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連程
【摘要】語文教學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方式。通過語文教學引導學生學習學會文本分析和詞義感悟,激活習作思路和寫作流程,提高文學素養,培養獨立思考習慣。在現實教育活動中,卻經常出現老師照本宣科,學生死記硬背等現象,與語文教學宗旨背道而馳。如何幫助教師梳理教學思路,幫助學生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一直是戰斗在第一線的語文教師探索的目標。今天我將結合著自己的教學經驗,簡要說明如何利用思維導圖進行語文教學活動,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語文教學 思維導圖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H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0-0049-02
思維導圖是由東尼·博贊發明的一種圖形式思維工具。由一個中心主題和多級非中心主題按照層級關系的方式構成,中心主題和非中心主題借助聯想和聯系兩個概念連接起來。思維導圖運用左右腦的機能,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律,協助人們通過聯想和聯系的方式將知識連接成可視化的圖形結構,將無形的、抽象的“思想”通過有形的、具體的“圖示”表達,降低理解難度,強化記憶效果。
文章是思想的表現,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讓學生容易理解,是教師需要提升的技能。作為一名中小學教師,我認為思維導圖可幫助教師梳理教學難點,規劃教學活動,跟蹤教學效果,也可幫助學生理解課本內容,優化復習方法,建立知識體系。下面我將以如何利用思維導圖對《出師表》進行授課為例,闡述一下教師在備課、授課和課后三個階段如何應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活動編排。
一、課前,吃透教材內容,編寫思維導圖型的教案
教師對教材深刻理解是上好課的基礎。很多時候,上課效果不好,學生沒有收獲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師沒有充分備課,對教材的把握度不夠,造成了在課堂上給學生的思考時間不夠充分,對問題的處理不夠靈活。如果教師不能有效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就會導致課堂上學生昏昏欲睡,教學目標就很難達成。所以,充分備課是有效解決教學難點,提高教學質量的保障。在備課時,教師應仔細閱讀教材,通過繪制思維導圖確定文章中心思想,明確論點及論證之間的邏輯關系等。該圖以樹形展示,應包含文章的中心思想和非中心觀點,還應包含他們之間的關系。該圖既是課堂授課的依據,也是向學生傳授的知識清單。
繪制思維導圖時可采用以下幾個技巧:(1)從文章標題或中心段落中尋找中心觀點。標題一般都高度凝練了中心思想。中心段落,一般總結了整個文章的中心思想。(2)從各個段落的首句或者尾句中尋找支持中心觀點的次級觀點。他們一般是表達了該段落的核心內容,是中心思想的論證部分。(3)從中心觀點中刪減不必要的定語。讓被包裹在眾多定語之間的關鍵詞顯示出來,這些關鍵詞可以幫助教師和學生快速理解文章。
我在備課《出師表》時,就采用了以上幾種技巧編寫思維導圖型的教案。首先,將文章標題《出師表》作為中心觀點。隨后根據文章結構,提煉出幾個二級觀點,如當前形勢、應對措施、個人決心和所需支持4個部分。再通過對部分段落進行分解,提煉出三級觀點。如當前形勢分為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應對措施是廣開言路、賞罰嚴明、親賢遠佞及北伐中原,個人決心則又分為個人本愿、先主重恩及北伐決心。所需支持是對希望劉嬋能給予的幫助,又分為批準北伐,善用群臣、自謀其身等。通過這種方式,《出師表》的內容通過一張思維導圖的形式就可以直觀顯示出來。當學生看到這張圖時,就能很快理解課文內容。
繪制完思維導圖僅是備課的第一步,此后還應針對性設計一些輔助活動,讓學生能理解學完課文后,還應逐步培養學生自我學習和深度思考的習慣。正如《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所說,“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的態度、觀點、感情,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課文的內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問”。基于此目標,在教案的編制上,完成課文內容的提取后,還應結合教學大綱要求,設計針對性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自我思考的意識。同樣以《出師表》為例,我在思維導圖型教案上又增加一個叫作“學生思考”的節點。這個節點下“偉人的責任感”、“如何高效團隊合作”、“如何為國出力”等幾個節點。每個節點下都設置一些針對性的提問。