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燕 吳艷
摘 要:青年教師是是應用技術型大學教育成功的關鍵。在應用技術型大學建設的過程中,青年教師還存在角色定位模糊、角色適應困難的問題。政府要盡快完善學校辦學自主權、教育評價、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大學組織要完善教師評價機制、職稱晉升機制、績效分配機制,搭建校企(政)合作平臺和產學研用一體化平臺,青年教師要轉變觀念,堅持問題導向的應用型研究導向,在實踐中提高服務社會的能力。
關鍵詞:應用技術型大學;青年教師;角色定位;角色適應
作者簡介:羅小燕(1976-),男,江西遂川人,萍鄉學院副教授,江西財經大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旅游經濟管理;吳艷(1981-),女,云南景洪人,萍鄉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社會學。
基金項目:江西省高校教學改革研究課題“新建本科院校黨委在提高本科教育質量中的核心作用研究”(編號:JXJG-13-22-11),主持人:羅小燕。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08-0015-04
2014年6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2015年10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發布《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推動高校轉型發展。在政策的推動下,以新建本科院校為主體的部分普通高校開始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發展。
推進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發展,師資隊伍是第一要素。正如法國教育社會學家埃米爾·涂爾干所言,“教育的成功取決于教師,然而教育的不成功也取決于教師。”從新建本科院校的師資結構來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全國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評估報告(2012年度)》的數據表明,35歲以下教師占被評估院校教師人數的比例平均達到50.6%,最高達到71.9%,有的學校的某些專業甚至達到100%,師資隊伍年齡結構呈現出明顯的年輕化趨勢。同時,為了滿足國家在本科院校設置評估、合格評估、辦學水平評估等環節上設置的師資隊伍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引進上“重學歷、重理論研究,輕實踐、輕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的現象相當普遍,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程人員和技術人員很難流動到高校,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師的主要來源是剛剛畢業于高校博士、碩士研究生。他們中的多數雖然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和較扎實的知識儲備,但缺乏企業一線的實踐鍛煉經歷,缺乏技術儲備和行業企業實踐經驗,缺乏高等教育教學技能和方法方面的培訓,對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相對陌生。在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過程中,角色準備不夠,在適應新的角色期待上有一定的困難。為此,研究應用技術型大學教師的角色和角色適應,尤其是青年教師的角色和角色適應,引導他們做好充分的角色準備,適應新的角色期待,對于更好地促進青年教師專業成長,順利實現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發展目標,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大學教師的角色定位
地位和角色是社會分析中兩個緊密聯系的重要概念。地位指的是在某一群體或社會中某一確定的社會位置,可以分為自致地位和先賦地位,前者是指在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中作為個人努力與否的結果而獲得的地位,后者地位則是某人所擁有的被指定的、并且通常不能被改變的社會地位。角色是對群體或社會中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為期待[1]。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師的地位是一種自致地位,是社會個體通過自身的努力,使自己具備相應的政治、道德、知識、能力水平后獲得的一種社會地位,而教師角色則是社會公眾對于擁有教師地位的這一群體的行為期待。
人們對大學教師的角色期待隨著大學職能的演變而不斷演變。一般來說,大學主要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等三大功能。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核心工作;科學研究是大學的重要職能,也是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服務社會是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功能的延伸[2]。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首次將文化傳承創新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職能提出來,拓展了現代大學的職能,也豐富了社會對青年教師的角色期待。
