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恭雨
摘 要 學生是學習體系中的主體,是學習活動中的靈魂。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思想,我們教的是人,而不是知識。優化課內課外教學,豐富和拓展英語學習的渠道。
關鍵詞 教學案例 教學行為 學習主體
中圖分類號:G623. 75 文獻標識碼:A
1案例
學習已進入中考復習沖刺階段。
記得一天上課不久,我正在課堂上饒有興致地講解英語習題,學生也正津津有味地認真聽講,這時一只麻雀從后窗飛了進來,附在了窗框上。許是見到了黑壓壓的一屋人,驚慌失措的麻雀幾次飛起落下,欲尋路而逃,均告失敗。撲棱棱的扇翅聲、驚恐的嘰喳聲引得幾個學生開始抬頭觀望,相視而笑,繼而竊竊私語,指指點點。我一邊注意著事態的發展,一邊裝作若無其事的講解習題,因為時間緊任務重,不能因為我的情緒變化或語氣停頓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我不得不提高了說話的力度,期望能震懾住那些思想開小差的學生。可是這招并不好使,因為驚慌失措的麻雀開始貼著屋頂前后盤旋起來,不少“意志力差”的學生不時地抬頭看一兩眼那只早已驚恐的麻雀。雖然他們也知道老師滔滔不絕的講解并沒有讓他們停止聽講的跡象,但是他們的注意力已不在我這里。
我開始有點慍怒,心想我完全可以停下來,先進行一番思想教育:什么課堂上不能走神了,意志力薄弱了; 什么時間緊, 任務重了; 甚至可以說課堂如戰場,紀律是保障。但我轉念一想,誰沒有年輕少年過?十四五歲的學生畢竟還是孩子,他們懷有強烈的好奇心,這并沒有錯,應該幫助他們克服困難,而不是一味地說教、訓斥。
我略一停頓,目不轉睛的盯著那只驚恐不安的麻雀。這時,學生們發覺我的異樣,都隨著我的目光看去。我突然恍然大悟地問學生:“Look! Whats that?”(看,那是什么?)學生們緊張的神情放松下來,不自然地露出了燦爛的笑容,爭先恐后地說:“麻雀。”我接著又問:“Whats that in English? Who can say it in English?”(用英語說那是什么?誰能用英語說一下?)學生們一臉茫然地看著我,我一本正經地告訴大家:“Its a sparrow, sparrow.”我一邊拼讀一邊把這個單詞板書在黑板上。我看到學生們非常認真地、并迅速地把這個單詞抄在課本上,心中不覺竊喜。
當我再次問學生“Whats that?”時,他們異口同聲地說“Its a sparrow”。然后我看著大家說:“The sparrow may be lost. She must be worried. So we can be quiet to let her fly freely.”(這只麻雀可能是迷路了,她一定很擔心,所以我們要安靜一點讓她自由的飛) 停頓了一會,最后我說“Well, lets come back to our class.” (好吧。讓我們重新回到課堂上來。) 接下來的時間里,學生們很自然地坐好,又把注意力放在了課堂上,教室里只剩下老師的講解聲。雖然那只麻雀仍然在飛,但好像飛得不那么驚慌失措,而是慢慢地飛,怕驚擾了學生似的。
當下課鈴響起的時候,我再次看了那只麻雀一眼,腦中不自覺地響起了一曲非常親切的旋律“親愛的,你慢慢地飛……”。祝福你,麻雀;祝福你們,親愛的學生。
2分析
后來,回想起這節課來感慨頗多,總覺得還需要有很多反思和改進的地方。
評價一堂課是否成功,除了知識處理和課堂組織之外,如何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它是保障一堂課是否能順利進行的關鍵,它是證明一堂課是否成功的根本。但是,實際教學中課堂上總會出現一些和教學無關的突發狀況,對于這些狀況,是中斷教學,積極關心;還是視而不見,繼續講課;甚至壓制學生來保障紀律呢?這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1)學生是學習體系中的主體,是學習活動中的靈魂,剝離了學生,我們的教學就無從談起。我們應該明白,初中教學的對象是一群十多歲的孩子,他們的特點就是活潑好動,對什么都有新鮮感,好奇心強,自制力差,意志力不堅定等等。所以,課堂上若發生與教學無關現象是很正常的,這不應該把所有錯誤歸結在學生身上。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深刻意識到課程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 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評價和教學資源的利用與開發等方面都應考慮全體學生的發展需求,只有最大限度地滿足個體需求才有可能獲得最大化的整體教學效益。
(2)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思想,我們教的是人,而不是知識。我們不應該高高在上,習慣用“權威”的語氣語調來教訓他們,而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教育他們;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引導他們不走錯路,少走彎路,走正確的大路。我們要教育他們養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和合作意識,學習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基本關系,形成創新意識,發展科學精神,從而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只有這樣才能體現新課程改革提出的“以生為本”的基本理念。
(3)優化課內課外教學,豐富和拓展英語學習的渠道。教師應努力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步驟,組織多種形式的課堂互動,鼓勵學生通過觀察、體驗、探究、合作等方式學習和運用英語,盡可能多地為他們創造語言實踐機會,引導他們學會自主學習。教師要因地制宜,創造性地利用和開發現實生活中鮮活的英語學習資源。很顯然,上述突發事件是一個學生的興趣點,完全可以拿來作為課程資源豐富學生的學習,或者讓學生了解sparrow的信息,或者講一個“A sparrow and I”的故事,這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也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容。
總之,我們不要高高在上俯視孩子的靈魂,也不要采擷漂渺的果實。站得低一些吧,俯下僵硬的身子,按下漂浮的心靈,到孩子們中間去,融入他們的身軀,貼近孩子的思想,探悉孩子的呼吸,與他們共同成長,一起見證平凡的生命里流淌著一段不平凡的傳奇。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