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素清
摘 要: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什么樣的學生,將導致以后出現什么樣的社會,發展成什么樣的國家。只有社會傳遞更多的正能量,培養更多有責任心、有擔當感、有實干精神,能做好正確的事的人,社會才能更加和諧、更加持續地發展下去。
關鍵詞:新時期;德育;實踐;策略
一、新時期學生德育現狀
1.價值觀念混亂,價值取向功利化
部分學生的人生目標不明確,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他們有的都是功利的價值占據支配行為的大腦,他們把功利的價值放在首位,滿腦充斥的是功利,對他有利的事情就關注和參與,反之,漠然。他們忽視了精神的價值,對于真理、美和正義不當一回事,是“我行我素的一代”。
2.文明禮儀表面化,衛生自理能力差
很多學生在校內和校外完全不一樣,在學校,有老師的監督,勉強還能尊重老師,見了老師能主動打招呼、問好;但是到了校外,學生看到老師則會躲貓貓。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學校有管理制度,不尊重老師,違反校規要扣分,導致全班分數低,怕遭同學責罵,所以規矩。但是到了校外,不存在扣分,所以能躲就躲。現在的學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家長關注的是學生的分數,其他事情都可以幫學生包辦,導致很多學生不會做簡單的家務,也不會洗自己的衣服,甚至很多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還要父母幫忙洗澡。讓他們做一點事情,總是在這或在那出現這樣那樣的狀況,導致很多家長不敢讓學生做家務或搞衛生,這是“低能的一代”。
3.心理品質低,學習能力差
現代的小學生根本沒有經歷過挫折教育,抗挫能力差,學習不思進取,缺乏學習目標及學習動力,自我約束力不夠,甚至一不順心就離校出走。細心的班主任就會發現:一些后進生,特別是沒有任何特長的學生,常常表現出孤獨、羞怯、說話吞吞吐吐、言不成句、詞不達意,有的甚至出現了破罐子破摔——干脆什么都不干,書不讀,活動也懶得參加,這就是自卑心理。上課提問的學生沒有了,課余向教師質疑的越來越少了,考試得滿分的也近乎沒有了,抄襲作業的現象多了,教師批評就掉眼淚,甚至產生輕生念頭,更有甚者以死威懾老師,導致老師不敢嚴加管教,家長也束手無策。這一切只能說明學生在放棄疑難,逃避困難,缺少戰勝困難的勇力和信心,甚至遇到挫折后感到壓抑、想不開——意志薄弱、感情脆弱,這是“碰瓷的一代”。
二、新時期影響德育的因素
1.學校德育工作形式化
很多學校進行德育工作的時候,往往出現形式化的現象。這種形式化的主要表現就是對德育工作不夠重視,學校對學生開展的很多專題活動如“愛國情感”“團結互助”“誠實守信”“自由平等”“公平正義”“安全教育”等專題都是只有形式,沒有針對性。另外,德育內容的僵化和單一化,使得德育工作失去了活力的源泉。對學生的德性養成、人格培養、情感心理教育等各方面關注得不夠。教師對僵化不變的德育內容產生了厭倦感,在德育教學工作中,成為一種教條主義的灌輸。
2.網絡信息內容復雜化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對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在已經步入信息化社會的今天“上網”已經成為一種時尚,無論是電腦,還是手機或是iPad,都可以輕易地進行無線上網。而在龐大的網民群體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還在逐步增多。
3.家長教育形式單一化
孩子就像一片未開發的田地,你可以在上面隨意播種,但是每片土地都有適合其生長的作物。而現在的家庭教育形式往往是單一的,最關心的是學生的成績,關心的是孩子能否進入一所好小學,一所好中學,一所好大學,找一份好工作,而忽略了孩子的個性和需要。也忘記告訴孩子紀律、尊重和責任的重要性,而家長也沒有與學校和老師有一個持續良好的溝通,了解孩子們在學校的進步,出席孩子的校園活動等,家長往往忽略了應該幫助孩子樹立和增強自信心。
三、新時期如何開展德育工作
1.德育為首,齊抓共管
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居于首要的地位。在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德育的外延擴大了,德育與其他各項教育活動的聯系更密切了,但如果缺乏明確的指導思想,把素質教育單純地理解為搞一些活動,進而用這種所謂的“素質教育”取代小學德育工作,那么,小學德育就有可能被淡化。一所小學的德育工作開展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小學的德育氛圍,體現廣大教職工是否都具有強烈的德育意識,是否自覺地努力成為一名德育工作者。
2.合理開發德育資源
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建設直接關系著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關系著家庭的幸福,也關系著祖國的未來。只有社會、家庭、學校三者有機結合,形成有效的德育資源體系,才能創建良好的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環境。一是重視社會大課堂的作用。積極發揮社會這個大課堂的作用,通過積極配合當地政府、社區、公安部門凈化校園周邊環境,努力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有利的社會環境。二是重視家庭教育。定期召開家長會傳達學校的各種教育理念和方法,舉辦家長培訓班提高家長的基本素質,不定時進行家訪,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同家長交換有關學生培養方面的意見,增強家長對孩子培養緊迫感、培養家長的教育觀念,讓家長充分認識自己對孩子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三是切實發揮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定期開展教師會(尤其是班主任教師會)了解學校學生的主要思想狀況,對學生的主要思想狀況進行分析,研究出合理、必要的解決方法,采用各種活動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另外,組織教師學習優秀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案例,提高教師的觀察、分析、處理學生思想道德方面問題的能力。學校不僅要為學生傳授生命教育及科學文化的知識,同時還要發揮學校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建設主陣地、主渠道的作用。
3.針對學生的自身原因提出的對策
有學者從未成年自身原因方面進行研究,認為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堅持多種方法并行,從心理、行動、知識等各方面加強對他們的引導和教育,使他們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一是要加強學生的法制教育,使學生能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要定期聘請公安干警、法官到學校,為學生講解有關法律的知識,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讓學生產生一定的法律約束力,增強學生自身的法律保護能力。二是加強實踐活動教育,在實踐活動中自我教育。積極開展各種愛國主義活動,通過唱紅歌、經典誦讀等方式在活動中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多開展球類及田徑運動會,在集體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提高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形成良好的精神追求。三是加強學生意識教育,明確學生的責任與義務。為學生講時代英雄的故事,如我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明白作為學生自己當前的責任和義務都是什么,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四是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堅持每學期請心理健康專家到學校講解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針對學生的具體心理特征,特別是學生的一些煩惱進行有效的干預,教給學生有效的減壓方法,使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
總之,德育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作,不僅是學校的事,也不只是社會的事,也不只是家庭的事,而是學校、社會、家庭共同應承擔的責任,只有大家形成合力,才能把德育工作做好。
參考文獻:
金娥蘭.有效引導“屢犯錯誤”學生之策[J].班主任之友,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