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志烽
摘 要:在小學課堂教育的過程當中,應當將教育的注重點放在學生數學興趣的培養上面,學生數學思維習慣的養成對于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起著至關重要的關鍵作用,要做到培養數學思維和興趣的同步性,數學興趣的培養在其中起到了核心和關鍵的作用。興趣培養與數學思維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只有在二者綜合運用的基礎上才能夠最大限度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效率,使得學生的學習思維得到擴展和延伸,維持其對學習的好奇心,在發現問題的過程當中解決問題,在培養興趣的同時也能夠改變學生傳統固有的數學思維模式。
關鍵詞:思維;興趣;小學數學
在數學教學過程當中,培養思維與興趣是重中之重。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進行教學,改變傳統教學當中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教師在充分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主體性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思維觀念進行指導教學,只有在結合具體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才能夠使得學生的興趣得到最大限度上的激發和創造。據相關心理研究報告顯示,興趣能夠活躍大腦組織,使其釋放出利于事物的要素。興趣和思維之間的關系可謂是相輔相成,興趣能夠轉變思維方向,在學生對小學數學產生興趣的基礎上,轉變思維的時間就會有效縮短,使得小學生能夠更加明確自身學習的目標,優化學習效果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
一、觀察和興趣
觀察能力是學習能力的重要構成要素,也是其基礎和保障。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當中應當對學生強調觀察能力的重要性,使其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到多觀察,多運用思維去想象,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得小學生的創造能力得到極大程度的激發和創造。學生在觀察和思考的過程當中,教師應當對學生的思維動態進行實時的把握和了解,學生一旦出現認知偏差的狀況,教師應當給予其正確的引導。“透過現象看本質”是每個學生都應該掌握的學習思維,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了解其中的隱性含義。教師也應當加強對自身教學方式的優化和改善,科學、合理地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優化學習效果。
二、在直觀教學中激發興趣
直觀教學能夠直接、便捷地表達出教師自身的觀點,能夠向學生表達出該問題存在的因素以及解決對策,使得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小學生其本身的特性就是活潑好動,理解事情的層面也并不透徹,因此采取直觀教學的方式相較于其他教學模式來說更加適合小學生的理解,學生只有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之上,才能夠體會到數學教學當中的樂趣,對于小學生興趣的培養提供了很大的便捷。
三、操作與動手能力的培養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們的手指尖上。”在我們身邊的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驗證了這句話,就像我們平時的數學教學過程中,利用學生自己動手測量身高的活動,來引導學生學會各種長度單位的概念和它們之間的換算,使學生懂得這些相對抽象的概念性問題;我們也能把常用的不同物體拿來稱重,幫助學生理解重量單位之間的關系、區別和換算;還可以讓他們自己動手制作形狀不一的紙板,來學習各個不同的幾何圖形之間的關系和面積的計算方法。
以上我們對于小學數學教學進行綜合的探討,主要探究的就是如何能夠使小學生保持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及如何轉變自身固有的思維方式。讓學生能夠保持對事物的熱情和好奇心,善于發現問題,結合自身固有條件去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其會動腦思考,擴展自身的思維,接下來,我們將主要針對思維方式進行集中探討。
(一)啟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同一個數學題學生在理解的過程當中由于個體差異性往往會延伸出許多不同的想法,理解層面也會有一定的差異。針對這種狀況,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時,就應該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采用便于大眾理解的解題方式去進行教學。解題時結合圖像或者是實物進行指導,利于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和提升。使用這種舉例分析的教學方式,能夠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二)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教師其自身的文化底蘊對于整體教學質量來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充分掌握教材當中的基礎知識以及解題技巧。只有在理論知識充足的前提條件之下,才能夠掌握學習數學的精髓。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當鼓勵、引導學生采用綜合的數學思維模式解決生活當中的困難,既能夠解決問題,也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層次理解。采用該種學以致用的方式,讓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事物、觀察事物。在觀察事物的過程當中,學生能夠通過解決問題的方式提升自身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使得自身的數學思維得到擴展和延伸。
在本文當中,我們主要結合小學數學思維模式和興趣的一致性展開調查和分析,并在文中提出對策和建議,并為其提供理論依據,為小學數學教學做出突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解書.小學數學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的結構及特征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13.
[2]朱敏.電腦游戲對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