希望能通過問答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諸葛亮當時所處的環境,真正理解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情懷,以及思考如何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為了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我們還可以運用聯想這個高效的認知工具,將相關知識點貫穿起來,形成一張由“知識的珍珠”編織成的大網,傳授給學生。在《出師表》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結合課文中的內容,將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七擒孟獲以及六出祁山等故事都貫穿進來。通過對課文內容的適當延伸,既提升學生上課的積極性,也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諸葛亮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懷。同時,準備與課文相關的視頻或圖片,也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種文字與圖像組合的方式形成強烈的信息關聯,幫助學生記憶。
二、課中,教師以思維導圖為授課藍本,學生使用思維導圖做筆記
教師在授課時,使用思維導圖保證授課內容全面性,重要知識點不被遺漏。在授課中,教師也可以根據課堂上學生的表現,進行思維發散,讓學生結合自身的閱讀經歷,進行關聯聯想。比如在講解劉備三顧茅廬時,可引導學生考慮為什么劉備要親自拜訪諸葛亮,又是什么原因導致劉備如此求才若渴。諸葛亮的加入對劉備有什么樣的重要意義,通過這些問題的思考,學生就能認可諸葛亮足智多謀、忠君愛國這一觀點。通過對中心觀點發散引導,學生學到的不僅僅是有限的書面的知識,還將增加真實的社會閱歷。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也要做到收放自如,不能信馬由韁,導致授課內容沒有主次,邏輯混亂,本末倒置。
思維導圖也可幫助學生優化課題筆記的方式。傳統的筆記方式有三種:段落式、條列式和大綱式。段落式,把要說的話以完整的句子形式寫出來;條列式,以列表的方式記錄要點;大綱式,按照層級、次序記筆記。在這3種筆記中,段落式追求一字不落的記錄,缺點是只關注“記筆記”,不能理解記錄的內容。因為他的所有注意力都放在記錄上,無暇去思考句子承載的真實含義。條列式是段落式的改進版,但條和條之間的關系依然沒有被梳理出來,對記憶和理解非常不利。大綱式是這3種筆記中最好的一種,層次化本身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理解和記憶,但依然還存在諸多不足。使用思維導圖來做筆記,學生只記錄關鍵詞語,既能保證學生跟隨教師的授課節奏去思考,還可激發學生主動歸納和推理。通過主動建立關鍵詞語之間的邏輯關系實現知識點的自我連接,完成知識的二次梳理。
三、課后,利用思維導圖改進教學思路
法國著名的牧師納德藍塞姆聆聽過一萬多人的臨終懺悔,他說假如時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將有一半人成為偉人。雖然時光不能倒流,我們也不確定世界上會不會多出50%的偉人,但是我們可以把反思提前幾年甚至幾十年,在我們的教學中多一份反思,思之則活,思活則深,思深則透,思透則新,思新則進。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 也許會多一份清醒,多一份進步。 課后,教師針對課題情況進行復盤,完善思維導圖教案。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對教案進行針對性調整。針對出現的一些艱澀難懂學生反饋不積極的知識點,或者進一步分解講解要點,或者補充具有關聯性的圖文資料。保證每一個節點淺顯易懂。
思維導圖是系統思考工具,讓我們的思維得以系統化訓練,規避了“盲人摸象”的窘境。思維導圖展現的不是一個孤立的概念或想法,而是一個更為豐富的語境,這為提升溝通效率、快速達成一致提供了可能。我們利用思維導圖將課本知識進行整理、歸類、合并或舍棄,讓教師和學生的思維從“有物”走向“有序”。既能幫助教師理清教學難點,也能幫助學生快速掌握知識要點。我們應進一步學習和利用思維導圖這一革命性工具,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東尼·博贊.卜煜婷,譯思維導圖.[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5:27
[2]何方平.思維導圖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安徽:安徽師范大學,2013
[3]劉鐵芳.重申語文教育的立人使命[J].高等教育研究,2015,36(4):17-19
[4]王芳.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新探[J].淄博師專學報,2011年,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