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光銀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人民教師總是被賦予崇高的使命,承擔起教書育人的重任。那么,新時期如何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綜合素質?本文結合福建省尤溪縣東城中心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工作談幾點看法。
一、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
1. 學師德規范,強理論內涵。我校定時、定點組織全校教師學習政治理論、時事報告,學習相關教育法律法規、師德行為規范,學習“感動中國”“最美教師”等先進事跡,開展“學典型,趕先進”的師德教育實踐活動,讓教師深刻領會教育在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和戰略地位,增強教師的職業光榮感、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2. 踐師德行為,揚社會正氣。我校通過多種途徑推動教師踐行高尚師德。如開展“微笑做教師”活動。教師帶著好心情進校園、進課堂,做到微笑面對學生,微笑面對家長,微笑面對同事。再如開展“百師訪千家”活動。全體教師零距離走進社區、走進學生家庭,貼近學生心靈,使學生和家長感受到教師的關愛,拉近彼此間的距離,用心溝通,樹立良好的師德形象。
3. 評師德楷模,樹先進典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學習、踐行師德行為的過程中,我校適時挖掘、歸納、提煉師德典型的真案例、真事跡,通過開展班主任經驗交流會、“師德演講”和“師德標兵評選”等活動,積極樹立身邊的師德典型,深度挖掘教師身上的閃光點,在輿論導向上,大力宣揚身邊師德典型教師的真事跡,展現學校師德建設新風貌,以身邊人、身邊事影響身邊人,促使高尚的師德在校園內變得可親、可近、可學。
二、提升教師執業素質,塑造專業化教師團隊
1. 更新教育理念,明確角色定位。一位合格的教師必須熱愛學生,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具備符合時代特征的教育觀、學生觀、世界觀,以學生為本,做到立德樹人。教師是一名教育者,更是一名學習者,只有明確角色定位,才能自覺優化知識結構,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整體素質,滿足現代教育的要求。
2. 精深專業知識,提高教學效率。教師職業承擔著文化傳承和知識傳播的雙重使命。要引導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我校利用校本教研、校本培訓等方式,開展全體教師業務通識培訓、學科教研組研討、專項技能提升培訓與考核等。在新知識爆炸式發展時代,特別是網絡教育的大力興起,學生掌握知識的渠道無限擴大,這就更要求教師要不斷地拓寬知識面,真正成為文化的傳承者、知識的傳播者和學生求知的引導者。只有這樣,教師在教學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3. 提升專業素養,踐行減負增效。首先是提升教學能力。在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層面,我校通過多種形式的“崗位大練兵”,鼓勵教師積極實踐、勇于創新,熟練掌握學科教學技能,努力成為教學上的行家里手,逐步形成自身的教學風格。其次是提升科研能力。我校組織教師積極參加教改和教研工作,立足課堂教學實際,開展課題研究與實踐。同時,大力支持教師將優秀的研究成果應用于教學實踐,不斷提升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第三是提升反思能力。反思是提升教師執業素質的關鍵,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我校鼓勵教師結合教學實踐撰寫教育敘事,并將優秀作品匯編出版,將教師反思行為作為專業化能力提升的關鍵。
三、創新常規管理模式,構建長效機制保障
1. 機制創建助力教師成長。一是優化教師評價制度。我校創設有利條件提高優秀教師的福利待遇和職業榮譽感,如在派出進修與培訓、科研立項、職稱評聘與晉級、績效工作考核、干部提拔任用、年度評優評先等方面學科帶頭人或骨干教師在同等條件下予以優先考慮,在全校范圍內營造一種良好的評價和用人導向機制。二是優化教師成長檔案。抓緊年輕教師“1358”培養工程,即一年入門、三年合格、五年成熟、八年骨干;抓實中青年教師師德和專業發展雙提升工程;抓牢老教師示范引領“傳幫帶”工程。通過抓住教師專業發展的不同階段上的時間節點,有針對性地提出要求,細分管理,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2. 搭建平臺促進教師成長。首先是網絡平臺。我校充分利用國培、海西教育、校園微信教研等平臺,鼓勵教師參加培訓,提高自身業務技能。其次是展示平臺。依托校園網站、教學比武、教師技能大賽、教學基本功訓練與展示、課題研究、論文撰寫、案例編寫、微信教研等活動,為教師開辟互動、交流、研討的渠道,提供展示才華的舞臺。第三是交流平臺。健全校本教研制度,通過邀請名師到校講學、外聘專家進校指導、派出教師跟崗學習等形式,扎實開展教學研討,不斷拓寬教師的文化和知識視野。第四是教研平臺。鼓勵教師積極開展敘事研究,形成問題即課題意識,推動教師申報各級課題,創建學校“名師工作室”,為教師開展課題研究提供保障。引導教師不忘初心,在追尋教育足跡的路上繼續前行,樹立教師開展教學研究的信心,養成及時總結歸納的習慣,從根本上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
四、新時期教師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1. 教育均衡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偏遠鄉村教師留守意愿不高,城鎮教師交流動力不足,城鄉交流實效不強。提升教師職業吸引力,特別是鄉村教師職業吸引力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探索有利于優秀人才“進得來”的激勵機制,也要創造有利于農村教師“留得住”的機會結構。
2. 男女比例失調,中小學教師中難覓男兒身。男教師逃離中小學引關注。調查發現,掙得少、社會認同感低等是男教師逃離中小學校的主要原因。由此,間接導致中小學男生的女性化傾向,應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特別是二孩政策放開后,中小學校女教師較多,她們的生育意愿與學校穩定的教學秩序也出現沖突。如何穩定正常教學秩序?提高教師待遇及職業吸引力,大力引進男教師是關鍵。
3. 職稱制度改革,未能讓優秀教師脫穎而出。近年來,教師職稱評審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如中小學教師職稱指標不足,許多達到條件的教師沒有參評機會;評上高級職稱的教師已到職稱“天花板”;年輕教師因指標限制,職稱低待遇差等,都影響了這些教師的積極性。職稱制度改革試點多年,如何切實有效地發揮職稱制度的作用,調動全體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應該引起教育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時代在發展,呼吁教育的全面變革。只有不斷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從師德師風、執業素質、管理機制等方面全方位進行改革落實,才能全面、真正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最終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尤溪縣東城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朱蘊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