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琳
(南昌市實驗中學 江西 南昌 330006)
摘 要:教育部2009年8月頒布的《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中進一步明確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學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實施者,是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引領者,班主任要努力成為中小學生的人生導師”。該《規定》要求班主任要著重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要求班主任加強教育心理學的運用與實踐,本文從班主任的日常班級管理工作中出發,提出了教育心理學的具體運用要求與實踐方法。
關鍵詞:班主任;心理學;運用;實踐
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研究教育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它旨在探討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要求教育者要創設有效的教育情境,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班主任作為學校教育管理中最前沿的工作者,能夠真正近距離地靠近每一位學生,是最有可能對學生產生積極正面影響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如果不透過班主任這扇窗口,是難以了解到每一位學生的心理,難以促進學生的成長與學習。而班主任該如何對學生的心理造成積極正面的教育管理?這就要求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級管理過程中,加強教育心理學的具體運用與實踐,要身正為范,為學生樹立榜樣,積極培養學生良好的日常行為舉止習慣,輔助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活動傾向;要放任無為,尊重每一位學生的班級表現,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在班主任無為的態度下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和人格趨向;更要播撒陽光,讓學生的心中充滿愛,在“愛”的沐浴中學會愛人、學會成長。
一、身正為范——輔助學生形成健康心理傾向
孔子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身正為范是班主任必須具備的一個基本素質,這就要求班主任要以身作則,立身為范,為人師表,嚴于律己,率先垂范。班主任要處處給學生做表率,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孩子,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發生改變。倘若班主任自己都過于隨隨便便、邋邋遢遢、做事懶散、衣冠不整、不講衛生,或者穿奇裝異服,染彩色頭發,涂指甲油、濃妝艷抹,完全沒有一個教師該有的舉止得體、端莊樸素、整潔大方的樣子的話,勢必帶給學生的也不會是好的典范和正的影響。相反,只會損害其自身教師的形象,甚至到了愧為人師的地步。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級工作管理中,也要真正做到身正為范,凡是要求學生必須做到的,班主任自己首先要做到最好。正如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南京安徽公學辦學旨趣》一文中所說:“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恭親恭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恭親恭學;要學生守的規則,教職員恭親恭守。我們深信這種共學、共事、共修養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1]。”班主任更要做到“身體在場”,在與學生的交往中要使自己的行為舉止,盡量展現出良好的個性氣質,時刻注意自己的聲音、表情、動作、服飾和裝飾物等,盡可能地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為學生樹立榜樣,使自己的每一行為和形象都體現出教育性,積極培養學生良好的日常行為舉止和習慣,從而輔助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活動傾向。
二、放任無為——幫助學生規避多種心理問題
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在班級管理中,這里的無為并非是讓班主任什么事情都不要做,恰恰相反,無為實際上是要大作為,是要一切有為,無為而無不為,班主任要對待孩子放任無為,要采取無為的態度去教育學生,要敢于放手,不干擾、不打亂、不強制,不要提過多的要求,不強制刻意去做什么,要讓其自然地發展,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放任無為的管理者。盧梭曾說:“你的學生事事都聽命于一個成天教訓他的權威,所以,別人說什么他才做什么,他肚子餓了不敢吃東西,心里高興不敢笑,心里悲傷不敢哭,伸了這只手就不敢換那只手,你說什么地方可以去,他的腳才敢放到什么地方,不久以后,他連呼吸也要照你的規定呼吸了[2]”。當學生習慣于一切聽命于班主任的時候,當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充滿了強制與壓迫的時候,當班主任只會采取那種規訓式的灌輸式的管理方法的時候,我們的學生卻在不斷地喪失自我,缺乏創造力、想像力,逐漸喪失學生本應有的生命活力,從而造成學生情感低迷、人格失真等心理問題。如何規避這些心理健康問題,班主任只有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在學生面前破除“師道尊嚴”的強者意識、高位狀態和權威面目,真正做到放任無為,實質上就是要尊重學生,要打破班級管理的專制性、強制性和壓迫性。班上的事情,人人參與、人人管理,每一個人都是班級的主人,要讓學生徹底地自己管理自己,尊重每一位學生的班級表現,更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從而在班主任無為的態度下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人格趨向。
三、播撒陽光——引導學生心中充滿愛
法國著名思想家羅曼.羅蘭曾說:“要撒播陽光到別人心中去,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作為向學生心靈播撒陽光的心靈使者的班主任教師,如果連他自身就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心理人格培養,如果連他自身都不輕易釋放“愛”的話,又如何要求他的學生心中充滿愛?又如何教育管理好他的學生呢?大多數的時候,班主任一見到學生就扳著個臉,不茍言笑,以為這樣學生就能表現得更好,事實上卻恰恰相反,班主任的表情太過于呆板嚴肅,反而更不利于與學生交流溝通,更不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裴斯泰洛齊指出:“有愛的學校,絕不會產生有問題的學生;有愛的家庭,也絕不可能產生有問題的孩子。愛才是品格陶冶的最大推動力[3]”。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要多播撒賞識之光,因為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個性化的心理發展需求,面對默默無聞和表現平平的學生,要拿著“愛”的“放大鏡”去尋找和發現他們的長處和閃光點,并不失時機地加以肯定和表揚,激發他們的自信心;面對調皮搗蛋的學生,要拿出“愛”的寬容度,想方設法地讓他們積極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調動他們的班級管理興趣,培養其班級的集體榮譽感;面對嚴重的成長偏落后的學生,更要多給予他們“愛”的關注,聯合各任課教師,一起引導他們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班主任要多播撒“愛”之光,要與學生之間建立母子般的愛,并用這種母愛精神去感化學生、教育學生,要讓愛充滿陽光,溫和地照耀在每一位學生的心上。班主任只要付出了真心與真愛,學生就會在“愛”的沐浴中學會愛人、學會成長,也只有這樣,班主任才有可能將這種愛傳播給另一個心靈,才有可能去影響、引導和改善另一個心靈,才能從根本上獲得學生的信任與熱愛,才能更好地教育好學生,讓學生的心中充滿愛。
四、結語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學生的心靈就像清晨玫瑰花瓣上的露珠,作為班主任的我們要小心翼翼地陪護”。班主任雖然是教師的一份子,必須具備一般教師的基本素養,但它又不同于一般教師,它需要比一般教師更加專業的教育心理學素養。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情感和思想成長中的特殊時期,班主任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幫助他們渡過這一時期精神和心理的變化發展難關,注意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尊重學生的日常班級表現,讓學生的心理充滿“愛”的陽光,從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成為他們學習成長過程中真正的心靈導師。
參考文獻:
[1]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500.
[2][法]盧梭.愛彌兒[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管,1996:139.
[3]吳式穎,任鐘印.外國教育思想通史(第六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396-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