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衛東
安徽省淮北市朱莊實驗小學
【摘要】小學思想品德是小學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提升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實效,教師應遵循學生心理特征,制訂生活化的教學目標,注重教材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積極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生活實踐,從而切實提升小學生的道德修養。
【關鍵詞】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作用;依據;路徑
當前,我們正處于信息“大爆炸”時代,電視、網絡、報紙、廣播等各種媒體充斥著學生的生活,各種思潮影響著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小學思想品德作為學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課程,不僅要向學生傳授一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防止他們誤入歧途。為了使小學生所學的知識指導其實踐,影響其行為,我們的思想品德課程教學應貼近學生生活,回歸生活化教育,從而不斷提升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實效。
一、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作用
小學生正處于思想發展的起點階段。在此階段,學生雖然正由受人約束、無意識向自我約束、自我意識的方向發展,但其對正確思想品德的認識、理解、分析和判斷還不充分,不明確,非常需要教師對其進行正確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要改變傳統授課模式,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思想品德教育回歸生活化,使學生在課堂上就能夠感受到社會上的真善美,能夠自我判斷社會上的各種道德行為,并從心理上利用道德的力量約束自己的行為,抵制不良道德行為,最終實現學生對正確思想品德的認知、反省,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依據
(一)新課改理念是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基本要求
對于每一個個體來說,其個人生活就是社會活動的個體化,社會活動就是個體生活的集體化。因此,無論是品德與生活的教學,還是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在本質上,都是在引導小學生在生活經驗或社會活動中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只是兩者強調的范圍不同而已。前者比較關注學生從小范圍的直接生活經驗中學習,后者則比較關注學生從大范圍的直接或間接生活經驗中學習。所以,我們提出思想品德的教育應回歸生活化,其實就是在貫徹新課改的基本理念,即把“生活與學習、社會與學校”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教育主張。
(二)“知行合一”是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理論基礎
“知行合一”由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守仁提出。這里的“知”是指人的思想意念和道德意識,“行”是指人的實際行動和道德踐履。“知行合一”要求教師不能在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時知行脫節或知而不行,而是要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互為表里,不可分離。小學思想品德的教學應基于學生生活而開展教學活動,因為只有源于學生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內心的思想意念和道德意識,即所謂的“知”,然后教師才能引導學生反觀和審視自己生活中的道德踐履情況,即所謂的 “行”,促使學生將個體的“德知、德行、德情”發展與群體道德發展融合在一起,使學生的積極道德情感品質都能得到強化,協調發展,持續進步。
三、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回歸生活化教育的路徑
(一)遵循小學生心理特征,制訂生活化的教學目標
制定教學目標是教師開展教育教學的基本前提和要求,在進行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前,同樣需要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如今我們正處于一個多元化社會,強調各種價值觀兼容并包。這就要求教師在制定思想品德教學目標時,應考慮社會對人的基本要求,并遵循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來制訂具體化、生活化的教學目標,從而讓小學生能夠認可和理解。要達到這樣的要求,制定的教學目標就要具體,不能太抽象,要現實,不能太完美和神圣。比如如今雖然提倡付出和貢獻,但仍要教導學生只要個人行為不危害他人利益,那么這種行為就應該得到理解和尊重。又如在教育小學生要樂于助人時,要引導他們從身邊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而當他們熱心幫助別人時,對其要給予鼓勵、表揚,從而激發學生助人的熱情和積極性。
(二)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課堂導入環節要生活化
對于小學思想品德教師而言,需要關注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為了能夠迅速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就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對教學內容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整節課都能比較自覺地集中注意力,參與課堂教學過程。如在學習“我的家人與我的伙伴”時,可以讓小學生向同學及老師介紹自己家中有具體哪些人,分別有什么愛好,自己名字的意義等。一般來說,父母在給孩子起名字時,都會寄托一定的美好期望。教師讓學生說出自己名字的意義時,一方面可以讓其他同學記住該同學的名字,理解其蘊含的意義;另一方面還可以促進小學生對父母及其他長輩的愛意的理解。基于上述目的,教師可以這樣導入:“我們每位學生的名字背后都有一段故事,都蘊含著父母或其他長輩對自己的期望。那么,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將能更好地了解我們的家人,理解他們對我們自己的愛意。”教師以小學生最熟悉的名字作為導入,使小學生迅速地思考自己名字的意義,從而立即將注意力轉移到教學內容上。
(三)注重教材與小學生生活相結合,使教學內容體現生活化
思想品德教材所選的教學內容都具有豐富的內涵,且富有育人價值。但教師如果在教學時僅僅照本宣科,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將不會那么深入、具體,覺得離自己的生活太遙遠。為此,教師必須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使學生覺得所學知識是非常適用于生活實際的,而不是抽象的教條理論。如教師若僅僅結合教材案例向學生說明誠信就是待人接物真誠,老實,講信譽,說話算話,學生可能會覺得教材案例不太可信。若讓學生提前去市場上詢問幾位買菜者和賣菜者,將詢問的結果帶到課堂上討論,那么他們將能具體地感受到什么是誠信,并付諸實踐。
(四)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生活化實踐,切實提升小學生的道德素養
思想品德是一個人的靈魂,它不僅伴隨我們終生,而且也始終影響著我們的行為[1]。眾所周知,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受生活環境影響的,環境不同,其思想認識和品德境界也就不同。因此,思想品德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除了要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一定的思想道德素養外,還要積極引導學生多參與一些生活化的社會實踐活動,提升道德品質。
四、結束語
國之根本在教育,教育之根本在德育。自古至今,我國教育一直把德育放在優先位置。作為新時期的德育教育工作者,我們一定要以學生的生活為思想品德教育的立足點和出發點,讓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回歸生活化,從而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 史淑芳.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的生活化研究[J].學周刊,2016(33):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