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浙江英語新高考考試時間提前、考試范圍增加,聽力教學有被邊緣化的趨勢。聽是語言能力的基礎,語言能力是外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根本。本文結合近幾年浙江英語聽力真題和部分模擬訓練題,對新高考背景下通過聽力訓練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素養(yǎng)的策略作一探究,以期對英語聽力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高考 聽力訓練 語言能力素養(yǎng)
2014 年3月教育部發(fā)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并把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落實到學科教學中,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
2014年9月浙江省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出臺。該方案指出,浙江英語新高考聽力測試和紙筆測試同時進行,考試內容由7個模塊增加到9個模塊。反觀教學實際,受選修課開設、選考科目考試時間提前等因素的影響,英語學科周課時減少。以本學期為例,我校高一英語開4節(jié)課,和以往同期的6節(jié)相比,減少了50%。為了應對考試,大家都在拼命趕進度,不可避免地出現重教材知識講解,輕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現象。尤其是聽力教學在高一、高二被嚴重弱化,大家都打著高三8月份再突擊訓練的算盤。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新高考背景下通過聽力訓練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素養(yǎng)的策略作一探究,以期對英語聽力教學提供參考。
一、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語言能力素養(yǎng)的含義
核心素養(yǎng)指學生應具備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yǎng)、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fā)展、合作參與、創(chuàng)新實踐。教育部組織專家研制的中國學生核心素養(yǎng)指標體系將外語素養(yǎng)定義為“能夠根據自己的愿望和需求,通過口頭或書面等語言形式,運用其他語言實現理解、表達和交流”。該定義中的“其他語言”就是指母語以外的語言,當然也包括英語。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個方面。
語言能力指在社會情境中借助語言來理解和表達意義的能力。聽是理解和表達語言的前提,是學生語言能力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基礎。高中英語聽力既體現了包括語音、詞匯、語法、話題等在內的語言知識,又體現了學生的語用、語境、語感、策略、思維等語言意識,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
二、通過聽力訓練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素養(yǎng)的策略
1.通過培養(yǎng)聽前預測能力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素養(yǎng)。聽力活動是一種語音活動,可以分為聽前活動、聽中活動和聽后活動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中,聽前活動是重點,聽前預測又是聽前活動的重點。聽力試題中,為每段對話或獨白設置的問題和選項就是我們預測的方向和信息,能為結題提供線索。
例如2015年3月浙江英語聽力高考的第5題
Q:What is the man trying to do?
A:Tell Sarah when the picnic ends.
B:Persuade Sarah to go to the picnic.
C:Ask Sarah to drive him to the picnic.
分析:由題意可知談論內容為一項活動計劃——going to a picnic。談話雙方為the man and Sarah。從A項預測可能會談論picnic結束時間。從B項預測Sarah去picnic有一定的困難。從C項預測會談到乘車方式。帶著這些有準備的預測去聽錄音,會聽到以下內容。
W:Id like to go to the picnic with you but I wont be able to drive at night.
M:Dont worry, Sarah. If the picnic ends late, we can drive you home. Come with us.
結合前述預測能排除A、C兩項的干擾,得出答案B。
又如2016年10月浙江高考英語聽力第6段材料第6、7題
Q6:What is Julia doing?
A:Asking about her order.
B:Reporting a computer problem.
C:Confirming a visit to a company.
Q7:When will the chairs arrive today?
A:At about 10 am.
B:Around 12 noon.
C:By 4 pm.
分析:由這2題的題意可知材料內容涉及Julia與一個公司談論購物問題。第6題,問Julia正在做什么,從選項A、C以及第7題椅子什么時候到貨的設問預測,可能是Julia在和某公司詢問預定的椅子訂單,第6題很可能選A。第7題,問貨物到達時間。10點送貨已到達,按照常理比較早了,Julia沒必要打電話詢問送貨時間。估計是計劃中午12點到貨卻沒有送達,故第7題可能選C。結合上述分析,可預測出以下對話情境:Julia在一家公司預定了一批椅子,本來說好是中午12點送達,但未能準時送達,Julia電話詢問,對方解釋原因,并承諾在下午4點將貨物送達。帶著這些預測去聽錄音,會聽到以下內容。
M:Hello, Johnsons Furniture. This is Kevin McMillan speaking. What can I do for you?
W:This is Julia Pauling from CC Computer. We still havent received the thirty chairs. They were supposed to have arrived by 12 oclock noon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M:Im terribly sorry about that. The truck driver was ill. I spoke with our delivery department at about 10:00 this morning and they said that the chairs will be delivered by 4:00 this afternoon.
W:Excellent. Im pleased to hear that.
