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丕祿
摘 要:小學階段是學生價值觀和道德觀念形成的基礎階段。因此,老師在注重教學管理的同時,還應該加強對學生德育工作管理的開展。在培養的過程中,小學班主任作為開展德育工作的組織者,應該積極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從小學班主任角度結合相關的經驗,提出幾點關于強化德育管理工作的策略,提高小學德育管理工作的質量。
關鍵詞:小學;德育工作;實施建議
隨著教育強國理念的提出,教育部明確規定:每位學生都應該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小學教育作為教育的基礎,更應該注重德育工作的實施,為培養全面發展型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和基本方向,為此每一位班主任應該積極地制定相關發展策略,以培養學生德育為基本目標,切實提高德育管理的質量。
一、小學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內容
1.心理教育
小學階段班主任開展德育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內容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目前教育環境充斥著不良教育因素,比如校園暴力和校園傷害等事件,究其原因是學校的心理管理工作不到位,為了預防這類事件的發生,就要開展心理教育,確保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2.專業知識教育
德育管理中對育的要求符合我國基礎教育的培養目標,以培養學生成為“四有少年”為宗旨,在德育管理中德育的實施者主要為班主任,并且由于德育管理工作是一個長期性工作,這就要求每位班主任需要持久付出,不斷地鞏固德育工作的效果。
二、現有德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德育行動指南抽象化
目前我國實施德育管理工作的指南文件是《小學生日常行為準則》(簡稱《準則》),《準則》中全面的規定德育工作的主體、主要內容、目標、原則及策略等,整體來看《準則》較為詳盡全面地規定德育工作的內容,但是班主任在具體實施的時候出現了不確定準則的具體含義,即我國規定的準則存在抽象化傾向,因此,班主任在開展德育管理工作的時候缺乏具體執行的方向,直接增加了班主任的工作難度。
2.學校與家庭銜接不足
學校是學生德育的引導者,而家庭才是學生德育的塑造者,因此,為了保證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性,需要家庭和老師有效地銜接。但是在實際過程中,家庭過度以孩子為中心,缺乏有效的管理策略。與此同時,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家庭會過分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對于德育方面的內容只設定了一定界限。比如從道德和法律方面,家庭只給予學生大概的方向,具體的內容并不做要求,這樣的家庭教育嚴重阻礙小學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實施。
3.德育管理機構結構單一
我國德育工作的中心是學校,與國外德育機構管理相比結構比較單一,在國外和學校相配合的管理機構有社會公益、社區、社團和困難家庭等,根本原因是學校德育實踐活動較少,以基本的規章制度強化學生的德育工作,班主任在實施過程中缺乏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導致學生不能切實感覺到德育的重要性。
三、有效實施德育管理工作的建議
1.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
僅僅通過思想品德課程對學生德育的方式已經與現代化德育管理目標相背離,應從以下兩方面解決:一方面可以通過與社區或者公益組織建立合作,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公益勞動的行為。這兩個措施從可實施的角度來看,第二個更加有利于老師開展工作。把德育融入生活中、實踐中和勞動中,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而且有助于學生做到知、情、意、行相統一,明白和了解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
2.制定行之有效的行動指南
每個學校的基本情況和教育情況相差很多,因此,在制定德育工作管理指南時,應根據《準則》的基本要求進行適當的改變,對《準則》抽象的內容進行詳細的解釋,解釋的工作可以通過組織討論會的方式,把班主任之間不同的意見進行整合,制定出符合自己學校學生德育發展的行動指南,保證德育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3.德育管理工作融入不同的學科中
德育培養不僅是語文學科的基本內容,還要把德育融入各個學科中,這就要求班主任處理好科學知識和德育素質之間的關系,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德育管理工作的開展,帶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結合不同學科的特點開展德育工作。
4.建立家庭學校的銜接機制
家庭是學生德育的重要場所,因此為了更好地開展學生德育工作,班主任就要積極與學生家庭聯系,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變化歷程,為有效管理奠定基礎。在實踐過程中班主任積極建立學校和家庭之間的橋梁,定期召開班會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基本狀況,班主任也可以定期家訪。
總之,小學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任重而道遠,德育管理過程中需要學校、社會和家庭多方面的支持,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萇虹.基于勝任力的小學骨干班主任培訓需求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