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路
摘要:新媒體時代普通人更希望能夠便捷地了解黨在政務管理方面的公開化、公平化和公正化程度,以“政府微博”、“政府微信”、“人民留言板”等為代表的“微政務”正在逐漸占據政府政務管理的重要位置。微政務不僅改變了黨務信息公開化程度,也改變了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的進程。“互聯網+政務”不僅不超越我們的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反而是一件不光給老百姓方便,給政府自己也方便的事,充分體現了“與人方便,與己方便”的邏輯。
關鍵詞:微政務;互聯網+;政務服務;推行與監督
一、“微政務”的涵義及實例
2011年巴中市微博集群平臺在新華網正式上線并正式發布信息,成為四川省首家網上“微政務大廳”,成為黨和政府和廣大干部群眾溝通聯系的橋梁和紐帶[1]。
2013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政府信息公開回應社會關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見》明確指出:“開通政務微博,政府微信要加強審核登記,制定完善管理辦法,規范信息發布程序及公眾提問處理答復程序,確保政務微博微信安全可靠”,文件承認了政務微博、政府微信在政府政務公開化中的作用,也將其正式納入三大政務公開范圍[2]。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實現部門間數據共享。之后,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務院法制辦、國家標準委等10部門《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開展信息惠民試點的實施方案》,部署了“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3]。強調了政府部門要以“互聯網+”思維方式重新審視簡化或優化辦事流程,將市民找政府服務轉化為政府方便市民辦事為目標的主動式服務和提供便捷服務[4]。
二、“微政務”的推行與監督規范
“微政務”的實現,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
(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互聯網監督和有序
政府機關通過一系列政策和條例對微政務及互聯網管理進行約束,收到了良好的社會反映。南昌市曾發布《南昌市政務微博發布運營管理辦法(試行)》,明確規定了管理政務微博的組織機構,明確了如何應對,收集輿情,及其評估考核工作,確保了南昌市“微政務”的有效開展。
(二)做有特色的平臺
“微政務”的運行必須將當代人的社會價值觀與地方情況詳細結合,把焦點問題轉換成政府問題,把政府職能與群眾生活相結合,深入細致開展“微政務”運營,把黨在基層建設中的政策措施以及黨務工作的具體內容在群眾中大力宣傳,把“微政務”作為一種重要紐帶。
(三)建立長久有效運行的保障機制
“微政務”的運營管理需要一個有效的專門部門,同時能夠與各大平臺緊密結合,熟悉互聯網運營規律;并合理安排工作時間,提高“微素養”,熟知傳媒體系、使用文明用語。更需加強與各平臺(微信、微博等)的合作,有效監督確保“微政務”的規范合理。
三、“微政務”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各地、各部門“微政務”建設取得了長足進展,但也存在著突出的矛盾,尤其是狹窄、孤立的電子化,造成割據式、碎片化的信息孤島,“微政務”往往成了“燒錢”的買賣,有“成果”但缺廣泛的“效果”。
最突出的表現就是部分地方政府在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的過程中,盲目追求網站和客戶端的建設,形式上花大力氣內容上卻不下功夫,忽視了政府服務水平的提高。
還有未規范“微政務”的政務服務,“大事不做,小事常存”。更有甚者線上一套,不重視線下具體實施。
四、“微政務”的現實意義
“微政務”最大的價值,在于對一切傳統的行業和領域帶來改變,包括將改變整個政務生態。另外“微政務”也使信息傳播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基層至高層的信息流,已無須一板一眼地依賴逐級傳遞,有利于行政組織和管理流程創新。通過“互聯網+”,使得政府管理模式和服務方式展開了不同層面的改造乃至顛覆。
總之,“微政務”對當今世界的影響是立體化、全方位的。政府只有加速推進“微政務”,才能通過網絡驅動、用戶驅動、數據驅動,形成更加人本、更有效率、更趨公平、更為透明的政務生態,切實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務績效。
參考文獻:
[1]王舒懷.“微政務”創新社會管理[J].理論參考,2012(02).
[2]吳丹,周定財.我國政務微博的發展現狀與趨勢探討[J].黨政干部論壇,2012(02).
[3]趙紅.政務微博如何做到“不失位、不錯位、不越位”[J].新聞與寫作,2012(02).
[4]董立人.當情緒輿論遭遇政務微博[J].人民論壇,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