結合前述預測能得出第6、7題的答案分別為A、C。
聽前預測有助于預設獨白或對話的語言環(huán)境,有助于學生有重點、有準備地去聽。如果漏聽關鍵信息,聽前預測也能起到彌補作用。因此,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聽前預測能力能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素養(yǎng)的效果。
2.通過培養(yǎng)利用話語標記語的能力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素養(yǎng)。話語標記語,又叫插入語或話語聯系語,是指說話者在話語表述過程中,為強化對交際對象的感染效果而插入的一些話語。它們包括部分連詞(如and,because等)、副詞
(如actually,incidentally 等)、感嘆詞(如well,oh等) 以及某些短語或小句(如you know,if Im not wrong 等)。話語標記語對話語表達的意義不產生影響,但能銜接句子結構、體現說話者的意圖、表明對某觀點或信息的認識狀態(tài),從整體或者局部上對話語的理解產生制約。
例如2015年3月浙江英語聽力高考的第1題
W:Hi Jack. Could you help me carry these books?
M:Id love to, Mary. But I need to meet Professor Johnson in his office immediately.
Q:What is Jack going to do?
A:Hurry to his office.
B:Meet Professor Johnson.
C:Help Mary carry the books.
分析:but是話語標記語,該標記語含有轉折關系,使相鄰話語間產生語義對比。根據此標記語的特征分析,我們要重點聽取標記語but后的內容。Jack要去辦公室見Johnson,不能幫Mary搬書了,排除A、C兩項的干擾,得出答案B。
又如:2013年3月浙江英語聽力高考的第8題
W:Tony,can I ask you a personal question?
M:About what?
...
W:Well,since you are Chinese-Canadian and only speak English and French well,how do native Chinese treat you?
...
Q:What is Tonys nationality?
A:British
B:Canadian
C:French
分析:Since是話語標記語,該標記語向聽話人表明在第一個可能的結束出現前,還有兩個分句及以上的可能性。結合聽力材料,第一個分句即為“since you are …”,第二個分句為“how do native …?”,根據標記語的特征分析,第一個分句是第二個分句的原因。在since引導的第一分句中,包含了Chinese-Canadian這一重要信息,能排除A、C兩項的干擾,得出答案B。
話語標記語能反映話語和語境或語境假設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縮小聽力語境,提高學生聽力過程中的預測能力。加強學生對話語標記語的把握能力,有利于學生準確理解語料,起到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素養(yǎng)的效果。
3.通過培養(yǎng)利用語義關聯的能力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素養(yǎng)。關聯理論是由認知心理學家Spexher和語言學家W ilson提出的,并從認知的角度闡釋了交際的性質,指出交際實際是一種“明示——推理”行為,人們通過相關的知識來推導進一步的新信息,從而理解話語。聽力訓練時學生需要從聽力材料中找出線索并結合恰當的語境進行推理分析,才能領會說話者的真正意圖的。
例如下面一組對話
B:I' m really surprised you got an A on the test; you didn't seem to have done a lot of reading.
G:Now you know why I never missed a lecture.
Q:What contributes to the girl's high score.
A:Attending every lecture.
B:Doing lots of homework.
C:Reading every extensively.
分析:男生詫異女生的成績,女生提及從來未落下一節(jié)課。運用簡單的逆向思維推理就知道每次都上課是她得高分的原因,排除B、C項干擾,得出答案A。
又如下面一組對話
A:Do you want some coffee?
B:Coffee could keep me awake.
分析:B到底是想喝咖啡,還是不想?我們要根據語意義結合語境,做出一系列的假設
a. B does not want to stay awake.
b. B does not want any coffee.
c. B wants to stay awake.或者 B wants something that will keep her awake.
d. B wants some coffee.
如果語境提示與假設a相符,則我們對B的話語的理解為b;如果語境提示與c相符,則B的話語應被理解為d。
關聯理論認為當新信息在某特定的語境中與已有信息發(fā)生聯系時,便能產生新的語境效果。聽力訓練時,著力于改變學生的思維習慣,讓學生結合語境對關聯語義進行分析推理能提高聽力理解能力,起到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素養(yǎng)的效果。
三、結語
核心素養(yǎng)理念已經成為全球教育改革的DNA,國民的核心素養(yǎng)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和核心競爭力,具體的教學實踐是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載體。聽力是語言知識和技能的載體之一,也是學生學習和應用語言的有效途徑。聽力學習以獲取該語言記錄的信息為目的,聽力教學以培養(yǎng)改變學習者行為和思想能力為目標。聽力訓練要以訓練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手段,在實現對語言能力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同時,使學生拓展視野、磨礪意志,發(fā)展思維,發(fā)展個性。
參考文獻:
[1]竇婷婷.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探究英語閱讀教學——以“A Matter of Taste”一課為例[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7(1):39-41.
[2]曲琳琳.基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現代大學英語第二課堂研究[J].現代交際,2017(2)7-8:25-31.
[3]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實質內涵[J].課程·教材·教法,2016(5):79-86.
[4]張旭.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J].英語教師, 2016(16):137-140.
*本文是2016年臺州市教科課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英語聽力理解能力培養(yǎng)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TG16221。
作者簡介:熊娟(1983-),女,漢族,安徽六安金寨縣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英語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