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效文
摘 要:地理來源于生活,地理教學和學習比較抽象,如果將地理教學和學習回歸生活,在生活中尋找地理學習的鄉土資源,將地理科學淋漓盡致地搬到課堂展現給學生,將對我們教學和學生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文探討運用鄉土地理課程資源進行初中地理教學的方法。
關鍵詞:鄉土地理;課程資源;初中地理;教學方法
鄉土地理課程資源指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地理現象、事物等,對于地理學習極為重要,尤其對于初中地理這種與生活緊密相關的課程而言,鄉土地理課程資源猶如最好的教科書和校練場,地形地勢、天氣變換,季風洋流等都能有較為直觀的感受。鄉土地理材料就在學生的周圍,既為學生所熟知,又為學生所喜愛,學生時常接觸,它打破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可以在家鄉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中,通過自由選擇家鄉地理環境某幾個要素或某一要素開展綜合或專題的研究,這對培養他們的探究學習能力無疑是極為有益的。下面談談鄉土地理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利用。
一、借用鄉土地理知識,使地理課堂教學“生趣”
鄉土地理資源就在學生周圍,既為學生所熟知,又為學生所喜愛是學生時常接觸的素材。但是,學生對于這些客觀存在于他們周圍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有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要經教師點撥,便可言傳,所以鄉土地理資源具有易懂、親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點。在地理教學過程中,結合得好,就可以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還能集中學生學習的注意力。以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以使學生較快地進入學習的進程,極大地調動起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喚起學生地理問題的意識。例如:在地形地勢介紹一章中,對于平原、高原、山巒、谷底各種復雜的地形,僅依靠教師的口頭表述和平面展示,是很難使學生真正了解各種地形的構造并還原到現實世界的,這個時候,利用學生平時所見進行學習,就能夠省略許多冗雜的描述,再如學習天氣、氣象時,如果能夠對平時的天氣、氣象與課本進行對比,更能使學生了解其表現及成因。可見,鄉土地理知識引入課堂教學不僅把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形象化,而且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使學過的知識融會貫通,使學生感到學習地理不再枯燥、死記硬背,而是在旺盛的求知欲和飽滿的興趣激情中進行學習。
二、利用鄉土地理知識,使地理課堂教學“變易”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經常遇到一些難度較大的、抽象復雜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基本原理、規律。這些專業性太強,書面語言遠離學生的感性基礎,教材中的實例雖然較為典型、實用,但有很多學生并沒有切身體會,就是教師講述再到位,學生也難以理解掌握,教學效果不甚理想。如果利用學生身邊的熟悉且有切身體會的鄉土地理實例來講解,那么效果較為明顯。比如在學習《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時,教師可以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我縣農村地區的氣候環境以及土壤比較適合馬鈴薯、小麥等作物的生長,因此當地的人們因地制宜地發展這些農作物的種植,取得了很好的收益,特別是在一些地區運用地膜覆蓋種植玉米和馬鈴薯,有效解決了干旱缺水的狀況,提高了農作物產量,也使農業種植提升了一個層次。通過分析家鄉的自然條件如何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彌補農業發展的不利因素,學生能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同時變抽象的地理知識形象化、具體化,使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三、運用鄉土地理知識,活躍課堂教學氣氛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我們既不可能把所要講的事物和現象都搬到學生眼前,又不可能都前去觀察,也不可能都靠實驗解決問題。但是,我們知道一切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依賴的。只要我們充分利用客觀存在于學生周圍的,為學生所熟知的鄉土地理資源,就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識的印象和理解,從而逐漸培養學生對生活觀察的習慣。如:在學習《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時,首先讓學生回憶:“每年夏天收割稻子時,你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學生紛紛回答:“是焚燒稻稈帶來的大氣污染”。然后,我讓一學生再來描述當時的情況,“天空灰蒙蒙的,空氣中飄著稻稈灰燼,傍晚出門時煙霧刺眼,眼痛且流眼淚,呼吸憋悶,咽喉痛。在家時都得關閉門窗。”通過回憶,學生對人類活動影響空氣質量,甚至危害地理環境有了深刻的認識。利用學生親身感受以及現實中的實例來解決抽象的地理問題,不僅使課堂教學氣氛活躍起來,還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他們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就會大大提高。
四、開展鄉土地理課外活動,引導學生探究學習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三是“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在內容標準中,有很多標準和活動建議主要基于對鄉土地理的研究。例如:學生可以研究云霞的成因,朝霞、晚霞與天氣,與大氣折射等的關系,模擬實驗進行研究,或者創建地球運動模型,模擬其自轉、公轉、地球的晝夜變化,這種研究可以是對已知知識的模擬分析,也可以是對未知板塊的大膽假設。教師還可根據教材的安排有計劃地安排學生社會調查。例如:講授氣候,就要求他們對學校或者家庭周圍的氣候情況做觀察記錄,包括溫度,降水。對一年的氣溫、降水總趨勢可以根據自己平時的觀察印象,也可以向長輩請教。那么通過一段時間的實際調查,大家對于我國氣候的基本特點就會有很深刻的認識。
鄉土地理資源中蘊含著豐富的地理知識,它貼近實際、容易被學生理解接受,在課堂教學中更具有趣味性、實用性、靈活性,使學生能學到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既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同時也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