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大學生就業力的內涵,針對當前大學生專業技能不過硬、可遷移能力缺乏、個人素質不高、就業能動力不強的現狀,提出構建適合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相結合的“大課堂”的全程化實踐教育教學范式,從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專業學習、實踐活動、校園文化體驗等方面提升學生的就業力。
【關鍵詞】大學生 全程體驗式 就業力 教育范式 構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4C-0176-03
高校擴招以來,大學畢業生逐年增多,加之很多學生的知識儲備和知識結構不能滿足招聘單位的需求,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因此,關注大學生,研究大學生就業力的培養,提高他們的就業競爭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大學生就業力的基本內涵
就業力就是就業能力,是指個體發現、獲得并保持工作機會的一種綜合能力,是多種能力的集合,是知識、技能和個性心理特征構成的一個混合結構。它包含專業知識技能、可遷移技能及自我管理技能等三部分。其核心內容包括:第一,獲得工作崗位的能力;第二,適應具體工作的能力;第三,職業發展的能力即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大學生的就業力存在什么問題,應該如何增強大學生的就業力,一直是專家學者們研究和探索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大學生就業力的現狀分析
(一)職業理想不具體明確,就業能動力不足。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大學生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上大學就是為了今后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但是什么工作才是好的工作?自己認為好的工作究竟適不適合自己?怎么樣才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這些問題很少有學生進行過深入的思考。由于職業理想不具體明確,他們不知道在大學期間應該側重學習哪些知識,應該重點掌握哪些技能,應該精通哪些能力,因此在日常的學習中沒有具體的規劃。這導致很多學生養成了被動的心態和習慣,導致大學畢業時面對大量的招聘信息,不會主動和招聘單位進行有效的溝通。大學生就業的主動性不強,積極性不夠,根源在于職業目標不夠明確,因此,大學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合理的職業理想。
(二)專業技術能力不扎實,就業硬實力不強。專業技術能力是高校進行教育教學的主要內容,包括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是大學生就業的核心要素,更是大學生進入職場做好各項工作的基礎。當今社會互聯網得到普及,科學發展日新月異,然而大學的教科書更新比較慢,加之有些老師沒有與時俱進的學習習慣,不懂得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充實知識,幾年甚至幾十年都在用同一本教案給學生傳授書本的理論知識,這無形之中影響了大學生對新知識的了解和掌握,造成他們專業知識與時代相脫節。再者,有些高校特別是師范院校,在教學上更加注重理論知識的講授,而忽視對專業技能的培養,造成許多大學生不僅理論知識陳舊,而且專業技能和實踐操作能力欠缺,導致他們在畢業應聘工作單位時處于被動的劣勢。
(三)通用技能缺少且不硬,就業可遷移力差。通用技能又叫可遷移技能,主要包括表達溝通、人際交往、分析判斷、問題解決、創新能力、團隊合作、組織管理、客戶服務等。它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能力,是做好一份工作的前提,不管在公務員招考還是在企事業單位應聘中,都被錄入考察內容之一。可遷移技能是后天通過長時間的學習和生活實踐慢慢積累而成的。但是,在大學期間有些學生一心只讀圣賢書,在宿舍、教室和圖書館埋頭苦讀;有些學生變成了“宅男宅女”,沒課的時候就在宿舍里上網玩游戲或睡覺,不積極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和各項比賽。此外,由于部分高校存在功利性的因素,片面強調專業理論知識,相對忽視能力的培養,客觀上造成大學生缺少通用技能,工作能力不強,就業力低下。
(四)自我管理能力不夠強,就業軟實力不硬。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個體依靠主觀能動性按照社會目標,有意識有目的地對自己的思想行為進行轉化控制的能力,是自我管理及自我約束的一種方式。如守時、有責任心、善良、靈活、可靠、自立等。自我管理能力在某種意義上指的是一個人的情商。據調查得知:一個人的成功,取決于情商的因素占了80%。有較好情商的大學生懂得克制自己的惰性,有目的有計劃地學習知識,會千方百計參加各種實踐活動提高自己的能力,善于在和別人的交流和溝通中培養人脈、尋找就業的機會。而有些大學生脫離高中的緊張生活,遠離父母的約束后,在大學中迷失了自己,遲到早退曠課,課堂上睡覺或玩手機,課后宅在宿舍要么玩游戲或者睡覺,不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對于掛科、違規毫不放在心。去應聘工作時,遲到習以為常,穿著隨意,不帶簡歷毫不在乎,對招聘單位的提問答非所問,這些都是自我管理能力差的體現。
三、構建大學生全程體驗化就業力教育范式的策略
為進一步提升高校就業指導服務水平,提高廣大畢業生的就業能力,教育部從2007年起就要求高校把就業指導課程建設納入人才培養工作,把“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列入教學計劃,并貫穿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整個培養過程。但是,歷年來由于該課程的師資力量匱乏,基本上都是學工處的老師、各系分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和輔導員、班主任等學工隊伍成員在授課;教學方法單一,基本上都是以課堂講授為主;教學效果并不明顯,學生就業能力并沒有得到有效的提高。針對就業指導課程目前存在的問題,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人類的認知規律,可以構建大學生全程體驗化就業力教育范式,通過體驗教育和全程教育相結合,有效提升大學生的就業力。“所謂大學生全程體驗化就業力教育范式就是指大學生從進入大學初到畢業的整個學習階段,學校將《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的內容作為一個整體來統籌安排,依據大學生就業力教育目標、內容和被教育者的心理、生理特征以及個體經歷創設相適應的虛擬情景(仿真操作),或引領大學生親身實踐教學內容,以實踐—學習—再實踐—再學習的模式,從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引領大學生樹立職業理想,增強就業能動力;在專業學習中充實大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強化就業硬實力;在實踐活動中鍛煉大學生的可遷移技能,提高就業適應力;在校園文化的體驗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等四個方面構建起教育范式,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大學生在做中學,在體驗中領悟,在實踐中深化”。
