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波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物流行業在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各行各業的發展都離不開物流環節。因此,社會對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漸擴大。高校作為物流管理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需要以市場的實際需求為導向,制定人才培養模式,從而使其培養的學生能符合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對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其培養模式的創新途徑,以期能提升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的專業水平,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3-0119-02
隨著物流行業的不斷發展,物流企業的規模也在不斷地擴大,物流行業為社會創造的巨大利潤,使得其成為我國重要的經濟增長點。但是,我國高校在物流管理人才的培養方面,卻跟不上行業發展的腳步,許多物流管理專業的畢業生無法滿足物流企業的實際需求。因此,高校需要采取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物流管理人才。
一、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培養目標不明確
大部分高職院校在物流管理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并沒有制定明確的培養目標,也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基本以傳授理論知識為主,而不注重實踐能力的鍛煉。因此,高職院校在制訂教學計劃時,沒有以培養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為目標導向,使得教學方案沒有將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結合起來。這就導致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不明確學習的重點,在就業時找不準自己的方向,雖然理論知識扎實,但實際動手能力卻很差,用人單位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來對其進行實踐培訓,其才能為企業創造價值。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會間接地增加用人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減少企業的盈利,阻礙物流行業的發展,從而對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消極影響。比如,學習現代物流的管理目的,是要以實現客戶滿意為第一目標,并以企業整體最優為目的,通過以信息為中心來提升物流效率,改善物流效果。但是,大部分教師和學生都意識不到前兩個目的,而錯誤地認為物流管理的目的就是要規范物流過程,以降低物流成本,增加企業收入為物流管理的最終目的。這樣的培養和學習目標,對學生以后步入社會,開展物流管理工作是非常不利的。
(二)缺乏“雙師型”教師,教師專業結構不科學
目前,在我國高職院校的物流管理專業中,“雙師型”教師還比較欠缺,雖然有的院校“雙師型”教師的數量已經足夠,但是其中的部分教師是通過技能等級考試來獲取證書的,其實踐經驗并不豐富,實踐能力也比較薄弱。而事實上,是否具有豐富的企業工作經驗,是評定“雙師型”教師的重要標準之一。由此可見,真正意義上的“雙師型”教師在高職院校的物流管理中是非常缺乏的,而教師專業能力和教學水平的高低,又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在教師結構的設置中,部分教師是本校物流專業畢業的本科和研究生,這部分學生在畢業后并沒有進入到企業正式工作,而是直接留在學院工作,其空有理論專業知識,卻沒有真正的實踐經驗。在這部分教師的教育下,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的學習成果便可想而知。還有的物流管理專業教師并不是科班畢業的,有學經濟學的,也有學管理學的,雖然其在物流管理專業的理論教學中能融入一些與經濟、管理相關的知識,但在理論和實踐的專業度上終究還是比較欠缺的。
(三)物流教學與行業發展狀況不符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加上需求的多樣化與市場的一體化,物流行業的發展開始呈現新的景象。在科技進步的推動下,物流設備開始朝著智能化的方向發展,物理管理則開始向集成化轉變,現代化的物流行業已經形成完整的物流系統。在此系統中,各項技術開始制定統一的標準,資源配置也得到優化,物流效率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但是,我國大部分高校的物流管理專業教學,還局限于傳統的物流行業中,教學步伐遠遠滯后于物流行業的發展。雖然有部分高校在物流管理專業的教育中,已經融入區域經濟發展的概念,但基本都是一筆帶過,而沒有真正將物流管理與經濟發展有機的結合起來,學生難以意識到物流管理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促進作用。比如,現代物流除了提供位移外,還會在物流過程中提供便利性服務、加快反應速度服務、降低成本服務以及延伸服務等增值型服務。然而在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卻仍然將物流局限于位移的改變,而忽略增值服務也是現代物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認識傳統物流與現代物流的差異是非常必要的,現代學生學習物流知識,應以現代物流為主,否則就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途徑
(一)明確物流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任何培養模式都是以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據來進行的,在高職院校的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中,首先需要明確培養的目標,重視社會對物流管理人才的實際需求。比如,某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是“地方性、應用型、國家化”,其培養目標是“能力型、創新型、創業型”,具體到物流管理專業,其培養目標就應該是為社會培養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新時代的物流管理人才需要掌握現代化、國際化的物流管理知識,并掌握實施物流工程的方法,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并且,現代化的物流管理應用型人才,還需要具備相應的物流企業財務管理知識和信息管理知識,且基本的法律常識和金融常識也是必備的。