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春
摘要:現代教育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師范生、一線教師的教學設計仍面臨種種問題,以教師實踐性知識作為突破口,從“前期分析”、“教學策略”、“管理評價”三個維度,使教師成為教學設計的篩選者、自覺者和反思者,從而達到改善教學設計的目的。
關鍵詞:教師;實踐性知識;教學設計
“為什么我們用教學(instruction)這個詞而不用教授(teaching)這個詞呢?原因是,我們希望描述對人們的學習有直接影響的所有事件,而不是只描述由教師個人發起的那些事件……當然,教師也在這些事件的可能的安排中起重要作用”,好的教師可以讓平凡的教學工作呈現出一種美的教學智慧。
一、必要的反思——教學設計行為的失當
師范生對教學設計的相關理論有相對系統的理解和把握,但每年的微格實訓,卻很少有學生能夠設計并講授出一堂令人滿意的微型課,更有甚者,部分實訓指導老師對教學設計概念的理解亦存在偏差;筆者在研究生階段的學習中,也發現班級同學對教學設計的認識和實踐存在偏差,注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媒體等方面的選擇和組織,而忽略了對學習者、學習任務進行前期分析,更遑論形成性評價了。一線學校中,教師會花費大量的心思來呈現一節“高效的公開課”,但細細回味這種課堂,卻覺得卻并沒有留下多少印象在腦海里,教學目標的實現值得商榷。
“自我并不是你所扮演的各種角色的總和,而是你知道你就是那個正在扮演這些角色的人”,面對這些困惑,教師們有必要對自身進行理性反思,回答這樣的問題:我們能知道什么;我們應當做什么;我們希望什么。第一個問題是思辨的,直接指向人們的思維限度;第二個問題是實踐的,反映人們的現實取向;第三個問題兼而有之,它讓人們在思考反思的同時也奠定了今后行動發展的基礎和指南。
二、視閾的突破——教師實踐性知識
國外關于教師實踐性知識的研究主要有三個重要的代表團體:一是艾爾貝茲,她從“實踐性”的角度首次對教師實踐性知識進行了概括;二是康奈利和柯蘭蒂寧,其研究致力于對教師個人實踐知識的探討,其中他們所倡導的“敘事探究”,是探討教師實踐性知識個體性的最佳研究范式;三是貝加德和梅葉等,他們指出教師實踐性知識是教師在有目的的行動過程中所遇到的課堂情境和實踐困境的知識,來源于教師的個人經驗和專業經驗,不易被表達,并將研究擴展到具體的學科教學、教師評價等方面。
1999年,林崇德等人從知識功能角度對教師知識進行了劃分,但未作出具體探討;2003年陳向明等在研究中將教師實踐性知識的組成劃分為教師的教育信念、自我知識、人際知識、情景知識、策略性知識和批判反思知識六個方面,后又整合成關于自我、科目、學生和教育情境的知識;此外,姜美玲在其研究中將教師的實踐性知識組成劃分為學科內容、學科教學法、一般教學法、課程和教師自我知識五個方面。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本文認為教師實踐性知識是指教師受價值觀和信念等因素的影響,隨著課堂教學經驗的累積而豐富,并以情境為導向,直接指向教育教學中所出現的問題,指導著教師教學行動的整合性知識。
三、可能的啟示——兼而有之
1.“教師——前期分析”維度:教師要做教學設計內容確定的篩選者
借鑒經濟領域的市場調研方式,教師在授課前,需成為一個聰明的調查研究者。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根據教學實踐所反映的情況適當調整對學生、教學任務以及重難點的分析,從而有目的、有選擇性地設計教學活動,充分體現教師實踐性知識的優勢,而不必像無頭的蒼蠅一樣教不得法。需要注意的是,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因而經常進行前期分析,確定教學內容、方法等是十分有必要的。對新手教師來說,受實踐性知識的局限,這也許是一件非常繁瑣而困難的工作,但只要持之以恒,就會發現越往后來越容易掌握。一旦這種前期分析成為一種習慣,教師可以不斷掌握學生的最新動態,社會的最新熱點,改革的最新需求,是提升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2.“教師——教學策略”維度:教師要做教學設計策略制定的自覺者
“任何單一的學習經驗都不能對學習者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比如在思維方式、基本習慣、起主導作用的觀念等方面的改變,都是極其緩慢的,只有經歷長年累月的積累之后,我們才可能看到一些主要的教育目標呈現出顯著的、具體的變化。”為了使教育經驗產生這種累積效應,教師必須自覺運用自身的實踐性知識,從最真實的內心出發,有意識地將其組織起來,不能僅僅考慮具體的某一種方法,而是自然而然地上升到超越具體、超越單一方法的方法論層面,避免“為了教學方法而設計教學方法”,有策略地教給學生,使這些教育經驗易于為孩子所接受、強化。
3.“教師——管理評價”維度:教師要做教學設計評價修正的反思者
教學設計者對個別學生的評價可以明晰學生是否收到了教育教學的影響,影響到什么程度等等,這是很多老師都在做的事情,并且也能根據評價所得的結果適當反思并調整自己對學生的教育方式、態度。但在教學材料方面,老師們卻不愿改動已經設計好的東西,更確切地說,是沒有那種勇于評判、勇于改變的意識觀念。例如,很多老師反映語文教科書不管怎么改革,換湯不換藥,但總是止于言語。對教師來說,自身的實踐性知識就是最好的教材編寫參考、最好的課程標準大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