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健
摘 要:隨著我國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發展,對于計算機相關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從目前的市場需求來進行分析,創新科技人才成為了當前人才培養的一個重點與方向。高校本身就具有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職責,同時也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非常關鍵的資源,調整好高校與地方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樹立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觀念,成為了當前高校計算機實驗室建設的一個發展趨勢。
關鍵詞:創新科技;人才培養;計算機實驗室;建設研究
中圖分類號:G4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3-0191-02
高校計算機實驗室建設,除了能夠為培養創新技術人才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之外,還能夠為其院校的科研發展提供支持。高校本身的職責在于為社會培養更多具有優秀綜合素質的專業型人才,必須要實驗室來給其相關人才提供實踐保障,從而才能夠讓相關人才在一個良好的氛圍中進行科技創新,促進我國創新科技人才的培養質量的提高。
一、高校計算機實驗室建設對創新科技人才培養具有帶動性及輻射作用
高校本身就是培養人才的主要戰場,在高校中建設計算機實驗室,可以增強其地區創新科技人才的培養品質。對于一些計算機重點實驗室而言,主要是通過政府以及高校進行聯合建設,其實驗室成為了省級以及市級的重點實驗室。這些計算機重點實驗室,將會成為培養創新科技人才的重要載體,為地方以及社會經濟、科技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通過高校計算機實驗室的建設,可以讓創新科技人才以應用基礎研究為主,針對性地對地方以及社會中所產生的實質性問題進行戰略性實驗,并實現對人才培養的知識儲備以及理論支持。此外,為了能夠更好地提升創新科技人才的能力,高校計算機實驗室可以為其提供一個研究場所,讓其在一個優秀的實驗氛圍中研發出更多的科技成果。應該說,高校計算機實驗室建設,是凝聚與穩定創新科技人才以及培養計算機技術領袖的主要載體。所以,高校計算機實驗室建設,可以充分調動起創新科技人才對科技知識的探究意識,并能夠結合當前社會以及市場需求,進行計算機實驗。讓其所實驗研究的方向,更加滿足于地域經濟特征以及社會發展需求,增強了高校計算機實驗室所在地的地方特色。從另一個層面來講,高校計算機實驗室在國家以及地方經濟建設的研究課題中的作用非常巨大,不僅讓創新科技人才能夠接觸到基礎性的技術性研究,還能夠在其基礎上進行原始創新,有效提升了創新科技人才的創新意識及水平,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對于高校計算機實驗室的建設,除上述優勢之外,還能夠匯集一大批科技拔尖創新人才,讓其相關人才通過高水平的實驗研究,研發出更多的創新科技,不僅滿足了當前高速發展的科技需求,還能夠帶動起一批創新科技人才的發展。要實現這樣的雙重效果,則需要一個先進的計算機實驗室,并為其創新科技人才提供最新的實驗及科研環境。許多地方高校在建設計算機實驗室時,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更新了其計算機實驗室的設備以及科研條件,為創新科技人才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科研環境。在優秀、穩定、寬松的實驗環境的引導下,能夠吸引許多創新科技人才參與到其實驗團隊當中,并通過合理化的結構形式,讓其創新科技人才團隊之間形成互補。其團隊在高校計算機實驗室中的研究,可以以高起點、高水平的研究來進行,此舉會帶動一批具有創新意識及發展潛力的青年骨干,并在這個群體中脫穎而出許多的創新科技人才。從本質上來分析,高校計算機實驗室建設,可以有效提升創新科技人才的培養質量,為社會輸送更多的創新科技人才。
二、通過高校計算機實驗建設促進多種渠道科技合作
高校計算機實驗室,是政府與高校聯合建設的重點實驗室。其高水平的研究氛圍以及創新平臺,為多層次的創新科技人才提供了一個“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合作渠道。因此,相關管理部門應該加大對高校計算機實驗室的管理。要通過大量的宣傳吸引更多的高素質科技人才,參與到高水平的計算機實驗活動當中。此外,高校計算機實驗室應該加大與社會以及企業的合作,為企業生產活動中所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與解決,從而給予地方經濟發展最大化的支持。所以,在政府、高校以及社會企業的聯合模式下,讓其計算機實驗的研究方向更加多元化,并為其開創更多的渠道促進與國內外科研機構的合作。通過與其他計算機實驗室的合作與交流,為其創新科技人才的培養提供最新的學術理論,讓更多不同層次的優秀科研人才,能夠在高校計算機實驗室中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發揮不同的優勢提升創新科技人才的創新活力,促進地方高校計算機科研水平的提升。在這樣的一種多渠道合作形式下,讓高校計算機實驗室能夠多出科研成果,多出創新人才,增強其實驗室的學術影響力,并為高校計算機專業性以及創新科技人才能夠參與更多國際性科研項目打下基礎。通過這樣的發展形勢,高校計算機實驗室不僅承載著人才培養的任務,同時還需要承擔起科學研究以及促進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任務。通過計算機實驗室的具體,可以將科學技術轉化為實際生產。例如,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相應的整改方案。通過在計算機實驗室中的不斷研究,可以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以及數控技術為當地制造業提供現代信息技術。
