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秀月+魏陳雄
摘 要: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小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教學目標的設計應該考慮學情,應該立足于學生的發展。教育的目的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而是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掌握學習的方法與技能,培養學習興趣,提高科學素養,做到學會學習,使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方法、能力和品質得到初步的鍛煉和養成。
關鍵詞:小學科學;學會學習;提高素養
教學顧名思義是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其實教學質量的高低不是教師講授了多少知識,而是學生接受和了解多少知識以及是否形成學以致用的能力。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小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教學目標的設計應該考慮學情,應該立足于學生的發展。那么,如何有效地開展活動,促進學生的發展呢?
一、學生在開展科學活動中學會學習
學會學習、發展個性是現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標。對于科學教學而言,學會學習是在學生參與科學活動中實現的。小學科學在學生傳統的觀念中是副科,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往往受這種觀念的影響,很少有學生主動去學習科學。我們“開辟科學課實驗園”,開展了課題研究,成立了科學興趣小組,經常性地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組織學生到野外進行觀察研究。目的就是要轉變學生觀念。我們要以教材中的教學目標為前提,以科學課實驗園為依托,啟動和組織學生開展學習科學的“課堂”教學模式,這給學生掌握教材內容提供了足夠的支撐條件。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滿堂灌”或者“滿堂問”、牽著學生鼻子走的現象得以減少。這樣既符合課改精神,又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學生在寬松的科學活動氣氛中,有更多的自主思考、練習操作、質疑討論、對話交流時間。學生不僅可以獲取知識、重組知識、建構知識,還可以通過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間的對話,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事實上,目前的科學教材決不是完美無缺、白璧無瑕的,如果教師把教材當作“圣經”來講解,學生只能盲目接受,不會自主學習。而現在由老師引導,學生自主開展科學活動,敢于超越教材的精神,是在以前的課堂教學中看不到的,也使學生在對教材進行深入的智力加工過程中學會了學習,也正是我們所期望的學生所具備的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學習品質。
二、學生在科學活動中培養了學習科學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而“科學課實驗園”所開展的科學探究活動,反過來又培養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在過去,教室作為老師教學生學習的場所,課本成為學習知識的載體。學生沒有經歷,沒有體驗,更不要說走出教室,走出課堂,這樣學生對自然科學教學淡然無味,失去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F在小學科學教材雖然要求學生親身去經歷、去體驗、去認識、去觀察、去探究周圍的事物,但往往因條件的制約,許多教師也只能照本宣科,引導學生憑空想象。如鳳仙花的生長變化,開花結果。因為學校沒有鳳仙花,學生也采摘不到鳳仙花,只能看圖片、看書本。像油菜花的花蕾、花瓣、雄蕊、雌蕊、萼片又從何觀察。現在,我們校園內有了“科學課實驗園”,我們又成立了“科學興趣小組”。許多東西擺在學生的面前。平常的養殖活動,上課時的觀察活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熱情。許多學生以參加“科學興趣小組”為榮,以進入“實驗園”為樂,真正培養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三、學生在科學探究學習中科學探究意識、方法、能力和品質得到初步的鍛煉和養成
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接受現成的知識。但是,“主要”不是“唯一”;按照課程改革的要求,應當重視學生對未知領域的學習,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意識、方法、能力和品質。當然,學生的“未知領域”不能完全等同于成年人甚至是科學家的“未知領域”,我們也并不要求學生的探究具有科學家那樣的探究價值,只是希望和要求學生能夠經歷類似科學家那樣的學習過程。我們的科學課實驗園所開展的科學探究活動,恰恰滿足了學生探究“未知領域”的欲望。
這樣的學習過程有的是與教材教學相結合的,例如,我們講到“造紙”“指南針”都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搜集資料、從電腦查找資料,這是科學探究中的基本方法。在科學教學中,探究實驗,更是學生探究未知領域的常用方法。例如,蠶的一生生長發育,如果沒有實驗園對蠶的飼養,對蠶的長期持久的觀察,并做實時的記錄,學生就很難獲得感性認識。反之,通過學生的飼養觀察,就進一步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欲望。
四、學生在科學活動學習中不僅發展了認知能力,而且提高了科學素養
學生的發展是在他們自主性的學習活動中整體性、一體化實現的,但是不同的學習內容會對學生的發展產生不同影響。在科學的學習活動中,學生學習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還包括整個自然、整個社會。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不僅可以獲得認知能力,還可以提高科學素養。例如,我們依托科學課實驗園,也按學習內容,走出校門。組織學生對環境進行調查,通過對環境污染的調查,使學生認識到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責任意識。通過制作太陽能教具,使學生了解太陽能的工作原理,提高了學生的科學認知水平,進而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