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飛
摘 要: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專業技術能力強的創新型人才,大量的優秀人才來源于全國各大高校,各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堅持產教結合的發展思路,積極構建科學有效的教學體系,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積極向上的思維模式以及專業的實踐能力,從而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高職院校;創新創業;能力分析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3-0115-02
高職院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在培養學生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還需要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學校要經常組織學生開展校外實習和基礎知識,拓展豐富學生的實踐操作經驗,讓學生畢業后具備一技之長,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去建設祖國,讓自己成為社會需要的高端技術人才。
一、高職院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實際背景
在2016年3月,中國教育部出臺了一部關于《全球創業觀察中國報告:創業環境與政策》在北京大學科技館發布。此份報告是多名技術專家通過多年的調查走訪,通過對近千名大學生的調查分析,最終以報告的形式向人們展出,其主要內容是分析了近幾年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向和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大學生的就業情況和就業質量,以及大學生創業問題的情況進行系統性的研究。研究發現,我國的創業人數每年都在增加,今年具備創業能力的人數在52%(去年為48%),同往年的數據比較發現,創業人數在不斷增加,但是與創業有關的教育和培訓卻很少,這就導致了創業成功率的下降,從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速率。面對如此不利形勢,高等教育需要加強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以適應世界經濟發展的格局,提高全民創業的成功率。這就要求各高等院校要重視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和創業知識宣傳,打破傳統的教育觀念,利用科學有效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在文理科學生的教育過程中需要采用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增強自己的創業意識,為自己的創業夢想而努力奮斗。在2016年6月份的光明日報中刊登了這樣一篇報道,題目為《2016年中國大學生畢業生就業報告》,其中指出2015年大學生畢業的自主創業率為3.4%,2014年為2.8%,較去年提升了0.6個百分點,相比2013年(2.3%)更是提升了1.1個百分點。其中,2015年本科生的創業率為1.8%,高職專科生的創業率為2.5%,高職專科學生畢業的創業率要遠遠高于本科生。從這幾組數據可以看出,近幾年大學生創業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趨勢,大學生的創業率每年都在穩步上升。其中,高職專科學生的創業率要遠遠高于本科生,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由于高職專科學生的學歷限制,畢業后其與本科生在求職過程中完全沒有優勢,因此大部分高職專科學生都無法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因此被迫只能自主創業,謀求發展;另一方面,高職專科學生的思維方式與本科生具有一定的差別,其思維活躍,不愿意局限于打工者的定位方式,因此想利用自己身上的一技之長開展自主創業。
但是,從近兩年的實際現狀觀察,高職專科學生的創業成功率要遠遠低于本科生。所以,提升高職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非常重要,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過程中要積極探索和發現,需要構建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和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
二、地區經濟發展對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優勢
1.轉變人才培養的思想觀念。培養優秀人才一定需要具備科學的培養方法,其決定著人才的發展方向和思維方式,同時也是人才培養工作的基礎。地方高職院校屬于地方政府直接管理,培養人才的直接目的就是為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這是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區域經濟和人才培養之間的必然關系。所以,各高職院校要以謀求地區經濟發展為目的,社會需求為主要發展思路,積極轉變人才培養模式,采用科學的方法加強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學校積極探索地區經濟發展的方向,尋找地區經濟發展的薄弱點,有針對性地將其融入到人才培養方法中去,讓培養出來的人才符合社會的發展需要。同時,也有助于地區經濟發展,讓學生在建設地區經濟的過程中豐富自己的知識和經驗。
2.優化完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向。一個地區經濟要想取得跨越性的發展就需要大批創新創業型人才作為支撐,這樣才能加快本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使地區經濟發展彰顯區位特色,有助于產業結構的升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職院校是人才培養的搖籃,也是學生學習知識掌握專業技能的理想場所,因此,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走出一條符合地區特色的發展道路。各高職院校在開展教育工作的過程中,要加大同地方政府和企業的交流力度,清楚地了解到地區經濟發展的核心,有助于對教學方向和模式及時做好優化和完善,培養社會有用的專業創新創業型人才。
三、高職院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主要思路
