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石卓然
【摘要】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思想政治課中具有特殊的現實性和針對性。在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運用“對分教學法”的實踐研究證明,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團隊協作意識以及提高鑒別分析能力等方面,運用“對分教學法”有一定的教學效果。因此,形勢與政策課運用“對分教學法”對于高校形勢與政策教學改革以及提高教學質量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形勢與政策 對分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8-0121-02
一、教學模式的選擇對提升高校教學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教學模式是指相對穩定的結構性教學活動程序和活動框架,同時是在一定教學理論或思想指導下建立起來的。其主要有穩定性、完整性、指向性、操作性和靈活性五個特點。目前國內我們常見的教學模式可以大致分為五種:單向講授式教學模式、指導自學式教學模式、引導發現式教學模式、情境熏陶式教學模式以及示范式教學模式。教學模式的選擇對提升高校教學效果具有重要作用。長久以來人們都比較重視用分析的視角且單一刻板的思維方式對教學的各個部分進行研究;往往忽略了其中的關聯性,從而缺乏作為教學活動的可操作性及其特色。因此這就指導我們在教學模式的選擇上,從整體上把握教學過程中各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多方位視角觀察其多樣化的表現形態,由一種教育模式總結出多種教學方法。任何模式都不是一定要遵循固有的思維定式,可以允許既穩定又有發展變化的程序框架。
二、對分教學法的提出是對高校教學模式的極大豐富
為了進一步貼近學生對“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想法與期待,我們在備課時切實做到準確把握以學生為中心的根本導向,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教學理念,提出了以“對分教學法”為核心的開放型教學方法研究體系,真正解決理論與實踐產生的脫節性問題。
“對分課堂”是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心理系張學新教授在2015年針對當前高校課堂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的課堂教學改革新模式。參照講授與討論結合式課堂的優點,提出將課堂時間對半分配,一半教師主講,一半學生自主學習討論,教師需要合理分配課堂對半時間,也要為學生在課后留有一周的時間自主安排學習,從而有利于知識的自我吸收和消化。當代大學生是一群“思維活躍、個性彰顯、自由奔放”的群體,傳統教學顯然已經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對分課堂的提出和實踐,有利于引導大學生自主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討論互動,迸發出新的火花,再被每個人吸收內化,這一過程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團隊協作意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的培養等方面,都會有突破性提高。
三、對分教學法在形勢與政策課程中的實踐探析
形勢與政策課的講授要在圍繞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的原則下盡量貼近大學生思想動態和現實生活,一方面,可以根據教師專長劃分小組確定講授方向,通過模塊化專題教學使系統講授與熱點專題相結合;另一方面,需要實時聯系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緊緊圍繞學校培養目標、緊密結合大學生思想實際和地方區情,不斷加強課程的吸引力和話題性。
1.實踐過程
(1)“模塊式專題”教學為對分教學法的實施奠定基礎
思想政治素養的教育要面向學生的全面發展,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工作緊跟“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目標,根據“模塊式專題”教學要求,結合學校實際,按要求貫徹落實課程計劃,逐步轉變教育教學模式。同時引導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平時的教學積累,為自己留下寶貴的第一手資料,使專題教學更加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認真了解學生提出的訴求,把握學生特點,不斷完善形勢與政策課程“模塊式專題”教學的相關工作,為“對分教學法”的實施奠定基礎。
(2)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提倡“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
