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秦英
摘 要:高校是培養人才的基地,社會上的人才大部分由學校輸送,我國高校在培養應用型人才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不能完全符合社會的需求,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基于此,在確定思政工作在人才培養中的意義之后,對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思政工作給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高校;應用型人才;思政工作;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3-0157-02
引言
我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對人才質量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應用型人才,不單單要有扎實的基礎文化知識,而且要有高素質、高修養。在高校中,不但要重視基礎教學,而且要注重學生的思想政治方面培養。本文通過了解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現狀,分析在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思政工作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意義
應用型人才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能夠把學術上的研究成果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拓寬知識層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應用型人才的綜合素質包括思想素質、政治素質、品德素質以及科學文化素質,而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主義理論教育的前沿,是學生必修的課程,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在人才培養中起著重要意義。通過學習,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社會責任感,成為社會發展的堅強后備力量。所以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除了培養業務素質外,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已經成為了需要面臨的主要問題。當代大學生,由于地域來源、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響,思想狀況錯綜復雜,大量的思想問題狀況出現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學校的輔導員不辭辛苦緊抓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從實際出發,了解每個學生的思想動態,正確指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學校也構建校、院、班三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網絡,積極鼓舞學生的學習狀態,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在健康的環境中得以熏陶。
二、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弊端
1.教育觀念陳舊。學校在培養應用型人才方面,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思政教育觀念陳舊,過分地注重知識體系,對培養對象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還停留在傳統的觀念上,沒有創新,沒有進步,抑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仍舊是對學生灌輸一些自認為有用的內容,不管學生是否愿意接受。高校思政教育缺乏對新問題的關注,使學生對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黨風思想建設認識不夠充分,書本上的東西與實際情況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只是因材施教,不去拓展知識面,不去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不注重學生必須掌握的專業理論知識,傳統知識與高新技術不能有效的結合,造成了學生的知識面受到局限,適應社會的能力差,走向社會后對工作崗位陌生,無法投入到工作狀態,教學質量的評判標準陳舊,只以學生的學習成績為根據,而社會所需的應用型人才需要全方面發展,需要高素質人才。
2.教學方式單一。學校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過程中思政教學方式比較單一,落后于時代的要求,教學質量不高,理論脫離實際,學生缺少實際動手的機會。這就要求學校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教學,與企事業用人單位簽訂實習合同,使學生更早地接觸社會,認清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及時分析并改正,鼓勵學生實際動手能力與應變能力,理論結合實際。而在實際教學中,實踐環境比較差,教學資金不足,教學內容也比較陳舊,教學要求不夠明確,只是為了完成課時,使學生被動式學習,嚴重打擊了學生基本技能培養的積極性,沒有了興趣基礎,自然也談不到創新與發展,失去了高校實踐教學的意義。學校需要提高教學質量,使教學模式多元化,不斷創新,全面培養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發展,結合學生的自身條件,設置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全面培養的課程教學。
3.不運用現代技術。國家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學校要時刻關注社會動態,跟上時代的潮流,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上,不斷地引進現代技術,提高學生的興趣與對學習的熱情。把信息技術作為培養人才的工具,可以促進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有利于改善教育學的效果,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打破傳統的傳授式死板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不以學生為主體,只是未了完成教學任務,不去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現代技術的運用可以改變這一狀態,使學生真正向社會需求的方向發展。
4.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大眾化,其發展形勢也在跟隨社會的需求。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必須向職業化、創新化培養,基礎知識培養與素質培養,社會對高等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單純的專業素質顯然是不夠的,不能夠滿足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的需求,所以需要及時調整。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也是我國高等院校發展的需要,學校的任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個性發展和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為了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學校需要制定適合自己院校的培養方案,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在教學模式上進行改革,重點突出學生創新思維和意識的培養。新形勢下,國家不僅需要高級別的技術性人才,而且還需要科研人員,更需要運用新思路、新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三、應用型人才思政工作的培養路徑
在高校教育教學體系中,思政教育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正確地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夠更好地擁護和支持黨的建設,使學生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
1.以學生為主體。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育人先育德,思政課是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在思政課堂上,要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全新教學模式,開展以問題為導向的研究性學習方法和以活動為主要手段的實踐性學習,培養學生在實踐中總結知識的能力,組織學生參加思想道德主題活動,以小組競賽的模式,在活動中學生可以更加牢固地掌握思政知識,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同時還可以挖掘學生的創造性潛能,增加集體榮譽感。
2.加強輔導員培養。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輔導員主抓,建立輔導員發展職業化,考核全程化的工作機制,輔導員最貼近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時刻監督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幫助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化解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矛盾與沖突,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與學生形影不離,對學生的思政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學校要加強輔導員的培養,鼓勵思想政治水平高的黨政干部、專業教師及輔導員參與學術研究,為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定合理化方案。
3.營造校園氛圍。校園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教師與學生的精神面貌,創建優良的校園文化,為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校需要定期地舉辦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以班級為單位,開展主題團活,豐富學生的大學生活。在活動中,學生可以根據主題,提升思想政治意識,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加強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真正成為一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4.應用新媒體。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人類已經進入信息時代,新媒體已經在大學校園普遍存在,互聯網已經成為了學生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培養應用型人才,高校應該借助新媒體,將教育內容滲透到學生的腦海中,通過論壇、聊天室、電子郵件等方式,對學生進行互動交流,這種方式也普遍被學生和管理者接受,不但便捷,而且具有廣泛性、實用性,提高學生的思想意識,通過網絡技術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嚴格的信息管理制度,確保信息的準確無誤,加快網絡及信息的法律制度,使學生們做到不復制、不瀏覽、不傳播有害信息,凈化學生思想,新媒體需要以正確的方式運用,排除弊端,定期運用多媒體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輔導員針對思想教育進行專題講座,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積極解答和回復學生們所提出的各種問題,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5.改變人才培養觀念。由于我國人才培養存在著科學與人文發展不協調的現象,造成了培養出的人才與社會需要不符,不適應社會的發展,知識面過窄影響大學生的學科視野和擇業能力,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文化底蘊不深,阻礙了高等教育的本質性進步。我國需要的應用型人才,不僅要有扎實的知識儲備,而且要有全面優良的素質,人才培養的質量就是一所學校未來發展的生命線,培養高素質、創新型應用人才是高校的首要任務。所以,更新人才培養觀念,加強人文修養,拓寬知識渠道,發展個性特長,為大學生多樣化的知識能力培養提供廣闊的空間,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文化修養、實踐技能,成為社會有用的應用型人才。
6.加強黨風建設。高校要加強黨風建設,從優秀的學生中培養預備黨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學習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生干部起到帶頭作用,抓機制,重配合。校園面對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復雜形勢,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根本,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樹正氣,知榮辱,解決黨員的“三觀”問題,處理好利與義之間的關系。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使學生走向社會時擁有自我生存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與能力全面發展。
結語
21世紀,社會需要的是人才,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對人才的質量提出了高要求,高校在培養應用型人才要全面發展,不能只注重文化理論知識的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不容忽視,從培養目標、培養觀念方面,進行思政教育,培養適合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是高校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陳冬.做好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思政工作[J].發展研究,2008,(5).
[2] 陳丙義.新建本科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內涵提升[J].社會科學家,2013,(3).
[3] 楊華.高校思政課與學生工作的人才培養有機結合機制[J].現代企業教育,2013,(10).
[4] 方黛春.“2+1”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思政工作新探[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8).
[責任編輯 劉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