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景明
【摘 要】數學在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基礎教育階段的教育要面對全體學生。在小學教育階段,學生的邏輯能力還很薄弱,接受能力卻很強,再加上小學生的理解能力不是十分的完善,導致大多數的學生運用數學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欠佳。所以在小學數學中要學好數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才是上策,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從而學好小學數學,為今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就顯得很有必要。
【關鍵詞】學習興趣 獨立思考 相互學習 回歸生活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039
數學不僅可以讓我們學到數學知識,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等,還可以讓我們更好的了解生活,因為數學也來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簡單地說,出門買菜需要數學,坐車需要數學,連做飯也有數學知識。新課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那么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呢?我個人認為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可以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是一門嚴謹性特別強的學科,它研究了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在新課程標準中提到,教學方式的改變帶動了教學重點的改變,現在的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學生的發散思維。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根據數學的固有特點,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有效的拓展學生的思維方式等。數學的本身是抽象化的,那么,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要把數學知識變抽象為指向,把數學用語言簡單明了的描述出來。學生的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而富有個性的過程。因此,數學教學就應當是最大限度地啟發學生積極地進行數學實踐活動的過程。應讓學生高高興興地進入數學世界,在探索中激起興趣,培養學生健康活潑的個性,創建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從發現中尋求快樂,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體會數學的使用價值及“做”數學的無窮樂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才能有效改變學生“被動學”和“不愿學”的狀態。小學生年齡尚小,自主學習能力尚未形成,很容易受到其他新奇事物的影響而分散注意力,因此教師必須使自己成為激發情感的高手,將學生情感發現線索與數學學科特點聯系起來,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積極興奮狀態。比如在學習“6~10的認識和加減法”時,就可以聯系實際設計問題:“草地上有5只小白兔,現在又來了3只,請問這時草地上一共有幾只?”這樣既能化抽象為形象,又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
根據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都在被動的接受知識,俗語有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傳統的教學方式大多數都是老師負責把自己所有的知識都交給學生,以應試教育為主,忽略了學生對學習方法的探究。在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老師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更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所以在課堂之余,可以給學生制定小目標,目標不要太籠統,能夠具體化,只要質量,不要數量。要讓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給予他們獨立思考的空間。
在教學正六面體側面展開圖時,我先讓每個學生在課前先準備一個正六面體,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動手將自己準備的正六面體展開,然后讓學生將自己的作品不重復的貼在黑板上,讓學生總結規律,再將每個面分別寫上1、2、3、4、5、6數字,問學生哪兩個數字所在的面是相對的。在這個教學過程,因為教師自始至終是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所以,學生能從問題的自我破解中真正體驗到成功的快感,讓學生學得更主動、積極,也培養了學生對學習的自主參與意識。由于是自己內心的創造體驗與探索得出的結論,學生理解和掌握得很牢固。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鼓勵學生學會發現、提出問題,再通過觀察、思考得出結論,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培養學生敢想、敢問、敢說的精神,讓他們自主參與學習。
三、讓學生相互學習
在學習的過程中,適當的給學生相互學習的機會,讓他們相互交流,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的進步,也能讓學生學習他人的長處,以及相應的改變各自的思維方式,在數學學習中綜合大家的學習方式,有力學生的共同進步。小學生還處于認識和學習知識的初級階段,學習能力及習慣尚未形成,所以借助學習活動、教師幫助和同學互助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認識到集體的力量和合作性學習的重要性,有意識地分組、分題。比如在學習“第幾”相關知識時,我將學生分成小組,制作號碼牌,以小組為一個單位,每人一組1~8的數字卡,請學生自己排列,這樣學生就可以共同探討怎樣排序,共同學習了。總之,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并非一日之功,教師與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應積極配合,共同努力,為小學數學教學貢獻力量。
四、讓數學回歸生活
數學來源于生活,亦可回歸生活。把數學問題生活化,對于小學生來說自然對數學親近不少,借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結合生活經驗學習數學,讓學生感到數學中的有些知識是我們在生活實踐中本來就會的,運用經驗,通過創設活動,把經驗提煉為數學,充實和改善自己的認知結構,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進行一些有意義的自我探索,達到學有所用的效果。
在測量旗桿的高度這一節課中,我先讓學生獨立分析三種測量方法,然后分小組討論總結,得出一般性結論,讓學生明白需要測出那些數據,最后讓每個學習小組去測量學校旗桿的高度、大樹的高度等,并把這個問題作為這節課的作業。這個問題和實際生活密切相關,學生積極性高,興趣濃厚。像這樣的研究性課題還很多,比如學到解直角三角形時就可以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去設計遮陽篷,還可測量山的高度等等。這樣的例子很多,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更多的與實際生活聯系,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也處處服務于生活,感受到數學的重要性,才有學習的動力,才能保持對數學的求知欲。
總而言之,小學生的學習是一生學習的開始,有一個良好的開端便已成功了一半。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要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盡力培養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