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雷
【摘要】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進行信息化教學具有它的可行性,它的理論基礎是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進行信息化教學具有它的必然性,將信息技術發展成果融入教學系統各要素符合當今時代特征;信息化的深度應用將為信息時代的“教”和“學”帶來“雙重革命”;信息技術支持下的現代化教育,勢必走向信息化,即所謂信息化教育或教育信息化。
【關鍵詞】信息技術 課堂教學 深度融合 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8-0044-02
自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以原子技術、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等的應用為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對經濟、政治、軍事、科技和教育等各領域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當前世界各國在推進教育改革的進程中都把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作為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
筆者認為,以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在實踐中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在學科建設方面要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共享優質教學資源;二是在課堂教學方面要通過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創設信息化教學環境和學習環境,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從而實現教學目標綜合化、教學內容問題化、教學過程探究化、教學活動(或資源)網絡化、教學方法多樣化、教育(教學)技術現代化和教學評價信息化。其中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關鍵切入點和突破口,是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標志。
一、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實施信息化(或網絡化)教學的可行性
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實現信息化教學和學習的理論基礎是認知主義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
認知主義理論代表人物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極力提倡使用發現法。
1.布魯納強調學習過程。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索者,教師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一大堆現成的知識。可見,學習的重點不是記住老師和教科書上所講的內容,而是要學生親自參與建立該學科的知識體系的過程。所以,學生不是被動的、消極的知識接受者,而是主動的、積極的知識探究者。
2.布魯納強調直覺思維。他認為,直覺思維的本質是映像或圖像性的,它的形成過程不是靠言語信息,尤其不靠教師指示性的語言文字。它與分析思維不同,不根據規定好的步驟,而采取躍進、越級和走捷徑的方式來思維。所以教師與其指示學生做,不如讓學生自己試著做,邊做邊思考。
3.布魯納強調內在動機。他重視形成學生的內部動機,或把外部動機轉化成內部動機。在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信息化教學環境和學習環境下,通過網絡交流、討論、探究活動有利于激勵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驅使,對探究未知的結果表現出興趣。在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信息化教學環境和學習環境下,開展學生自主學習、組內組間合作學習、網上查閱資料討論交流,有助于學生形成內部動機。
4.布魯納強調信息提取。他認為,人類記憶的首要問題不是儲存,而是提取。提取信息的關鍵在于如何組織信息,知道信息儲存在哪里和怎樣才能提取信息。在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信息化教學環境下,教學過程探究化,教學活動(或資源)網絡化,讓學生親自參加發現事物的活動,他們必然會用一定方式對網絡資源加以組織、提取,從而對記憶具有最好的效果。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幫助,如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交流、借鑒利用其它必要的信息等,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得的,它要求的學習環境應當包括情境、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四個部分。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作用,利用情境、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
所以,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創設信息化教學環境,實現信息化教學和學習,有其理論支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二、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實現信息化教學的必然性
1.將信息技術發展成果融入教學系統各要素符合當今時代特征
由第三次科技革命引發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和互聯網的創新、融合與運用,從而導致工業、產業乃至社會各領域發生的重大變革,專家將之界定為第三次工業革命,核心是數字化革命(或稱之為信息化革命)。那么,教育該如何應對第三次工業革命?
第三次工業革命需要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創新型人才,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應該吸取錯失前兩次工業革命的慘痛教訓,抓住這次全球變革鍥機,培養出適應第三次工業革命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高端創新型人才不同于普通勞動者,不僅要有多學科的知識結構,還應該具備互聯網信息技術與多學科的整合、融合與開發能力。高素質的技能型勞動者不僅是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勞動者,而且應該是能夠在互聯網信息技術平臺上靈活運用各種技術的勞動者。所以,在教學系統各要素中融入信息技術發展最新成果是當務之急。
2.信息技術的深度應用,必將為信息時代的“教”和“學”帶來“雙重革命”
當今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對教育的影響不僅表現在新技術與手段的運用上,更表現在為教育的發展帶來新的理念和動力,使教學內容、方法、模式和學習方式發生深刻變革。
人類已經進入了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量激增,知識老化速度加快,大量的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出現,在這樣的時代里,很多信息或知識來不及也不需要裝進大腦里,和別人競爭的優勢應該是如何提高有效獲取知識的能力。因此,傳統的灌輸知識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其意義顯得越來越小,而探究性學習方式的建立才是最重要的。比爾.蓋茨在《未來之路》一書中寫道:“未來社會屬于那些具有收集信息、選擇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能力的人”。將信息技術融入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逐步改變原有的教育教學過程與模式,實現從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向以能力素質培養為主的教學方式的轉變,實現從接受式學習方式向探究式學習方式轉變,選擇最優質的教育資源,進一步突破傳統教學活動的時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學的效率和質量,這是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根本任務。
3.教育信息化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鄧小平說:“教育要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我國要實現教育現代化,必須選擇教育信息化的道路。
教育信息化已成國際化的趨勢。早在2012年北京大學副教授陳江的MooCs(“慕課”,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電子線路”在edx平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美國哈佛大學創建的在線課程平臺)正式開課1月后,就有4000多人注冊學習。
愛爾蘭國際遠程教育資源專家德斯蒙德·基更教授說:“隨著無線網絡取代有線網絡,越來越多的學生不再使用筆記本和臺式電腦進行在線學習,而應該使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進行移動學習。”
日本政府高度重視移動學習,旨在把日本發展成一個“泛在學習”的社會,使人們廣泛使用移動設備來提高福利和進行終身學習。
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說:“國際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非常迅猛,對我國教育的革命性影響正日益顯現,這值得我們在國家戰略層面上進行深入思考”。
三、結語
人類將全面進入信息化時代,教育正面臨迅速到來的信息化浪潮。我們必須主動適應這一發展趨勢,加快推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進程,搶占未來教育發展的戰略制高點,這是我國教育發展的戰略選擇,也是實現我國教育現代化宏偉目標不可或缺的動力和支撐。
參考文獻:
[1]《教育如何應對第三次工業革命》 汪瑞林.2013年3月.
[2]《未來之路》比爾·蓋茨.
[3]《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學方式的變革》李鳳來. 2014年.
[4]《信息技術如何促進教育變革》俞水 .2013年11月.
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6]GHB0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