三、高校計算機實驗室建設需要結合高校特征
高校計算機實驗室建設,需要結合其高校特征,讓其更加具有服務高并促進學科建設的作用。在開展高校計算機實驗室建設過程中,應該根據其高校在計算機領域的領先優勢,制定一個合理化的發展與建設模式。同時,還需要針對其領域的領先優勢與其他實驗室進行對比,總結出其實驗室的發展方向與前景。這就需要重點針對其領域與相關學科之間的交叉,讓更多的優秀人才在一個學術交叉的研究中產生思維碰撞,并生成新思路,以其新思路為切入點進行科技創新。在這樣的一種學術研究與實驗過程中,可以更好地帶動其高校其他學科的進步,同時也提升了創新科技人才的思維性。此外,高校計算機實驗室建設,可以為高校發展提供一定的優化保障。因為,高校計算機實驗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這些資金主要是應用于相關軟硬件的配置。有了高新科技的軟硬件配置,對于改善相關學科以及其他學科的教學質量具有非常大的作用。而且還可以利用實驗室來開展一些重大科持項目的研究與攻關,通過研究帶動了其高校的知識以及新技術的更新,讓其高校能夠擁有計算機學科最前沿的學術理論以及創新成果。在這種學術氛圍的作用下,不僅帶動了其高校相關學科人才的發展,同時還能夠為其創新科技人才提供一個研究拓展的場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破傳統創新科技人才培養模式,讓創新科技人才能夠參與到更多的新興學科研究當中。
四、高校計算機實驗室建設有利于促進高校進行科研體制改革與創新
高校計算機實驗室建設,本身就是面向創新科技人才培養的途徑。高校計算機實驗應該采用 “開放、流動、聯合、競爭”創新機制,改變傳統的實驗室封閉制度。在其實驗室中實行自由、民主、探索求真的管理機制,讓創新科技人才團隊能夠在一個自由發展的環境中,不斷地對其人才團隊結構進行優化,并將其科研資源進行開放式、共享化的模式,帶動一種新型的科研氛圍與環境。對于高校而言,可以得到科技實力的提升,也能夠為其院校的科研隊伍注入新鮮血液,不僅有利于創新科技人才的培養,還可以帶去高校整體科技實力的提高,增強地方科研能力。所以,高校計算機實驗室建設,是推動高校科研管理機制的一個重點,雖然在建設與管理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對高校計算機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產生了一定的制約,但相信在不斷的探索之后,一定能夠發揮出高校計算機實驗室的作用,對地方以及高校創新科技人才潛能的挖掘產生積極影響。
五、面向創新科技人才培養的高校計算機實驗室建設的幾點建議
1.明確優勢,增加計算機實驗室特色。在這一環節中,應該以結合高校辦學特色為前提,建設科研型計算機實驗室。因此,任務實驗若要在當前科技競爭中得到突顯,需要借助其優勢才能夠取得發展。所以,高校計算機實驗建設,必須要堅持走特色發展之路。高校計算機實驗室的科研項目同樣也需要以特色來帶動發展,必須要堅持以其自身特色的研究方向來構建科技創新科研項目。這是高校計算機實驗室建設的一個重點,同時也是其建設后是否能夠將有限的資源進行匯集的一個關鍵。具有特色的計算機實驗室,可以讓其整體結構得到最大的優化,能夠以最快的速度開展高水平的科技創新項目研究。
2.尋找合理化的突破點。高校計算機實驗室建設,應該及時抓住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難得機會,結合自身高校特色及優勢,積極與企業以及相關科研組織進行聯合科研。讓這些尖端科研團隊能夠在其實驗室中開展科研創新,并發揮出其各自所具有的優勢進行互補,最終形成戰略合作伙伴。在開展一些重點科研項目時,應該匯集更多的創新科技人才來進行研究,讓不同人才的思維在一個良好的科研氛圍中進行碰撞,從而產生創新成果,最終實現高校實驗室的跨越式發展。
3.結合高校實驗室研究方向制定相關管理措施。在此環節上,高校計算機實驗建設,應該加大對海內外跨學科頂尖人才的吸引力。要實現這個目標,可以通過課題資助以及基金申請等方式來進行,讓更多的計算機創新科技人才能夠參與到其實驗室中開展項目科研。同時,還能夠促進學科建設與科研項目的交叉融合,讓科研帶動學科,讓其科研資源能夠為創新人才培養提供更大的發展機會。
六、結語
創新是未來社會發展的動力,也是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因此,培養創新科技人才是滿足社會發展需求,以及促進國家發展的核心。通過高校計算機實驗室的建設,不僅能夠培養創新科技人才的實踐能力,還能夠對高校教學品質的提升以及高校學科建設有著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徐世同,曾繁麗.加強高校實驗隊伍建設 促進創新型人才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9).
[2] 莫華善,戚業國.我國高校本科教學質量管理的歷程、經驗與啟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9).
[3] 王梅英,楊維劍.基于計算機專業實驗教學模式的探索與改革[J].福建電腦,2009,(7).
[4] 馬廷奇.我國研究型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新進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9,(4).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