(一)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引領大學生樹立職業理想,增強就業能動力。大學生通過規劃職業生涯,樹立職業理想后,就會依據職業目標去了解自己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然后規劃自己的學習,制訂學習方案,為實現自己理想的職業而積極準備,可見,規劃職業生涯是大學生提升就業力的前提。因此,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首先,要教導大學生理解職業理想的意義和重要性,以此激發他們目標意識,幫助他們樹立職業理想。其次,引導學生通過多渠道了解自己的知識、能力、個性、氣質和愛好以及所學專業對應的行業、就業方向,在了解自己和專業及專業所對應的行業的基礎上樹立人職匹配的職業理想,使得職業目標符合他們自身條件和內在需求。最后,組織大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結合“我想做什么?社會需要我做什么?我能為社會做什么?”思考自己的未來職業,將自己的職業理想和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相結合,然后樹立崇高的理想。當一個人有著人職匹配的遠大理想,他們自身的潛能就越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他們對追求理想的動力就會持久有力,動力十足。
(二)在專業學習中充實大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強化就業硬實力。專業技術能力是大學生從事與專業相關工作的必備能力,是最直接的就業競爭力之一。專業技術能力的獲得主要依靠課堂中的理論學習、實訓中的模擬操作和實踐中的實戰積累。因此,高校首先要開展專業介紹會,教導學生了解所學專業對應具體行業的要求,指引他們有針對性地提高自身素質和行業需要的技能,以勝任未來的就業和工作。其次,開展校本培訓,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組織教師們經常學習本專業的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彼此的學習心得,分享彼此教學經驗,更新知識儲備,與時俱進地傳授給學生最前沿的專業技術能力。再次,開設實訓課,特別是要開展校企合作,建立健全校內外的實訓基地,進行實踐教學,組織學生在虛擬情境或模擬操作中,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結合起來,理解、消化和掌握理論知識,提高實踐與動手操作能力。然后舉行專業基本功大賽,以賽促練,賽練結合,重在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接著可以結合專業組織各種活動,例如結合數學教育專業開展數學文化藝術節,結合漢語專業開展話劇節,在活動中引導學生去參與、體驗、思考,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鞏固和把握及運用專業技術能力。最后,組織學生參加見習、頂崗實習和畢業實習,組織學生進行零距離的實戰鍛煉,實現從學生到職場人的角色轉換。
(三)在校內外的實踐活動中鍛煉大學生的可遷移技能,提高就業適應力。通用技能是一個人最能持續運用和最能依靠的技能,它的獲得更多依靠實踐的鍛煉和生活閱歷的積累。因此,高校首先要教導大學生識別并評價自己的通用技能,引導他們掌握通用技能的提高方法。其次,組織大學生參加班級、系部和校級開展的各項活動,在活動中有目的地鍛煉各項通用技能。例如:通過開展演講與朗誦比賽或辯論賽,提高大學生的表達能力。又如,通過組織學生擔任班干、系干、校干或班主任助理,鍛煉提升他們的組織管理能力。最后,組織大學生深入社會,參加社會實踐。大學生利用寒暑假進行“三下鄉”活動或“追尋紅色文化活動”;或者通過周末進行社會兼職、志愿服務等,可以在社會實踐中增長才干、鍛煉能力,提升就業實力。
(四)在校園文化的體驗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就業軟實力。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個人素質,包括自信、自立、責任心、誠信、時間管理、主動、勤奮等;它是一個人獲得知識,提升能力的前提。如果一個人缺乏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就很難在學習和工作中取得好的成就。高校的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立德樹人”是指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其中的“德”其實就包含個人素質,即自我管理能力。高校可以通過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使得學生在校園文化的體驗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首先,通過課堂講述、百度搜索和討論交流組織學生了解個人的素質概念、內涵和特征及意義;引導他們制訂提高個人素質的方案和實施計劃。其次,構建制度文化。通過建章立制,在宿約、班規和校紀的指引下,培養大學生養成遵紀守法的習慣等。再次,建立物質文化。通過宿舍、教室和校園的墻上張貼各種規章制度或名言警句或相關故事,使得大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得到熏陶,受到感染,一舉一動都有章可依,有規可循,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最后,營造精神文化。通過校廣播播放優美健康的歌曲或好人好事;通過樹立典型,表彰先進等,傳播正能量,弘揚“八榮八恥”,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給學生正面的引導、積極的輿論導向。學生通過視覺、聽覺、感覺和觸覺體驗積極、健康、和諧進取的校園文化,無形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就業軟實力。
總之,就業力決定了大學生能否就業和就業質量,根據馬克思主義“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的認識論和由淺入深、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漸進的螺旋式上升的人類認知規律,通過探索、構建和實施一套適合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相結合的“大課堂”的全程化實踐教育教學范式,可以以此有效充實大學生專業理論知識,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和通用技能及個人素質,進而提升他們的就業力。
【參考文獻】
[1]文炯.大學生信息素養水平與就業能力的相關性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3(5)
[2]張玉娟.應用型本科高校大學生就業力分析[J].赤子,2015(9)
[3]王玉寶.大學生就業力的培養與提升[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5(4)
[4]李良虎.大學生全程體驗式日常思想政治教育[J].社會科學家,2014(5)
[5]陳冬梅,楊騰皓,鞏鳳,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全程化的教育模式研究[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1)
【基金項目】2015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基于立德樹人視野下的職業院校‘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全程體驗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GXGZJG2015B088)
【作者簡介】李良虎(1973— ),男,廣西陸川人,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數學與計算機技術系黨總支副書記,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