結合大學的職能的演變,學者們對大學教師的角色定位做了一些研究。孟鳳芹從大學職能演變的角度出發,認為大學教師無法擺脫教學人員與科研人員的雙重角色[3]。余宏亮、魏捷從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出發,進一步論述了大學教師的研究者角色,指出大學教師在從事學術研究時,不要忽視隱性化的教學學術研究[4]。周宗誠從大學教師與學生、知識和社會的關系出發,認為大學教師應當扮演教育者、研究者和社會批判者等三重角色[5]。樸雪濤從制度性分析的視角出發,指出大學教師應當承擔真理的化身、道德的榜樣、社會的良心等三重角色[6]。徐紅則從當下大學教師的社會地位及其職業特點出發,認為將大學教師的理想角色定位為“知識分子之柱”、“教書育人之范”、“科學研究之星”三者的整合體更為合理[7]。楊旭華、仇勇以組織公民行為學的理論視角,采用內容分析法,在對大學教師組織公民行為的具體表征和關鍵事件進行分析和歸納的基礎上,指出一個大學好教師在做好自身本職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之外,還要充分有效地詮釋與時俱進的知識傳授者、循循善誘的職業規劃者、潛移默化的言傳身教者、多元開放的經驗分享者、豁達開朗的組織維護者、熱心公益的社會領航者等六種角色[8]。綜合各家之言,我們可以將大學教師的角色定位做一個相對寬泛和靜止的概括:具備較高的知識水平(“真理的化身”)、較高道德水平(“道德的榜樣”)和較強的社會責任感(“社會的良心”),在大學組織從事教育教學、科學研究,批判并服務社會,傳承并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的人員群體。這樣的概括,比較全面地揭示了大學教師工作的特質,反映了人們對擁有大學教師地位這一群體的角色期待。但是,也應該看到,應用技術型大學作為一個新生事物,有其獨特的產生背景和發展邏輯,從一誕生就被賦予了有別于傳統大學的歷史使命;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也給大學教師角色烙上時代印記。為此,將這種對大學教師角色靜止的寬泛的定位運用到應用技術型大學青年教師上面,盡管正確,卻不夠準確。
二、應用技術型大學教師的角色定位
對于應用技術型大學教師的角色定位,需要結合高等教育的發展現狀,結合其歷史使命和發展邏輯,在高等教育的發展變化中具體分析。
首先,從高等教育的發展現狀來看。傳統意義上的大學通常分為教學型、研究型、教學研究型三大類型,對教師的角色期待多側重于教學和科研兩個方面。但表現在教師評價上,由于缺乏科學的操作性強的可量化的質量標準,評價的重點往往放在教師的科學研究能力,這種“以科研論英雄”的教師評價標準導致了教師工作“重科研、輕教學”,教師科研工作“重理論、輕應用”“重科學研究、輕技術研究”“重研究、輕轉化”“重數量、輕質量”等不良傾向,甚至導致論文剽竊、科研數據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最終導致教育質量下降,使得高等教育備受爭議和詬病。這些不良傾向和學術不端行為,一方面呼喚大學及教師功能的回歸,要求大學教師回歸教書育人的角色本位,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人才培養這個核心上來,一方面要求大學教師將科研的重點放在技術研究,并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政府部門的決策參考、企業一線的生產能力以及面向社區和公眾的志愿服務上來。近年來,各地職稱評定資格條件的修改,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對大學教師角色期待的轉變。例如,在2011年修訂的江西省高校教師職稱評定資格條件中,首次提出了“優秀教學型教師”的概念,對獲得教學類成果獎、入選國家“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入選“江西省高等教育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獲得模范教師榮譽稱號、指導學生參加專業競賽并獲獎的教師,在職稱評定時相應降低了業績、論文、論著等方面的要求。2016年6月,江西省出臺了鼓勵專業技術人員創業創新方面的一系列優惠政策措施,更加注重科技創新和知識產權轉化,鼓勵科技人員發表精品論文,鼓勵撰寫應用對策研究報告、建言獻策報告、調研報告或政策建議等智庫研究成果,支持流動專技人才申報職稱,并向14類人才和11類人才分別開通了申報正高級、副高級專業技術資格的“綠色通道”。
其次,從應用技術型大學的歷史使命來看。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經濟增長已由過去更多依靠人口紅利、自然資源優勢等要素推動向更多的依靠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推動轉變。適應社會經濟轉型升級,普通高校向應用技術型轉型,既是對時代要求的回應,也是廣大高校教師的責任擔當。應用技術型大學的歷史使命在于,立足解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嚴重短缺的問題,向現代生產服務一線提供既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又接受過系統技能訓練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特別是產業鏈高端的技術技能人才,為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供人才保障,真正促進工業產品由“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9]。但是,面臨轉型的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師,絕大多數缺乏實踐經驗,自己本身沒有技術專長[10]。因此,和傳統大學相比,應用技術型大學教師要更加主動地學習新技術、新技能,積累起行業實踐的豐富經驗,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再次,從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來看。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等新技術的崛起及其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廣泛運用,傳統意義上的高等教育正在經歷一場新的深刻的變革。從短期來看,隨著越來越多的學習者和教育工作者將在線學習看作某些面授教學的補充形式,人們普遍認為利用數字化環境提供新思想、新服務和新產品的時機已經成熟,在實踐中許多高等教育機構都采用了在線學習和面授課程相結合的混合式創新課程設計,讓學生從課程學習中受益,未來1-2年,混合式學習將日趨發展。從中期來看,學生通過批判性思考、問題解決、合作和自主學習來掌握學習內容的“深度學習”對高等教育的影響日益深遠,隨著基于項目的學習、基于挑戰的學習、基于探究的學習和其他相似的方法越來越多地付諸實踐,深度學習趨勢的影響將持續增長。從長期來看,高等教育領域中發生的變化正在顛覆大學的傳統觀念,改變著高等教育學習的范式,讓人們重新思考高等教育模式[11]。適應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大學教師必須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樹立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教育新理念,不斷探索運用和混合式學習、深度學習趨勢相適應的先進教學方法。
