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平
摘要: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也是最能夠代表中國文化符號的,如何在中小學生中傳承這樣的一種文化一種音樂,是本文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古琴 樂器 演奏
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也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代表中國古老文化的一種符號,它以其歷史久遠,文獻瀚浩、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但是就這樣一個樂器為什么在中國大地不能普及能?
一、古琴不普及的原因
(一)演奏的缺點
我國的著名古琴藝術家查阜西先生曾經說過:由于古琴存在的缺點、還由于在舊社會里自由散漫和傲慢的習慣,所造成的絕大部分古琴家門演奏中的缺點,這也許是古琴之所以不普及的主要原因。最早的古琴采用的都是師傅帶徒弟,和文字記譜,到現在采用減字譜,很多人都不認識減字譜,拿到譜子也不能看著彈奏;另外社會賦予了古琴太多的承載,它承載著很多人文的東西。從古至今古琴都是中國文人文化的代表,期中對于儒家思想承載的較多,而儒家的思想中最為極致的就是中庸,這種思想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對于古琴音樂來說,它也不像其它樂器的音樂有明快的節奏、朗朗上口的旋律,不能夠讓聽得人一下子就喜歡上這個樂器。
(二)琴家思想和琴曲的內容
在中國古代社會漫長的歷史階段中,“琴、棋、書、畫”歷來就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古琴音樂因其清、和、淡、雅的品格,寄寓了文人很多風凌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而在音樂、棋術、書法、繪畫中居于首位?!扒僬撸橐?;琴者,禁也。”吹簫撫琴、吟詩作畫、登高遠游、對酒當歌成為古代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動寫照。從春秋時期,孔子酷愛彈琴,無論在杏壇講學,或是受困于陳蔡,操琴弦歌之聲不絕;春秋時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成為廣為流傳的佳話美談;魏晉時期的嵇康給予古琴“眾器之中,琴德最優”的至高評價,終以在刑場上彈奏《廣陵散》作為生命的絕唱;唐代文人劉禹錫則在他的名篇《陋室銘》中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淡泊境界。
二、古琴如何在青少年中普及
古琴由于它的文化品行與內涵的要求,使得它與當代少年兒童的身心發展存在巨大的一些差異,再加上現代教育缺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以及少年兒童自身的閱歷少,在一定程度上難以理解古琴音樂中所蘊含的高深的內涵,所以在演奏中很難達到樂曲本身所要求表達的音樂思想,但是古琴在近千年的發展歷史中也曾經作為樂器單獨出現過,那么在當今現在社會我們為了繼承和傳播傳統文化和音樂,可以先把古琴當做一門樂器來教授,對于少年兒童來說可以先偏重技術學習,掌握了古琴的演奏技藝同時,慢慢的在樂曲學習過程中介紹中國古典文學、書法、繪畫、歷史等方面的相關知識,讓孩子們對中國傳統文化整體有一些了解,這樣就可以完整的表現古琴音樂的內涵了。
對于青少年來說,我認為可以把古琴的學習分成兩部分,這樣就可以在中小學進行普及。
(一)把古琴當做一門樂器學習
古琴是我國歷史久遠的一種樂器,在古籍《禮記·樂記》記載有: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還有傳說在原始時代由神農氏曾經“削桐為琴,繩絲為弦”。到了周代,文王和武王各增加了一弦,成為現在的七弦琴。古琴只有七根弦,演奏通過右手的彈奏和左手的按弦組成。右手的基本指法:《八法》——抹、挑、勾、剔、打、摘、劈、托。對應的是食指、中指、無名、大指來撥奏,每個手指都有向前(向徽方向為前)和向后(向自己的方向為后)兩個方向。其他的一些手法也是在這上面衍伸而來的。左手的手型基礎是蘭花指,大指和中指相對,食指中指的高度一致,小指自然伸展。左手基本也是以大指、中指、食指、名指按音。由于青少年的手比較小,手軟無力,所以在練習過程中要慢慢練習,逐步練習加力量,注意手型和手指的用力。先練習靜態的動作,也就是把左右手按固定的音位或是泛音,然后在練習動態的走音,在走音過程中,手臂、肩膀都要放松,讓力量直接送到接觸弦的指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掌握古琴的技術,然后根據青少年學生的心智發展慢慢融入琴藝。
(二)通過古琴的學習,傳承中國古代文化
國家的強大,不僅僅指經濟上的,還應該有優秀的文化和人才;不僅要有科學技術和國防力量,而且也要有優秀的文化底蘊和先進的人文科學。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多年的的文化歷史,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積淀、創造了許多光輝燦爛的優秀文化傳統和中華文明,比如《弟子規》《道德經》《大學》《論語》等等,那么如何大力發展、挖掘這些優秀文化呢?除了我們在文化課堂中之外,似乎現代社會對于這樣的文化繼承越來越少了,但是如果不傳承、創新、發展,那么也會隨著時間的發展而消亡。近幾年由于習主席多次提出:要很好地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在傳承的同時,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而古琴的學習,恰恰可以在學習音樂中把中國的傳統文化的脈絡講清楚,在學古琴的同時有了解了文化何樂而不為呢?
古琴作為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其的傳承和發展,出了靠古琴專家學者的普及外,青少年才是最重要的生力軍。研究和探討青少年古琴的教學方法、教學規律和內容,將對古琴的保護和傳承有極其重要的西安市意義。希望有一天我們中國自己的傳統樂器也能像鋼琴一樣的普及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青.如何彈奏古琴[J].樂器,2003.
[2]楊青.古琴教學的心得與體會[J].藝術評論,2008.
(作者單位:西安外事學院影視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