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谷
【摘 要】本文論述了案例教學法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實施步驟、具體應用策略,揭示了案例教學法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有效增強課堂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發散學生思維的教學功用。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 高中政治 社會責任感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2B-0072-02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按照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運用典型的案例作為課堂的載體,組織學生通過分析與交流,促使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相互協作,認真思考,由此提高學生自身運用理論知識來分析與處理問題能力的教學法。實施案例教學法,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與思維能力,對推進素質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案例教學法的實施步驟
(一)選擇合理的案例。在案例教學中,最關鍵的一項就是精選案例。案例的質量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在選擇案例時,教師應當結合教學目標與要求,挑選出最具針對性,且具有深刻啟發性的案例。此外,案例還需要具有一定的實踐性,這就要求教師選擇的案例應當與生活聯系緊密,這樣才能更好地呈現其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例如在學習“權利的形式需要監督”時,教師就可拿出一些新聞報道作為案例,強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二)精彩地呈現案例。如今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已經越來越廣泛,教師在講解案例時,可以借助多媒體來呈現案例的文字信息、圖像信息和聲音信息等。學生通過觀看相關錄像,能夠深入了解案例。在呈現案例的過程中,應當注意理論與案例的關系,可先提出理論,再呈現案例,也可先呈現案例,再闡述理論。無論是怎樣的順序,都應當與教學的內容有效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各種理論,使學生獲得啟發。
二、案例教學法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具體應用策略
(一)恰當處理學生關系,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案例教學屬于一種探究式學習形式,同時也是一種充滿啟發性的教學形式,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對提高教學效果來說非常關鍵。在政治課堂上,教師應當以中等生為主,有效帶動兩頭發展,調動全體學生的主動性。以中等生為主,并不意味著忽略優秀生與后進生,特別是不能忽略后進生。優秀生往往學習能力較強,成績優異,在心理上占優較大的優勢,課堂上也會積極發言,能夠主動參與到案例的討論中。但假如教師引導不當,就很可能導致出現優秀生成為發言主體,其他學生變為聽眾的現象。針對此種情況,教師需要合理地限制優秀生的發言次數,同時不能打擊學生的主動性。此外,還需要讓優秀生注意聽取其他學生的發言,體會到交換思路的重要性。
例如在學習“量變與質變”時,教師就可引入“笨人吃餅”的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通過案例的引導,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合作交流,了解哲學理論的基本內涵,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在此種寬松的氛圍中,后進學生就能夠走出自卑的陰影,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因為面向全體學生,所以每位學生都能夠得到提升。
(二)運用生活案例,促進政治理論的具體化。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理論知識尤其是哲學理論知識,較為抽象,學生理解起來非常困難。而通過聯系實際生活,則能夠使理論知識變得更加具體,促進學生的理解與吸收。
例如在學習“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的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討論一下在學習過程中都有哪些矛盾,為何要將學習放在第一位。這對于學生理解何為主要矛盾,何為次要矛盾,怎樣處理兩者間的聯系等,都具有非常明顯的作用。在分析矛盾的主次方面,教師可以列舉一些社會中存在的特殊案例,引導學生學生認識,雖然存在著這樣的現象,但這樣的現象并不是主流,而是特殊的、個別的,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矛盾的主次方面。此外,教師還可通過引導學生分析,社會為何要打擊那些丑惡現象,由此使學生體會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會影響到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發展。
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條件下,教師還可引入一些學生較為熟悉的成語作為案例,引導學生分析一下哪些故事呈現了這些原理,包括對癥下藥、量體裁衣、因材施教等,使學生對這些理論產生具體的認識。
(三)預見難點,充分準備。案例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主,在實施案例的過程中,學生擁有極大的主動權,學生參與討論、交流是案例教學的關鍵,既能夠激發學生的主動性,還能夠讓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能。例如講解“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時,教師就可提出觀點,促使學生圍繞觀點去思考案例。學生思考后,提到了“蝴蝶效應”以及“人類生產與環境變化”等內容,此時借助這些案例,就能夠促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學生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往往會過于依賴教師,在剛開始實施案例教學時,學生較難適應,在案例分析時有可能無法及時完成,在討論過程中會出現“冷場”的情況,無法有效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導致案例教學的目的不能充分的體現出來。因此在政治課堂上,教師應當合理的確定教學重點與難點,可在課前先仔細閱讀案例,找出案例中最為關鍵的問題,思考課堂上案例討論的順序,判斷是否僅存在一種分析順序,假如只有一種順序,是否可順利地組織教學?假如不止一種,就需思考一下在課堂上,是否會出現一種觀點占主導地位的情況。教師對于案例越熟悉,分析也就越透徹,就可在課堂上輕松地駕馭。
此外,教師還應當明確在課堂上希望發生什么?怎樣才能夠使這樣的情況必定發生?誰在課堂上發揮主體作用?討論怎樣開展?是否應當先總結出結論再進行分析?案例包括不同的部分,每一部分的討論應當花多少時間?等等。
(四)總結評述要注重教師引導。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提出的觀點不一定都是正確的,有的甚至有些偏激。此時教師就應當對進行引導,去偽存真,同時在案例教學的最終環節上進行總結與評價。教師可先讓學生按照自己掌握的情況進行總結性發言,隨后按照學生的討論結果,結合教材內容,點出學生認知程度不足的方面,歸納與總結學生認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與缺陷,指出那些學生已經解決或尚未提出的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就能夠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在今后的學習中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
在總結的過程中,教師應當考慮以下幾點:第一,對于學生討論、交流的情況,應當以鼓勵為主,不能急著打斷與批評學生,以免影響學生的積極性;第二,教師不可將自己的觀點強行灌輸給學生,應當通過引導學生在對比的過程中自覺地接受正確的觀點;第三,在最終的總結環節上,教師應當圍繞教學目標,由此幫助學生完成學習目標。同時,教師還需要積極總結學生討論成功的原因,發現學生的優點,為后續教學積累更好的經驗。
綜上所述,近年來案例教學法在政治課堂中發揮的作用愈發明顯。在課堂上引入真實的案例能夠有效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同時還可幫助學生順利地掌握理論知識。因此教師應當合理地運用案例教學法,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注意體現案例與理論知識的聯系,由此啟發學生的思維。
【參考文獻】
[1]王丙辰,于 洋.關于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運用案例教學法的思考[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2]郭曉紅,關海霞,徐洪政.案例教學法本質內涵及特征分析[J].哈爾濱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4)
(責編 藍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