1.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在開展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初期,一定要科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教師應該要讓學生明白,在學校學習專業知識并不是為了畢業后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得到很高的薪水;學習專業知識是對我們自身各項能力的提升,和豐富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學習的最終目的。高職院校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注重學生專業技能知識的培養,而忽略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因為只有具備良好的創新能力,才能讓自己具備豐富的思維能力和敏銳的觀察力,提升自己的社會責任感。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轉變思想觀念,創新創業學習是學生思想認識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從而努力學習,不恥下問。同時,教師也應該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認真負責,要幫助和監督每一名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定期與學生交流互動,對學生做針對性的指導。
2.了解本地區經濟發展現狀創建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體系。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方向常常會受到本地區經濟發展的限制,其中存在一定的聯系。學校在構建人才培養模式時需要首先考慮本地區的經濟發展現狀和產業結構的規劃等等,需要及時對本地區經濟發展的狀況進行調查和分析。伴隨著本地區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方式就會發生一些變化,學校在了解到社會需求發生變化后,要及時對學校專業和課程設置做到科學調整,以適應地區經濟發展的潮流。教育模式要不斷進行改革,這是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基礎。因為社會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都有一定的差別,所以在教育方式上不同專業的教育核心點也應該不同。遵照我們目前對創新創業型教育的一般方法,大多數院校都是以開展學生創新設計比賽和創新技能比拼等方式進行教學。因此,創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落腳點應該是給學生提供學習兩個課堂,第一課堂就是讓學生從課堂教學中養成自主創新研究的好習慣;第二課堂就是要鼓勵學生走出校外,通過參加一系列的校外活動來豐富自己的創新創業知識,拓展自己的創新創業思維。開展第一課堂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學校可以開設與創新創業有關的課程或活動,例如大學生就業生涯規劃、大學生就業指導講座以及大學生創新知識競賽等等。通過這些活動可以讓學生潛移默化地養成自主探究式學習的好習慣,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豐富學生的社會經驗。開展第二課堂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積累創業經驗。學校每學期都要組織學生走出校外,去一些企業單位進行定崗實習,通過定崗實習,學生可以在工作中鍛煉自己的毅力和養成吃苦耐勞的性格,有助于積累更多的創業經驗,從而在未來的創業過程中能保持高度的自信心和踏實苦干的創業態度,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和不斷的創新創造出屬于自己的事業。
3.理解區位競爭優勢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之間必然聯系。伴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和金融危機的影響,一個企業要想實現持續性的發展,必須要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和優秀的管理人才。因此,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也是現代社會的迫切需要。創新創業型人才需要具備豐富的基礎知識和熟練的實踐操作能力以及敏銳的洞察力,這是現代社會對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完美解釋。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速度取決于創新創業人才的數量,哪個地區擁有人才的數量越多,那么這個地區的經濟就會獲得飛速的發展,城市的各項基礎設施就相對完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會穩步提高。所以說,區位經濟的發展與創新創業人才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簡言之可以理解為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的核心主要依靠創新創業人才的奉獻。
4.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為創業工作提供基礎保障。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并不是學校一個部門的責任,更應該是國家政府的責任。因此,在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過程中,各地政府應該加大扶持力度,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勵。一方面,政府可以出臺相應的政策,可以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業平臺和創業渠道,解決大學生創業過程中的資金、市場、貨源等一系列問題。另一方面,各級地方政府應該對回家創業的大學生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政府可以每年從財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作為大學生創業補貼的經費;同時還可以對創業成功的大學生給予一定的創業獎金和稅務方面的優惠,這樣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大學生完成自主創業,提升創業的成功率。
四、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各級政府、學校部門一定要重視此項工作;高職院校要構建科學的教育體系,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和明確教學思路,盡快實現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 夏建輝.試論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與提升機制[J].文教資料,2016,(24).
[2] 金雙,穆雪梅.“雙導師+工作室”教學模式對服裝設計專業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J].山海經,2016,(12).
[3] 曾祥龍.淺談高職院校學生崗位創新創業能力的實踐與培養[J].才智,2016,(24).
[4] 沈燕.高職院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6,(8).
[責任編輯 劉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