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娜
摘要:數學是一門“問題”學科,可以說數學是由多種問題共同組成的,而數學問題的解決也是數學學習的基礎和重點。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并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學會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進而實現數學教學效果的提升。
關鍵詞:問題意識;解題能力;培養
數學是我國教育教學的基礎學科,其不僅在教育教學系統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對學生的一生發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數學是一門生活化學科,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到處可見數學的影子,而數學問題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時刻意識到只有高效的解決數學問題才能提高自身的數學學習能力,從而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動力,讓學生在問題思考和解決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樂趣和魅力,從而達到提升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目的。
一、引導學生發問,篩選數學問題
數學作為一門“問題”學科,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首先就要通過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因為問題是解題的源泉,只有學生發問,教師才能夠對問題進行篩選和解答,從而達到提升學生解題能力的目的。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提出疑問,如:多媒體教學法,游戲教學法,教學情景法等。
例如:在講解“圖形的變換”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自主學習和實驗,利用班級內或者自己制作的圖形進行變換實踐,然后根據自己的實驗提出不明白的問題,有的同學會說:鐘表的表針和風車旋轉是軸對稱嗎?蝴蝶的兩個翅膀是軸對稱嗎?教師此時對學生提出的千奇百怪的問題進行篩選,然后通過具體的教學內容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決。這樣一來,不僅能夠簡化數學知識的難度,同時也能夠讓學生根據學習內容進行思考和反思,然后在教師的幫助下得出正確的結論,以此來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激發學生樂問,尋求解題方法
數學的學科性質決定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轉變以往以自我為尊的教學理念,在注重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同時,引導學生樂于提出問題,這樣才能夠避免傳統教學中教師一人唱獨角戲的現象,將課堂教學真正的交還給學生,讓學生逐漸由被動的知識接受轉向主動的知識探索,以提高學生積極主動提問題、想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問題多種多樣,班級學生也是各有千秋,所以對于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教師都應該尊重,并給予明確的解決,教師只有這樣才能夠將復雜的問題具體化,將困難的問題簡單化,從而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講解植樹問題時,教師給出兩個問題①紅領巾公園一條長200米的甬道兩端各有一株桃樹,現在兩棵桃樹之間等距離栽種了39株月季花,每兩株月季花相隔多少米?②在一條綠蔭大道的一側從頭到尾每隔15米建一根電線桿,共用電線桿86根,這條綠蔭大道全長多少米?可以看出這兩道題類型相同,所求不同,所以在求解的時候只要將植樹題通用的+1,-1分辨好就可以取得很好的解題效果。
三、鼓勵學生善問,拓展解題思路
小學生年齡較小,在提問題的時候通常找不到關鍵點,這時教師應該對此加以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說出問題的要領,并鼓勵學生善于提出更多的問題,對善于提問的學生進行鼓勵和表揚,只有這樣學生有問題的時候才會愿意說出來,愿意去思考去解決,才能夠在反復的練習中提高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利用一題多解題或者相似的問題發散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解題思路,給予學生更多思考和想象的機會,從而讓學生在不斷的反思和探究過程中得出正確的解題結果。例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兩個面積相同的兩個長方形周長也相同嗎?雞兔同籠問題有哪些解決方法等發散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思考和談論,然后在思考和辨析的過程中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問題意識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養成發問、樂問、善問的習慣,并創新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和教學思路,在豐富數學教學內容,創新教學形式的同時,讓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時候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從而熱愛數學,熱愛學習,切實提升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