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必琴 張學軍
摘要:2015 年 11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概念,并指出供給側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角度審視高等學校的就業服務工作,我們認為關鍵在于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當前經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從供給端實現教育與管理的轉型升級,建立完善的就業服務體系,為大學生提供有效、精準的就業服務供給。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校;就業服務
中圖分類號:G647.38;F249.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0-00-02
一、高校就業服務體系概述
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是指高校、政府、企業及其他社會相關部門根據學生個人價值取向、思想行為特征、成就動機等要素結合社會需求,幫助畢業生進行職業規劃、培養職業能力、選擇適宜職業,以促進學生個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為目標而實施的有組織有計劃的就業服務活動。
根據高校就業指導服務的概念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完善的就業服務指導體系的參與主體至少應該包括學校、政府、用人單位、市場等主體,而且這些主體還得進行相互協作,密切配合。在此基礎上,各主體間需要在遵循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工作規律的前提下,為高校畢業生構建一個集政策保障、信息服務、困難救助、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創業教育、個性化指導、就業疑難問題心理咨詢等內容為一體的綜合性保障系統。因此,我們可以說就業服務體系是一個融學生教育、學生管理、生涯規劃、素質教育于一體的促進學生能力提升的開放性系統工程。
高校就業服務體系的主要任務是指導和幫助學生完成就業,這體現了其服務功能。高校學生、用人單位都是就業服務體系的服務對象,幫助高校進行畢業生就業情況分析,搜集反饋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的評價,及時了解各職場的最新動態,參與學校的專業設置和培養計劃的制定和改革等都是高校就業服務體系的工作內容。此外,高校就業服務體系還具有教育功能。這主要是指其在學校日常的教學管理工作中已經把就業指導理念滲透進教學中,它一方面夯實了學生專業理論的基礎,另一方面又強化了學生的就業實踐。該體系還肩負著學生職業觀、價值觀培養的重任,引導學生對職業進行合理定位,同時又引導學生把如何把個人的理想抱負同國家的興旺發達、社會的持續發展有效結合起來。
二、當前高校就業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
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政府就業部門和高校正通過積極努力為大學生構建一個較為完善的就業服務體系,但是,由于我國的就業指導工作起步較晚,高校的就業指導服務與大學生的需求、市場的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還存在一些結構性的矛盾。
1.就業指導服務機構不健全
在課題組調查的保定市的10所高校中,幾乎所有高校都成立了專門的就業指導服務機構,其中河北金融學院、保定學院等6所高校的就業指導服務機構下設在學生處;河北大學、河北農業大學等4所高校單獨成立了招生就業處。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各高校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都非常重視,但是存在的問題是各高校就業指導服務機構的設置相對比較單一,沒有針對素質提升、職業規劃等不同的指導內容設立更為專業的指導部門,導致就業服務的精細化水平還不高。
2.就業指導隊伍的專業化水平有待提升
在我們調查的高校中,幾乎所有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都由負責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輔導員擔任,只有個別高校配備了專職的就業指導教師。據調查,高校輔導員中獲得職業指導證書的輔導員比例為69.8%,就業指導的專業化水平有了較大提升;但是,存在的問題是負責就業指導的輔導員老師還要負責其他大量的學生管理的日常性事務,導致職業指導的專業化程度較低。另外,負責就業指導的教師人生經歷較為單一,90%以上的教師是從學校到學校,職業經歷非常單一,導致對職業缺乏理性深入的認識,因此在指導學生就業的過程中難免出現偏差或不夠深入的情況。
3.就業指導服務內容相對單一
在全社會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關注度日益提高的大背景下,高校也順勢而為,不斷地加強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豐富就業指導的內容,但是,由于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日新月異,高校就業指導與服務的內容顯得不適應社會的要求。據課題組的調查,在保定市的11所高校中,90.6%的高校的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的內容還停留在提供政策參考、用人單位招聘信息發布、組織招聘會、就業協議的發放與收集等一些事務性工作的層面,并沒有進行深入的探索,對畢業生真正急需的一些指導涉及太少甚至是根本就沒有涉及。
4.就業指導與服務的方式過于簡單
就業指導與服務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涵蓋了管理學、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的內容,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內容僅僅局限于召開畢業生招聘會、舉辦就業經驗交流會、先進事跡報告會等傳統形式,內容過于枯燥,形式過于單一,對青年學生來講,缺乏吸引力。在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設置方面,大多數高校僅僅是在學生畢業前一個學期以選修課的形式為學生開設就業指導課程,有的高校甚至連選修課的方式都免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型講座,這導致很多畢業生對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滿意度不高,參與熱情不高。在課題組隨機抽樣調查的100名學生中,有85.6%的學生認為學校的就業指導沒什么價值。
三、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構建高校就業服務體系的對策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成功構建高校就業服務體系的關鍵在于對需求側的了解、研究和把握,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學生需求的了解,讓高校的就業指導與服務更貼近當代大學生的需求,努力滿足其個性化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要了解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社會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并據此切實提升學生的相關能力和素養。具體而言高校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去努力構建高校就業服務體系:
一是要在大學生就業服務過程中著力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就業服務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具體體現。當前,我國經濟社會處于快速轉型期,社會上的一些不良思潮難免會對90后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比如有的大學生受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想的影響在擇業過程中重待遇輕奉獻、重眼前利益輕長遠利益給求職帶來了很大的不利影響。因此,高校就業指導與服務要高度重視畢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強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提升社會責任感,讓廣大畢業生逐漸認識到只有將自身價值的實現與國家和民族命運聯系起來,才能順利實現自己的擇業目標,同時能夠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
二是要努力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職業生涯規劃體系。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而且可以提升學生的競爭能力,為學生順利地、高質量地就業提供必要的指導與幫扶。高校在構建職業生涯規劃體系的過程中首先要加強專業輔導隊伍建設,要將輔導員、班主任、專業課教師最大限度地納入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教師隊伍中來,并組織他們定期參加職業生涯規劃相關培訓,提升專業指導能力。其次,要研發更符合學生實際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高校應將就業指導作為教育教學的重要環節,依據學校積累的就業案例以及社會的需求,把握畢業生就業指導的規律,積極研發系統性強、實用性強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并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貫穿大學教育的全過程。另外,在此過程中,要積極探索個性化指導的模式,力爭對每個學生的興趣、氣質、性格、能力等因素進行個性化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客觀分析自己的能力,樹立良好的心態,最終找到令自己滿意的職業。
三是要大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提升畢業生意愿及創業成功率。自2014年9月國務李克強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概念至今,全社會已經逐步形成了推動創業創新的濃厚氛圍。在此背景下,高校應該順勢而為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通過開設創業教育課程、建立創業孵化基地等多種途徑引導青年學生積極投身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踐,以創業促進就業,豐富高校就業服務體系的內容。
四是要積極拓展就業市場。高校就業指導與服務相關部門要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強校企合作,與一些實力較強且與自身專業相吻合的企業建立人才聯合培養機制,為學生提供更多實習和就業機會;與此同時,我們還要高度重視校友資源的挖掘與開發,爭取讓優秀的校友成為我們開拓畢業生就業市場工作中的一個中堅力量。
參考文獻:
[1]曾湘泉,等.變革中的就業環境與中國大學生就業:中國就業戰略報告2004[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陳剛,彭建華.大學生就業與創業[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3]姚裕群.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2003.
[4]趙峰.高校就業指導工作體系研究[M].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1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度保定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6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