綜上所述,新時期應用技術型大學教師角色定位可以歸納為:具備較高的知識和技術水平、較高道德水平和較強的社會責任感,潛心教育教學,積極投身技術研究,傳承并創新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探索先進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術,服務企業、政府、社區、公眾的人員群體。與一般意義上的大學教師的角色定位相比較,新時代應用技術型大學的教師定位有了一些新的變化。一是在素質要求上,前者需要具備較高的知識水平,而后者則要具備較高的知識和技術水平;二是在教學和科研關系上,前者側重科研活動,后者則強調要潛心教育教學;三是在科研取向上,前者重理論研究,后者重技術研究,前者是知識發現者,后者是技術創新者、成果推廣者;四是與學生關系上,前者是知識傳授者,后者是知識和技術傳授者、學生自主學習的組織引導者。五是在與社會的關系上,前者批判社會,后者更強調服務企業、政府、社區和公眾。
三、應用技術型大學青年教師的角色適應
和社會的角色期待相比較,應用技術型大學青年教師顯然還沒有做好充分的角色準備。適應新的角色期待,還需要政府、高校、教師的共同努力。
首先,在國家政策層面,要盡快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措施。一要擴大應用技術型大學的用人自主權,清除科學技術人才和優秀管理人才在高校和企業間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鼓勵高校不拘一格延攬和使用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二要改革現有的高等教育評估體系和評估機制,對應用技術型大學辦學水平實行單獨評估,減少現有評估體系和評估機制對應用技術型大學辦學的羈絆;三要加大應用技術型大學教師隊伍建設的投入,支持應用技術型引進和培養緊缺的高水平雙師型教師。
其次,在大學組織層面,要根據《教育部關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的有關要求,不斷提高青年教師的實踐能力,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一要完善教師評價機制、職稱晉升機制、績效分配機制,在教師績效考核、職務(職稱)評聘等方面向“雙師型”教師傾斜,鼓勵青年教師適應角色;二要加強培訓和引導,有計劃地選送教師到企業接受培訓、掛職工作和實踐鍛煉,幫助青年教師適應角色;三要通過引進優秀企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擔任專兼職教師,搭建校企(政)合作平臺和產學研用一體化平臺,方便青年教師適應角色。
再次,在青年教師層面,要轉換角色,主動適應。一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學習先進的、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要求的、與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相適應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學習專業行業最新技術;二要堅持問題導向,著眼于政府治理難題和企業技術難題的解決,加強應用研究,努力在技術革新、產品改進、流程創新等方面多出成果;三要加強實踐,充分認識自身知識能力結構與社會期待間的差距,在服務政府、企業、社區、公眾的實踐中不斷提高服務社會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美]戴維·波普諾.社會學(第十版)[M].李強,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96-99.
[2]張陳,崔延強.現代大學的基本功能[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13627294.html.
[3]孟鳳芹.大學職能演進視角下的教學科研關系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7(8):13-14.
[4]余宏亮,魏捷.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困境與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09(6):70-71.
[5]周宗誠.大學教師社會角色論[J].高等教育研究,2001(5):54-55.
[6]樸雪濤.大學教師角色的制度性分析[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118-119.
[7]徐紅.回溯與前瞻:大學教師角色的再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1(3):67-71.
[8]楊旭華,仇勇.“大學好教師”多重角色的質性分析——基于組織公民行為的視角[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4(11):10-14.
[9]林曉嬌.應用技術大學的意義、使命和建設路徑[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13-16.
[10]董洪亮.地方本科高校該轉型了[N].人民日報,2014-5-8(18).
[11]北京開放大學新媒體聯盟地平線報告項目組.未來五年,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N].中國教育報,2016-5-6(06).
責任編輯 秦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