在提出“對分教學法”課程之后,我們嘗試進行“對分課堂”試點教學,努力提倡“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學習方式。根據每次專題內容框架結合時政熱點,凝練至少6個小題目,由學生自由選定題目,利用一周的時間,由組長帶領組員查找資料、討論分享、設計制作PPT等,最后推薦一個主講人在上課時匯報小組成果。這種教學模式的轉變,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和積極性,使課堂氛圍變得生動有趣。試點教學之后,我們采用發放教學反饋表的方式了解學生想法,同學們普遍反映通過課堂內外時間的調整,讓同學們在搜集資料和小組研討的學習中了解到更多的知識,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認識和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實踐以及團結協作的能力。同時我們也希望通過“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實現學生與教師角色的換位,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帶給學生循序漸進的知識與情感的雙重升華。
2.實踐效果
(1)專題講授要點明確,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激發學習熱情
為更好的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學習能力,我們緊緊圍繞課程大綱,從學生專業興趣出發,秉承文字與視頻相結合的專題內容設計理念選擇專題。例如通過網絡流行的“新疆正能量”、“大家所認識的新疆”等熱門專題,來傳遞新疆正能量。除了線上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線下我們采取QQ、微信群的方式建立網絡學習平臺討論匯總,并與學生形成互動,由小組發言人簡單匯報,從而促進知識與時俱進的了解、掌握。在學生最終考核環節:采取3331模式,即線上留言30%+分組演說30%+心得30%+課堂考勤10%。線下需要每位學生學習完成后寫出心得感想,突出重點內容;分組演說時需要各班成員自行組隊,匯總學習討論結果,最后在課堂進行匯報;心得體會要求圍繞主題將小組討論核心內容體現在最終心得上。2016-2017年度,《工匠精神》、《四個維吾爾小伙內地救人》等專題都受到了學生的廣泛好評。
(2)教學模式多樣化,不斷增強學生創新意識
教學模式的多樣化是激發學生創新能力的必要條件,我們開會討論通過微信公眾號的學習載體,實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及時為學生解疑釋惑。在我們的課程調研回收的1165份問卷當中,有593名同學選擇了“微信公眾平臺”這一教學模式,占總人數的50.9%,說明教師在微信平臺上的時事消息分享在同學們的日常學習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我們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準確傳播同學們想要了解的實時信息,例如推送中出現的第三季《中國好聲音》維吾爾族歌手帕爾哈提以及《中國好舞蹈》新疆舞者古麗米娜等都受到了學生熱議和轉發。這樣的學習平臺讓同學們對于新疆特色的少數民族精神文化又有了進一步了解,學生積極提交作業,在微信平臺的討論中,不僅提高了創新思辨能力,還增強了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歸屬感。
(3)充實教學實踐內容,促進學習模式轉變
結合新疆區情以及學校實際情況,針對學生的專業背景,民漢成分,我們有效凝練“對分課堂”教學研究成果,以《新疆六十年發展變化》為例,教師在課堂前半部分對課程內容基本講解之后,我們將各班學生分成了若干小組,并要求每個小組完成該專題作業設計。各小組通過命題演講、PPT等方式展示了自己眼中新疆六十年的發展變化成果,該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在合作、討論中共同完成作業。學習模式的轉變要看學生有無需求和動機,并能否將其付諸于行動。不能局限在“以考試為導向,以考試為目的”的思維定式中,我們要對學生進行多元評價,堅持讓學生在交往中學習,將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提高到更高的層次。
在“形勢與政策”課程中運用對分教學法開展教學是可行的,可以認為,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大環境下對一些課程進行創新的嘗試,例如:教學改革。根據課程教學目標和學生自身的能力、特點,恰當地使用對分教學法,對學生學習熱情的激發,學生學習態度的改變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變化,都有很大的幫助。對分教學法受到了學生的歡迎以及教師的關注。該方法的使用對于學生學習技能的培養、與人交往能力、創新能力以及溝通能力、與人協作、協調能力等都能得到改善和提高。本文對在“形式與政策”課中運用對分教學法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具體的實施方案。本次教學實踐,我們在教學內容上了進行重新編排,嘗試將對分教學法應用到“形勢與政策”課程中的專題模塊教學中來,通過教學設計并實施,對教學成果列出評價。最后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成績、綜合能力做出了分析與對比,研究結果表明本次教學模式改革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完成了教學目標和研究目的。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5).
[2]周妍.新中國成立以來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歷史考察與經驗研究[D].廣西大學,2011.
[3]錢立凱.學習教學模式重在實踐與創新[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0,(3).
[4]林雁.運用多媒體教育技術進行探究式教學的研究[D].蘇州大學,2009.
項目:新疆大學21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重點項目(XJU2015JGZ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