這樣高素質的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后才能勝任交通運輸業、物流企業等相關崗位的工作。此外,以就業為導向設置人才培養目標,能促進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的可持續發展。據相關研究表明,以就業為導向在世界高職教育發達國家中已經取得顯著的成果。以就業為導向,就要求高職院校在物流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過程中,要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為重要培養目標,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物流管理綜合能力。只有以培養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為目標,才能滿足社會的真正需求,從而促使高職院校打造適合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通過校企合作的模式培養物流管理專業人才
校企合作是在企業、學校、學生三方的共同參與下進行的,通過“合作辦學、合作育人”的方式,能夠實現“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目標。高職院校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能將企業資源引入學校,能促進學生和教師的共同發展,而學生到企業進行實踐,則能在提升自身專業技能的同時,降低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為企業創造一定的利潤。并且,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高職院校的物流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能更加貼近企業的實際需求,并獲取人力資源、行業信息等多方面的資源。比如,“倉儲管理”是物流管理專業的重點知識,高職院校不太可能為學生提供倉儲管理的實訓基地,這部分教學就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的模式來完成。“倉儲”就是利用倉庫來存放、儲存未即時使用的物品的行為,而“倉儲管理”的重點在于“管理”。學生到企業實際開展倉儲管理工作,才能真正理解管理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并按照一定的管理原則來做好倉儲管理工作。并且,現代物流的倉儲管理離不開信息管理系統,在企業實習階段,學生可以掌握倉儲管理系統的操作流程。校企合作模式能達到“三贏”局面,對學校、學生和企業都是十分有利的。因此,高職院校在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應多使用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并在實踐過程中鞏固專業理論知識,從而將學生培養成為符合用人單位實際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三)重視資格證書考試
物流管理專業的就業方向較多,而不同的崗位要求從業者擁有相應的資格證書。一方面,資格證書能說明學生的專業能力;另一方面,資格證書也是學生就業的重要敲門磚。物流師職業資格證書是物流管理專業最基礎性的證書,此證書是以物流行業發展需求為導向設置的,其目的是要培養符合物流行業發展需求的專業性人才。國際貨運代理是國際物流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我國的國際貿易事務發展得比較迅速,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還應重視其他相關證書的考試。比如,國際貨運代理崗位專業證書,這是從事國際貨運代理工作需要具有的證書。目前,國際貨運代理,已經成為國際貿易中國際物流的新形式,其對國際貿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國際貨運代理行業可為貨主提供質量、費用、信息等,完全自由化的選擇,且國際貨物運輸代理公司的設立標準已經有所提高。因此,國際貨運的代理是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的重要就業方向之一。而在國際貨運代理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會涉及到報關、報檢環節,所以學生還應重視報關員、報檢員的考證。這些證書能夠促進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的就業,從而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
三、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各行各業都比較依賴于物流的作用,所以社會對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作用,而物流管理人才的培養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高職院校需要明確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方向,并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將學生培養為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從而適應現代物流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王英偉.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問題的思考[J].知識經濟,2015,(21):167-168.
[2] 何巖松,王功玲,趙欣,等.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及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5,(25):248-249.
[3] 王英偉.“龍江絲路帶”環境下物流專業人才培養構想[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8):167-168.
[4] 黃丹莉,吳林蔓,吳元佑,等.高職院校現代物流管理導論三——熟悉物流管理專業[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6,(1):150-152.
[5] 陳曉忠,陳榕利,顏漢軍,等.高職院校基于校企聯合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方式研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6,(1):83-84.
[6] 汪拓.淺析高職院校創新型物流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中國集體經濟,2016,(1):162-163.
[責任編輯 劉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