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召平
【內容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對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的提高。人才在當今的社會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高中時期是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最重要的時期,各個高中要重視學生實踐能力以及全方面的綜合能力的培養。高中的社團是最能鍛煉學生綜合能力的一個組織,本文主要對高中社團的建設與自主管理模式進行探索,分析現存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高中院校 學生社團 自主管理 管理模式
高中社團是根據學生不同的性格愛好以及興趣特長等由學生自發組織的學生社團,是由學校相關管理部門同意后成立的。學生社團組織是學校內文化建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未來社會發展的需求更需要擁有綜合素質強的人才。下文將進一步進行探索。
一、高中社團自主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
1.自主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
目前在高中社團中存在兩種社團方式,一種是由學校指定教師進行統一的管理,另外一種是完全的由學生進行管理。第一種管理方式并不能實現社團組織的意義,不能使學生得到充分的鍛煉,很多學校都采用由學生自主管理的模式。但是在實際的社團活動中,會存在很多問題由于沒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沒有相關的入團要求,導致入團的學生能力有差距;沒有對社團成員有專門的規定,不能保證隊伍的穩定性;很多社團的管理者都是學校學生會或班級的干部,會因為其他的事情影響社團的工作,影響社團的整體發展。
2.缺少專業人員的指導
高中時期的學生各個方面都在成長的階段,心理素質以及實踐能力還不是很成熟。學生在進行自主管理社團時,不可避免的會遇到一些問題或是出現一些失誤,這時學生就需要專業的教師進行指導,給予他們幫助。但是在目前的社團管理工作中,很多學校并沒有這方面的教師來為學生們解決問題,即使個別學校會有專業的教師進行引導但是很難發揮真正的作用。
二、利用社團建設來發揮德育功能
1.突出社團的多元性
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盡可能的使社團多元性和多樣性。比如成立舞蹈隊、歌唱隊、輪滑隊、武術隊等。無論社團形式在怎樣變化,其宗旨是育人,培養人的綜合素質。在社團進行建設時,不僅要考慮社團組織的專業性、規范性、娛樂性,還要從師生、學校等多方面進行考慮,使高中社團建設有針對性,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
2.突出社團的自主性
(1)使學生成為管理者
學生社團是由學生組織成立的,學生作為社團組織的主體,就要符合學生的發展需求、性格愛好,最大程度的滿足學生的需求。在進行組織相關活動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足夠的權力去組織活動,滿足學生的自我表現的欲望,目的是為了能夠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根據各個社團的不同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組織活動,設計怎樣的活動、需要誰來指導等一系列的活動,學生能夠通過活動的組織,激發了學生的自主能力,提升了學生組織、管理等各個方面的綜合能力。
(2)將社團變成學生發展的舞臺
社團在成立的時候要注意社團的特點,積極地激發每個學生的潛能,使學生的特長能夠得到充分的展示,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展示舞臺。所以,在社團建設中,將所有的事情交給學生去處理、教師在幕后給予一定的引導,出現錯誤及時的更正并指導。學生通過對社團事物的處理,促使學生對自身潛能的開放,并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3.突出社團的社會性
(1)社團建設中,要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社團在建設中,要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加強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等的信念的教育。通過平時的社團活動,加強對學生做人、團隊合作、堅持不懈等精神的教育,以及培養學生勇于上進等的優良品質。
(2)社團建設將不同性格的學生結合在一起,一同培養學生的思想以及情操,將正能量傳遞給學生們,對文化課是一種很好的輔助教學手段。在進行校園文化的構建中,會有很多的集體活動,學生每天的日常生活都是被專業課以及大型的活動所占用時間,學生會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會感到校園生活過于單調。學校應多開展一些課外活動,由社團自行去組織,例如組織一些演講比賽、體育比賽、歌唱比賽等,學生的參與度會非常高。
結束語
綜上所述,根據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嚴格。在高中社團建設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不僅要讓學生的文化知識能夠更好的掌握,通過社團的建設,有學生自主去管理,使學生在管理過程中,不僅僅鍛煉了組織能力。管理能力,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能夠發散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全面的發展。在社團建設與自主管理過程中,學校應給予大力的支持,教師在適當的時候進行引導,將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來,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發展,更能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求,滿足未來社會對人才選擇的標準。
【參考文獻】
[1] 楊楠. 抓好理論社團建設促進高校德育教育[J]. 科技資訊,2015(09):162.
[2] 雷婭. 加強學生社團建設促進德育教育發展[J]. 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6(02):33-34.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南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