、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選擇多樣的人才培養體制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