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芝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 只有讓學生讀書、體驗、感悟、內化、沉淀,慢慢地形成語感,才能讓這種語感在學生的內心發酵、升華。
【關鍵詞】語文教學 閱讀 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8-0063-02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比绾问归喿x成為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一、讓學生自主讀----個性化來自于獨立
教師指導學生直接面對文本,充分地去讀書。要善于營造一個有利于閱讀主體情緒化的“場”,使他們主動地去讀,專注地去讀,興致勃勃地去讀。學生讀書的積極性越高,其所獲就越多,其效果就越好。讀書的形式最好是個人誦讀或默讀。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我以為主要是借助語境或創設情境,將學生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相關直覺經驗提取出來,從而實現與文本言語的相似匹配與相似激活。學習朱自清的《背影》、季羨林的《永久的悔》、冰心的《荷葉——母親》、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了》,在對課文入情入境的朗讀感受中,在對精彩語段的品析揣摩中,只要朝著學生的家庭生活稍加聯系,學生便會理解血濃于水、堪比天高地厚的父母恩情。學習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在配樂朗讀、有感情朗讀、醉心朗讀的基礎上美美地品一品,用心地悟一悟,那些足以打動人心的優美語言一定會沉淀為學生的語感。我們要靜下心來思考研究學生的思想、喜好、價值追求,并把他們的思想引導更加健康的道路上來,這樣才能創建有活力的高效的語文課堂。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作用不是去代替學生分析課文,而是設置一些開放情境的問題,提供一些線索,及時對閱讀活動進行引導、點撥,使閱讀真正成為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學生在對課文進行通讀、整體感知以后,有經驗的教師往往讓學生談談自己閱讀后的感受或讀過課文后你想到了什么,這就是倡導個性化閱讀的表現。
一些好的歌詞如果能拿到課堂上來,定會激起學生心靈的震顫,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講授《鄉愁》引一引歌曲《想家的時候》的語句:“想家的時候很甜蜜,家鄉月就撫摸我的頭。想家的時候很美好,家鄉柳就拉著我的手。”,思鄉情緒一下子就引發出來了。再如講授表現母愛的文章《我的母親》,引一引《白發親娘》,講授表現父愛的文章《背影》,引一引《父親》,真摯的感情不用醞釀,一下子就出來了。
二、讓學生自主悟----個性化來自于獨特
人們對于語文材料應該有理解一致的地方,否則人際交流就無法進行。但是在很多情況下,由于各人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體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異,面對同樣的作品,特別是文學作品。人們會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因此,語文教育特別需要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也特別需要注意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要讓學生自己與課文對話,從自我出發去感受和體驗。在學生認真地閱讀了課文之后,可以讓他們提出自己的疑點。對于其中有探討價值的問題,教師要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讓他們各抒己見,自己去尋找答案。
教師上課,不應機械地執行自己的教案,而是要根據學生學習的進程和思維的走向,相機予以調整;有時還要善于捕捉“時機”,因勢利導,從而形成合作探究的氛圍。
三、讓學生自主想----個性化來自于果敢
個性化閱讀是一種擁有批判意識的閱讀觀。學生要想在閱讀活動中有獨特的體驗,有所創新,必須敢于質疑,學會批判地接受、思考課文及他人的觀點。在閱讀教學中,老師要淡化課程執行中的預定性和統一性,注重對話進程中的兩生性和多元性,不以固定的結論鎖定靈活的對話進程。老師要經常性地樹立一些靶子,讓學生提出問題,展開討論,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閱讀,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賞析性閱讀是指課堂上師生圍繞教材,在平等對話的基礎上,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對文章的語言、主要寫法、主題思想、觀點見解等進行欣賞性的理解、評價。賞析性閱讀強調學生要沉醉于文章之中。賞析性閱讀所帶來的直接感受是“美感”,學生賞析語言可以聯系優美的古詩詞句,典范的名人名言,自己組織美的語言進行再理解、加工,以創造新的意義,實際上就是把作者的語言轉化為自己感悟、理解。語文閱讀教學就是這樣一個通過對語言的感悟慢慢浸潤心田,潛移默化,最后逐漸沉淀為內心的感覺的過程,這種感覺就是語感。它特別強調品析、揣摩、頓悟、涵詠、玩味、鑒賞,這是語文教學的唯一正途。語文教學的出發點與根本歸宿都應該建立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課前備課預設,研究教材,課堂生成要圍繞文本展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作者之間平等的對話與交流。以文本為根本,強調學生要吃透文本,對教材有自己的看法,強調以語言為中心,以讀為線。對于一些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記敘類文章,古典詩詞或古代駢體文,都可以采用這種教學方式。
四、讓學生自主評----個性化來自于寬容
最后,在閱讀活動中,要把評價的權利下放,采取延時評價,讓評論首先由學生自己作出。對于學生不同的看法,哪怕是錯誤的,都要給予寬容與理解,不以統一的標準來框定學生的思維,扼殺學生的個性和創新意識。同時,教師和其他學生對于學生的自主評價應給予熱心反饋,使這種自我評價更為客觀,更符合實際,從而激發學生參與評價的興趣,提高評價的積極效果,使學生獲得鼓舞、鞭策,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起創新的思維,使課堂教學知情相融。
總之,個性化閱讀以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為基礎,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有自己的獨到體驗和見解,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培養學生獨立地、創造性地進行閱讀,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